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wetalent 功能介绍 国家外国专家局主管,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权威媒体! ↑点击上方关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文/左娜 摄影:纪晖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 2013年一个学期末,上海交通大学一节计算机课上,一位身材高大的外国教授正聚精会神地在黑板上演算题目。突然,教室的日光灯因跳闸而熄灭,突如其来的黑暗打断了课堂。 “这是在提醒我应该下课吗?”教授笑着拿出随身携带的手电筒,用光束照亮黑板上正在讲解的题目,“先用这个,如何?” 这个小插曲在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致远学院广为流传,因为故事有个大名鼎鼎的主角——图灵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Hopcroft)。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他于1986年因在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方面的成就被授予计算机科学最高奖——被誉为“计算机界诺贝尔奖”的图灵奖。他的深入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经典教材,他也因此被誉为算法大师。 在上海交大的校园,霍普克罗夫特不仅是同学们眼中学术造诣超凡的“大神”,更是一位可敬可爱、专注敬业的“师者”。 “从未想过能听他讲课!” 霍普克罗夫特是上海交大前校长张杰请来的。 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成立。这个精英学院是上海交大划出的一片“人才培养特区”,能来到这里的都是顶尖的学生。为了培养顶尖的学术新星,上海交大不惜代价,在全球范围寻觅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一流学者为学生授课、担任导师。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等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都被纳入致远学院的“全明星”阵容。 2011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上海交大校长张杰从校友腾尚华教授那里得知,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霍普克罗夫特正在重庆讲学。 张校长第一时间与霍普克罗夫特取得了联系,并立刻买了一张从上海飞往重庆的机票,专程登门造访。 “还记得我打开酒店房门,看到张杰校长站在面前,我当时非常惊讶。”回忆起和张杰校长在重庆的初识,霍普克罗夫特至今记忆犹新,“他介绍了上海交大、致远学院,以及发展上海交大计算机学科的设想。我非常感兴趣,教书育人本来就是我的理想,于是我很快接受了访问上海交大的邀请。那年6月,我正式加盟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开始为本科生授课。” 从2011年起,霍普克罗夫特每年固定来华两个月,冬季学期讲《信息时代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夏季学期讲《自动机理论》。为此,他多次放弃了圣诞佳节的家庭团圆,也放弃了夏日的度假计划。 对致远学院的本科生而言,坐在上海的课堂里就能聆听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授课,这可是难得的幸运。 “能听到一位如此杰出的科学家给我们本科生讲课,是我们之前从未想到的事情!”致远的学生们说,霍普克罗夫特教授真正关注的是如何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到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几年下来,霍普克罗夫特的课在上海交大的人气越来越高,不少同学为了拿到讲义颇费周折。为了方便孩子们,他将自己《信息时代的计算机科学理论》课程讲义集结成册,并将出版权交给上海交大,自己只象征性收了2000元稿费。“出版前我就要求把这本书的价格定在6美元以下,保证所有学生都能买得起这本教材。” 此外,霍普克罗夫特还利用在美国学术界的人脉资源为上海交大招揽国际顶尖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的领导们也很信任我。我被聘为张杰校长的特别顾问,作为计算机学科全球招募委员会主任,全力协助上海交大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评估工作。”目前他帮助邀请了另外10名世界级计算机科学家,成立了致远首批讲座教授组,极大地提升了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的本科教学水平。 好的教学,要让学生“嗨起来” 比起图灵奖获得者、计算机科学家这些光环,霍普克罗夫特更愿意把自己看成一名“教书匠”、一位教育者。在上海的日子里,他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与他们无话不谈。同学们经常聚到他的住处,来一场美式的“比萨派对”,或是一起包包饺子,体验中国饮食文化。师生欢聚,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聊学业、聊生活。 在他看来,教书育人是大学的第一要务,教育者要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业和成长。遗憾的是,霍普克罗夫特感到,在中国很多大学对本科教学不够重视,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 “我认为评判教学质量有两个标准:一、是否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材;二、是否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去,让学生真正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记得我刚来上海交大的时候,我就问张杰校长,交大的老师会不会一上课就用PPT(演示文稿)?可能很多大学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都存在这个问题。PPT这种辅助手段有时候有必要,但就科学学科来说,不能只把知识干巴巴地放在屏幕上。如果讲台下的学生都开始玩手机、睡觉,你就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我的课程设计不够用心?不够生动?要怎样才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回来?怎么才能和学生互动?一个教育者必须要思考这些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嗨起来”,霍普克罗夫特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在演算题目的过程中点名,让学生参与计算其中的某些步骤,防止学生开小差。考虑到中国的学生比较害羞,霍普特罗夫特还鼓励同学们用中文提问,再让另外一名同学翻译给他听,这样学生们就不必因表达不出而羞于提问题。 “另外,每年暑假我都会带一些致远的学生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待一个月,让他们参与到美国的实验室项目当中。同时我还教他们如何演讲,用手势、语调等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有一次,一个致远的女孩在康奈尔大学作有关行星的报告,她像跳舞一样转圈来描述行星运行轨迹时,还在报告中用冥王星被九大行星除名的事件作为‘笑点’,演讲效果就非常好!” 霍普克罗夫特说,中国的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特别是年轻教师精力都集中在实验室项目和论文发表上,有时腾不出手来搞教学。 “本科教育重要,培养新一代的研究人员也很重要。我认为适当减轻年轻教员的教学负担,让有资历的教授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在美国,我们给年轻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轻,不会让他们教大一大二新生,低年级的课程反而是由有资历的教授们讲,因为他们更有经验,能给本科生更正确的指导。这样,年轻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做科研。” 虽然上海交大积极敞开大门,呼唤全球英才,但就计算机科学而言,霍普克罗夫特认为中国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还有待加强。 “我曾经接触过约100位在美国获得博士的中国留学生,但最终只招回来了一位。他们认为职业发展方面,美国的机会要更多一些。很多时候中国的年轻学者不得不为年长且有资历的学者打工,不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就必须破除这样的机制。”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不仅是同学们眼中学术造诣超凡的“大神”,更是一位可敬可爱、专注敬业的“师者”(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 一个关于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建议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多次去发展中国家讲课,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人才全世界都有,但机会不是。” 在致远,霍普克罗夫特欣慰地看着这群拔尖的学生茁壮成长,正一步步走向世界级的科研舞台。但与此同时,他也暗自忧心,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大学生都能像致远的学生一样享受顶尖的本科教育。 “致远的学生甚至比康奈尔的还要优秀!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会拿到全额奖学金,在康奈尔、斯坦福这样的顶尖大学读硕士、博士。但是,像致远这样的精英学院每年只能教出30来个学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提高中国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精英学生,要关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因为最后并不是精英改变社会,而是社会各个层面的高质量的人才改变社会。” 霍普克罗夫特说,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大学的招生人数大约增长了3倍,但本科教育的质量还没有完全跟上。 “2016年2月,我和其他几位外国专家就提高中国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向国家外国专家局外国专家建言小组提交了一份建言。所有的问题不可能一次全解决,我们的建议是通过试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具体的做法是先从9个顶尖高校选出3个重点学科,每个学科选择3门关键课程,包括大一、大二、大三,这样就是9门核心课程,围绕这9门课提高教学水平,使他们达到伯克利、斯坦福、康奈尔一样的教学质量,然后在这9家顶尖高校进行教学成果评估。可以采取绩效评估的方式,比如上海交大最近选择了19门课程,从教材和教师的工作质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等方面对教学绩效进行评估。等这种方式成熟以后,再向全国高校推广。” 怀着满腔的热忱,霍普克罗夫特对推动中国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事业寄予厚望。“提高中国本科教育水平是一项大规模的工程,能够改变数百万学生的命运。在我70多岁的年纪里还能参与到这样的事业,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意外”成就的计算机大师 在互联网接管一切、人工智能潜力无限的今天,作为世界上第一批计算机科学家,霍普克罗夫特感慨万千。 “一开始接触计算机,完全是一个意外。1964年我获得了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然后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那时候还没有计算机系,很多人认为计算机还不是一门科学。当时领导问我能不能开一门计算机课,他只给了几篇材料,说把这些材料讲一讲就可以了。没想到,就是教那门课让我成为世界上第一批计算机学家。后来我把我的笔记都整理起来,出了一本教科书,现在是全世界通用的经典教材。” 在计算机初生的年代,霍普克罗夫特这样懂计算机的人才,遇见了最好的机会。每当国家需要高级计算机科学家时,他总是被列入名单之中。布什总统指定霍普克罗夫特为监督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国家科学委员会成员时,他只有四十多岁。“想象一下,如果我当时从事的是高能物理学的话,可能得熬到退休才能获得那样的机会!” 如今,霍普克罗夫特认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进展,会根本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其影响相当于已发生过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在过去三十年当中,我们关注计算机怎样有更好的用处,包括在编译器、系统、算法、数据库、编程语言等方面。而在未来,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将计算机应用于哪些领域。过去几年,我们一直让体力活变得自动化,而现在我们让脑力活也变得自动化了。也就是说更少的人就能完成过去需要很多人才能做的工作,一些工作不可避免地会消失。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需要掌握新技能的新岗位。现在的技术瞬息万变,未来的工作要求求职者的知识储备要远远高于今天的水平。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改变自己,才能够从新的技术革命中获益!” 从2011年起,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左一)每年固定来华两个月,为致远学院的本科生授课(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7年8期, 责任编辑:左娜) 建设人才制度优势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王义桅:中德关系何以不断攀越历史新高?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何立强:跨文化教育不是选择,而是必经之路 “德国制造”的秘密 米里亚姆的中国大冒险 存留在1924年的北京城 ——读《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贝克:只要母亲子宫内的环境好,孩子出生后疾病也会减少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征稿启事创刊于1989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管、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11-2642/C;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0114;邮发代号:82-444。以“访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为使命,主要报道外国专家中国故事、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在华外国专家为主的外宣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杂志官网www.wetalent.com,微信号wetalent。 人物(双语):外国专家、国际高端人物的中国故事;纪实:观察、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观点:探讨国际人才引进、交流等热点话题;读书:书海泛舟,名家书评;一带一路: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贸易等;往事:追溯引才精彩篇章,回顾专家魅力人生;我与外教:展示外教生活,传播中外友谊;国际朋友说(双语):与外国青年专家、留学生交流国际、国内话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的中国故事(双语):解读中国现象,点评在华生活。1.来稿以2500-5000字为宜。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或删减。2.欢迎为文稿配发图片,或专门以相关主题图片投稿,图片要求:1Mb以上,并配图片说明。3.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4.请在面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包括手机、QQ)等信息,以便通联。5. 投稿信箱:wetalent@safea.gov.cn,请在邮件标题里注明文章标题或主题。6.稿件应为原创首发。如三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转投其他刊物。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引智中国 责任编辑:张贺彦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