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大年叩开了地球之门

2017-07-18 于姗姗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点击上方关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文/于姗姗 朗读/九星


 

编者按:

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4年8月,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现场


2017年1月8日,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因病辞世。他用58年短暂而厚重的生命,活成了一棵大树,扎根祖国,厚耕深植;勇当一支箭镞,锐意创新,奋勇争先;化做一块磁铁,荟萃精英,凝心聚力;甘为一盏红烛,无私奉献,至死方休。

他虽然离开了,可他的名字却没有被淡忘,他的故事暖彻中华大地,他的精神激励和感动了无数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大家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中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中宣部、教育部授予他“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他就是黄大年。生前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部部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委员、副会长,国家深探专项装备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首席科学家。

 

与地球物理结下一生不解之缘

 

黄大年,1958年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父母和老师影响,他从小对科学有着强烈的渴望。高中毕业后,他到地质队做物探操作员,那是他第一次接触航空地球物理。

1977年,得知恢复高考的喜讯后,他白天翻山越岭忙勘探,晚上点灯熬油背书本,燃尽体能和心理的极限,点亮心中的“大学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从此正式与地球物理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

在校就读期间,黄大年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在执教过程中斩获学校教学一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2年,他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当时国家教委公派出国的30名留学生中唯一一位来自地学领域的。1996年,黄大年获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第一时间就返回母校报到,兑现学成归国承诺。

 

“你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

你是有祖国的人”

 

1997年,带着祖国和母校的期待,黄大年再次前往英国,在英国剑桥的一个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在那里,他先后担任了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他也成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2004年3月,黄大年在国外科研舰船上执行一项西方对华封锁严密的科研任务时,父亲病危的噩耗突然传来。黄大年内心苦苦挣扎:如果不是英国导师极力推荐,一个中国科学家是不会被允许参与这项技术攻关的。这样的机会,失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有了。百感交集中,父亲的叮咛涌上心头:“你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让他更加坚定了以身报国的信念,只能将所有的泪水与愧疚洒在了异国他乡的海洋里……

“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

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

 

一晃“海漂”18年,黄大年及家人在英国过上了安稳且富足的生活。然而,他却一直认为:“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2009年,国家“千人计划”的召唤,叩响了他的心扉。

那年的平安夜,他和妻子登上了国航的班机。留在身后的,是剑桥大学旁的花园别墅;是弃在停车场的豪车和满满两仓库的药品;是仍在英国求学的女儿的不舍;是合作多年的同事和伙伴们“不要走”“欢迎随时回来”的挽留;是带着节日气氛的一切美好……

有外国媒体报道说:“黄大年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回国后的第六天,黄大年就与母校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扎根在东北这块沃土上。他在朋友圈里说:“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

有人问他为何毅然回国?他说:“不是毅然,是必然。我们这些常年在国外的人,对祖国的爱很深很深。”

“回东北,我是第一个;回吉大,我是第一个。母校和长春对我是有恩情的,我不会忘记。”2015年1月,黄大年与学校续签“千人计划”合同时说,“这是我的母校,也就是我的归宿。”

时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至今仍保留着黄大年回复给他的邮件:“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

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

 

“十二五”期间,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完成了两个总投入近5亿元的重大项目,即“‘863’航空重力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装备项目”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填补了我国“巡天探地潜海”的多项技术空白。2016年,两个项目全部通过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团队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在航空重力探测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整体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跨代研究的设计目标,为进一步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作为精确探测的高端技术装备,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将意味着中国又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对推动国防安全建设和深地资源勘探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是黄大年对这一项目进展的定位与评价。国际学界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黄大年回国后,首推我国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863项目”中,黄大年作为项目首席专家,自己没拿一分钱,没报一个课题。他就是看中了项目瞄准的这项尖端技术——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安装一个“透视眼”,能准确地看穿地下的每一个角落,这无疑是国家军事防御和资源勘探的一把利器。攻克这项技术难题的夙愿已经伴随他多年。接手工作后,他一天都不耽搁,思路敲定后,就带领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创设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把之前零散的技术和人才整合起来,带动学科交叉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使吉林大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移动平台探测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深探项目,黄大年出任该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为了让如此庞大的项目顺利进行,他的要求很严苛——无论名头大小,不能按规参会的人一律通报;不论亲疏,想靠关系申领经费的人一律拒绝。他经常不打招呼就直接进入想要参与科研的机构和单位的实验室、车间,突击现场,查验资质。他力排众议引入西方的“绩效化”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把工作明确到每月、每周、每天。他惜时如金,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出差的路上都在打电话,坐飞机时都在写材料。

曾有一度,黄大年对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异感到十分不适,甚至失去了信心和方向。2010年7月,中组部组织“千人计划”科学家代表到北戴河度假并相互交流。习近平、刘延东、李源潮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前去探望,这让黄大年振奋不已。直至今日,那张和领导人在一起的珍贵合影仍是他办公室中唯一的照片。

 

“优秀人才的成长,

必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爱国情怀为补充”

 

黄大年常对学生说:“你们一定要出去,出去了要回来。一定要有出息,有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09年12月,他主动担任本科2010级李四光实验班的班主任,并自费给每个同学配备了笔记本电脑;2011年10月,发现刚入学的侯振隆对数学和编程感兴趣,他就送书给他,还手把手从公式推导教起;2013年,他为新加入团队的博士后陈延礼精心规划了新的科研方向,随后资助他参加各种高级别的海工装备与颠覆技术研修班,进行关键技术积累;2016年3月,他资助周帅博士赴京进行无人机机长培训,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无人机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工作;2016年10月,他带硕士研究生乔中坤前往美国达拉斯参加国际会议,将他引荐给世界知名的物探领域专家;2016年手术前一天的晚上,他还为博士生周文月写推荐信,助力她到英国剑桥进行博士研究生学习……即便在开会间隙,他也总是通过邮件、电话、视频等各种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

为学生垫付学费,帮学生家长求医问药,带学生参加文娱活动……只要对学生有帮助,黄大年都愿意付出。他曾说:“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爱国情怀为补充,一代代人的经历或许有所差异,但是血液中流淌着的自强不息、勇为人先的民族精神却可以绵延不绝。我的成长离不开那么多国内外好老师的关怀和指引。我的成长经历让我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

 

黄大年为学生们答疑解惑


“如果我不行了,请把我的笔记本电脑

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吉林大学地质宫5楼的灯光成就了文化广场不灭的梦,3元一个的烤玉米是他节省时间就餐的最佳选择,为了项目马不停蹄地在各地奔走……这个拼命“黄”郎就是这样的惜时如命。7年间,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160多天。日复一日的辛劳无情地吞噬着他的健康。为了不让人担心,他从不提及自己的身体状况。直到有一天,他突然交给助手和秘书每人一瓶速效救心丸备用,两个人才心中一惊。

2016年6月27日,深探项目答辩进入最后倒计时。黄大年的秘书突然听到“砰”的一声,焦急地跑到他的办公室时,发现他已晕倒在地。苏醒过来的他吞下几粒速效救心丸,只在沙发上躺了20分钟,就爬起来带着大家赶往火车站。第二天,黄大年虽然很憔悴,但依然坚持登台进行了近2个小时的答辩。那天,他在微信群里说:“我以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名义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我们的项目获得了最高评价……现在可以睡个好觉了!”

他是这样说的,自己却没有这样做。11月28日,他再次晕倒在从北京赴成都开会的飞机上。恢复意识后,他对空姐说的第一句竟是:“如果我不行了,请把我的笔记本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即便如此,他仍没有降低几近疯狂的工作强度。他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12月8日,黄大年被确诊为胆管癌。12月14日,手术顺利,但当他浑身插满管子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在场的每个人都哭了。即便如此,他仍然把病房变成了办公室。

2017年元旦,他在病房中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新年贺词后,眼中满含热泪地说:“国家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视,有了国家的决心,我们的技术马上就能派上大用场。你们都要准备好,加油干啦!”即便他的声音很弱,语气却异常坚定,在场的所有人都颇为震撼,斗志昂扬。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这竟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1月4日,黄大年陷入深度昏迷。与此同时,他远在英国的女儿生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孩,样子像极了外公。

1月8日,黄大年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7年间,黄大年把所有的心血和爱献给了祖国、事业和他的学生,却唯独没留给自己。他去世后,团队成员和学生们都在全力以赴地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十三五”项目终于顺利上马。

黄大年把一切奉献给了祖国,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7年7期;

责任编辑:李艺雯)


往期精彩链接:

许渊冲:北极光闪耀诗译人生

理查德·霍顿:执《柳叶刀》,剖析中国

体育“大使”司马安的冰雪奇缘

人物:金融大家 迪布韦克

米里亚姆的中国大冒险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征稿启事


创刊于1989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管、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11-2642/C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1-0114
邮发代号:
82-444

以“访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为使命,主要报道外国专家中国故事、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在华外国专家为主的外宣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杂志官网www.wetalent.com,微信号wetalent。


人物(双语)外国专家、国际高端人物的中国故事;
纪实:观察、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
观点:探讨国际人才引进、交流等热点话题;
读书:书海泛舟,名家书评;
一带一路: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贸易等;
往事:追溯引才精彩篇章,回顾专家魅力人生;
我与外教:展示外教生活,传播中外友谊;
国际朋友说(双语):与外国青年专家、留学生交流国际、国内话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故事(双语):解读中国现象,点评在华生活。

1.来稿以2500-5000字为宜。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或删减。
2.欢迎为文稿配发图片,或专门以相关主题图片投稿,图片要求:1Mb以上,并配图片说明。
3.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
4.请在面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包括手机、QQ)等信息,以便通联。
5. 投稿信箱:wetalent@safea.gov.cn,请在邮件标题里注明文章标题或主题。
6.稿件应为原创首发。如三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转投其他刊物。



   责任编辑:张贺彦

音频制作:九    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