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马克林:爱上中国半个世纪

2015-08-13 吴星铎 雷宇虹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201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澳大利亚专家马克林(ViVi摄影)


澳大利亚专家马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是201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他是西方当代中国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澳中关系、当代中国政治、西方的中国形象、中国戏剧、中国少数民族,他撰写的《西方的中国形象》是中国形象研究的权威著作。

马克林自1964年起长期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开设《澳中关系》等课程。他专注于当代中国研究,在1966年回国后建立了澳洲大学第一个中国研究中心。他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今年75岁高龄仍然教授三门专业课程。

自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来中国任教,马克林教授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先后70余次来中国大陆,几乎走遍中国,以其实地考察的实干精神和田野调查的科学方法,获得了丰富而独特的中国体验。

近日,马克林接受了本刊专访。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的他,在北外校园中推着自行车,与记者边走边聊,一起步行至采访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外教办公室。他学贯中西,精通中文,采访中即兴在中英文之间切换,在进行封面拍摄的时候,他很热情地用中文与摄影师沟通配合,同时为杂志提供了若干张参考配图,并一张一张讲解。以下为本刊对马克林教授的专访内容。

一份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记者:首先,请您分享一下获得201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的感受。

马克林:获得“友谊奖”我感到非常荣幸,我非常高兴我在中国的工作是有用处的,这很重要,因为我很爱中国,很久前我就爱上了中国,从1964年我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算起,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我总是尽力做一些对中国有益的事情。我很荣幸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这是我人生的理想之一。

记者:对您而言,这次获得的荣誉和您之前获得的荣誉有什么不同,例如1999年澳中理事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和成就奖”,2007年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澳大利亚一等功勋奖章”,2012年“澳中关系杰出贡献奖”等等。

马克林:我在澳大利亚确实获了一些嘉奖,在中国也是。我为能得到祖国和中国的嘉奖而倍感荣幸。“友谊奖”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获奖的各位专家来自世界各地,就这一点而言,我为身为其中一员而感到自豪。

记者:如您所说,从1964年您就来到中国,到现在已经整整半个世纪。“友谊奖”是对这份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的一份见证。那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开启了这份友谊,来到中国的?

马克林:你知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澳大利亚人来说,中国是一个很封闭很遥远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很少去中国。当时,澳大利亚政府提供了一个亚洲研究奖学金,我的母亲非常鼓励我去学习和研究中国,虽然她自己对中国不太感兴趣。她觉得对于未来的澳大利亚来说,中国非常重要。我非常感激她的先见之明。后来我有机会去英国剑桥大学,在那里我写过关于中国唐代的论文。

记者:中国唐代的论文,请问是关于什么内容?

马克林:主要是有关回纥人帮助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我对那个非常感兴趣,基本是从公元744年到850年之间的历史。后来我在堪培拉和美国出版了《新唐书》、《旧唐书》的英文译本。

记者:对于古代中国的兴趣是如何扩展到了整个中国历史,特别是当代中国的呢?

马克林:因为我有机会来到当代的中国看一看。原来我从来不能想象当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记者:所以您当时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马克林:第一印象就是激动。当我回首过往时,1964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时的情景深深根植在我脑海里,因为一切都是那么陌生。1964年的国庆阅兵式,我就在现场。之后因为天气有点冷,身体有些抱恙。我那时候觉得不太好,也有些感觉不习惯,不过后来我开始去思考这里人的行为习惯,渐渐地我开始理解并且爱上这种生活方式。后来1966年9月因为合同结束回国,直到1973年我又一次回到中国,这中间有一个大事,1972年12月21日,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了外交关系。

记者:那么建交之前和建交之后对您而言有什么不一样?

马克林:不一样是显著的。建交之前,我来到中国和澳大利亚政府没有公共的关系,因为中澳双方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我只是私人接到邀请。之后工党执政,他们对中国很友好,我也很开心。

记者:在那之后呢,对您而言到中国来就更加便利了。

马克林:是这样的。1973年,我回到中国,1977年我带了一批我的澳大利亚学生到中国来。自此以后,除了其中一年,我每年大部分时间都会来中国。

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叫北京外国语学院)西校区大门,马克林摄于1965年


新中国成立15周年当天的天安门广场,马克林摄于1964年10月1日


中国的形象在提高,

但还是与实际情况不符

记者:作为西方当代中国研究领域国际权威学者,您的著作《西方的中国形象》是中国形象研究的权威著作,在您看来,你觉得中国在西方国家的形象这些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目前又是怎么样的?

马克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中国的形象不仅和中国的发展和现实有关,还和西方的政治有关联。比如,在1971年,中国的形象转变很大,从负面向正面转变,这不是由中国决定的,而是由美国决定的,当时的美国决意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现在对比以前,中国的形象在西方人眼中改变很多,中国的形象是在提高,但还是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西方国家对中国有偏见,他们一直在找中国的过错,他们只关注负面的消息,对中国取得的成就不给予肯定。我觉得这是由于西方的政治原因造成的,西方的民众对于中国的发展很紧张。现在世界局势正在改变,中国越来越强大,我觉得西方很多民众并不喜欢这种改变,当然也有很多人并不担心这种变化。

记者:那么请您谈谈中国这些年比较大的变化。

马克林:主要有三个大的变化。第一,中国越来越富裕了,经济不断增长。第二,中国越来越开放了,更加自由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他们言论也越来越自由,他们的行为越来越自由,他们也更加自信了。他们会吸取国外的思想,中国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第三,在和平的主旋律中不断改革,更多地和外界交流。我看过1964年的中国,也看过今天的中国,虽然现在还是有一些问题,但是进步已经十分大,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问题只是局部的问题,如果纵观全局的话,现在的情形好多了。但是在西方的眼中,中国的形象只是提升了一点点。


前排左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陈琳夫人、马克林夫人艾丽斯(Alyce Mackerras)。后排左起,马克林、马克林长子史蒂芬(Stephen Mackerras,1965年出生于中国,第一位在中国大陆出生的澳大利亚人)


当代中国的三个问题:

环境问题、反腐倡廉、贫富差距

记者:在您看来,当代中国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马克林:我觉得有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环境应该得到改善,我相信一定会改善的,这很重要。今天北京的天气不错,但是到冬天的时候雾霾很严重,在中国各地这个情况都很普遍。河水的污染很严重,但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治理。第二个问题,政府的反腐倡廉问题,我觉得正在很明显地朝好的方向发展。第三个是贫富差距、社会公平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觉得中国正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我也希望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

记者:那么,中国的政府和民众如何能去更主动地提升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呢?

马克林:由于西方的政治意识形态,中国能做的似乎有限,但是也有一些努力值得尝试。将中国的媒体外派到西方就是很好的尝试。交换学者、交换生的政策也是增强两种文化理解很好的尝试。孔子学院也是一个很好的机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大学,他们拒绝成立孔子学院,这是件很糟糕的事情。他们对待中国的态度不对,并且拒绝跟中国交流。另外一个我个人的建议,对于民众而言,要注意一个细节,中国的民众出国之后要学着安静一点,特别是在餐馆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很吵,有时候会喝醉。

记者:您觉得现在的新媒体在提升中国形象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马克林:我觉得可以,中国可以在网络上提升自己的形象。问题是现在西方人不怎么用微信和微博,他们都上脸书(facebook)。我知道中国封锁这些网络有自己的原因,但是如果谈到提升中国形象的话,最好还是逐步开放这些网络。

中澳关系: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记者:作为澳中关系研究方面的权威学者,您如何看待当前的澳中关系?

马克林:大体上来说,两国关系很好,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并且合作还在不断增加。中国正在不断发展,并且不断在澳大利亚投资,这对澳大利亚的经济是很有益处的。在教育上来说,合作也十分密切,交换生很多,在澳大利亚学习的中国学生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的学生。同时,也有很多澳大利亚学生来中国学习。在学术研究、艺术和文化方面,双方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在艺术和文化的交流上,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多。

在政治方面,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在4月访华,对中国的态度也很友好。但是有一个方面我很担心,就是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关系。现在的趋势是澳大利亚对日比对华更加友好。和日本关系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说亲日甚于亲华,那就有些问题了。我希望他们能够改变这一趋势。整体来说,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关系是很积极的,各方面的合作都在不断扩大。


马克林(中)与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演员合影


从教学研究,到旅游歌剧

记者:您在中国执教期间有没有发现中国学生和澳大利亚学生的不同之处?

马克林:我在北外和人大更多是用英语授课,他们的母语不是英语,这使得他们在理解和学习时存在一定困难。我得把这个因素也考虑在内。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对于每个人来说,用母语来接受信息都比用其他语言来接受轻松得多。中国的学生普遍很勤奋,他们比澳大利亚学生更勤奋。他们的思想更加严肃,很好学。澳大利亚的学生很放松,他们的思想更加自由创新。中国的学生对老师比较尊敬,喜欢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帮忙。

记者:您能分享一次您难忘的旅游经历吗?

马克林:我很喜欢熊猫。我有一个澳大利亚朋友是位外交官,后来成为驻华大使,他也特别喜欢熊猫。我们一起去四川卧龙,我有一张我抱着熊猫照的照片。还有一次,在青海,我去过一个藏族的村庄,这不是计划中的事,我去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正在跳锅庄舞。整个村庄的人都来看他们跳舞,他们跳了一个下午。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思,他们喜欢舞蹈。在那里,文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种旅游资源。

记者:您在工作之余有什么爱好?

马克林:我喜欢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尤其喜欢歌剧。我在中国常去国家大剧院,听歌剧和音乐会。我很喜欢喜剧,但是我更喜欢动人的悲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