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调校出比亚迪汽车的个性
↑点击上方关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文/张晓
汉斯在介绍比亚迪的底盘设计
6月21日下午,深圳下了场大雨,位于坪山区的比亚迪试车场,场地还有些湿滑。
比亚迪的宋DM车型正在这里接受着一场测试,现场有4款车,其中有三台宋DM,分别是低阻尼、高阻尼和正常阻尼的,对标的是一台奥迪Q5,几位汽车业媒体人分组试乘试驾。“这不是一场对决!只不过是让大家感受一下,我们设计的宋DM和我们对标的车型相比,到底表现如何。”比亚迪首席底盘调校专家汉斯(HeinzKeck)的话,谦逊中透露着自信。
结果,在专业的操稳道上,低中高阻尼设定的宋DM都比奥迪Q5更快。当然,操稳不能光看快慢,更要看车身姿态。高速出弯和绕桩两个项目中,正常阻尼的宋DM和奥迪Q5的车身姿态很相似,侧倾都不是特别严重,而转向手感差别也不是特别大。大家都感叹宋DM的这种表现,在整体上可能还有些差距,但是在底盘这一项,宋DM甚至比奥迪Q5还要好。
底盘?什么是底盘?
汽车行业媒体人汪云青说得好:“对一台车来说,发动机可以有不同排量,不同型号,1.5L的不给力,就选个2.0L的,总有一款适合你;变速器也有得选,可是底盘不一样,一款车,底盘只有一种,不喜欢这个底盘就等于不喜欢这台车了,别无可选。从这个角度讲,汽车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中,底盘其实是最关键的。”很多人将底盘比喻为汽车的骨骼,因为它涉及发动机、变速器、燃油系统、传动系统、悬架、制动、转向、轮胎等部件,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底盘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汽车安全性、操控性、舒适性等。而底盘调校则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要舒适就会损失操控,反之亦然,比如奔驰偏向舒适,宝马偏向运动,而奥迪则是两者取乎其中。
宋DM车型在底盘上的优异表现,自然要归功于汉斯带领的比亚迪底盘调校团队。
比亚迪的底盘调校团队成立于2003年,2016年3月,汉斯的加入为这支团队带来了质的提升。汉斯把他在戴姆勒20多年底盘调校的经验带到了比亚迪,制定了一套底盘性能研发流程。
于是,比亚迪最近几款车在底盘操稳上都慢慢有了自己的调性,开始有自己的性格。比如这次试驾的这三辆车,高阻尼的操控有很强的质感,车头的指向很精准,低阻尼则更偏向舒适,激烈操控时的侧倾也会非常明显,而标准阻尼则是较为平衡的设定,能够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兼顾了操控性能与行车舒适性。
试驾当天,汉斯更是表示,要用5年时间让比亚迪的底盘操控性能达到德系豪华车的水准。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来自德国的比亚迪首席底盘调校专家。
记者:从戴姆勒到比亚迪,是什么原因让您最终作出这一决定?
汉斯:我觉得我一直是比较喜欢迎接挑战的,包括我之前在奔驰工作时曾加入Smart项目,Smart项目在奔驰来讲是比较小的项目,资源有限,预算也有限,我接受了这个挑战。之后我加入戴姆勒和比亚迪合资的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这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喜欢迎接挑战。2015年,戴姆勒说我可以去做其他的工作,这时候比亚迪向我发出了邀请,我觉得来到比亚迪这边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我也可以把我这2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我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比亚迪,与比亚迪共同进步。
如果我一直还待在戴姆勒的话,那可能是非常轻松的工作。加入比亚迪之后,我会遇到很多挑战和未知的东西,这个我比较喜欢,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是我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情。其实我作出这个选择是个比较大的决定,戴姆勒的待遇是非常好的,离开戴姆勒对我来说肯定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来迎接新的挑战。
记者:加入比亚迪的底盘调校团队,您如何提升和带领您的团队?据悉,国内大多数本土车企在底盘技术上,都还没有实现独立的调校能力,只能靠外购国外技术或是外包给国外的专业调校团队。比亚迪也是在2015年以后才把底盘调校全部转入自主。请谈一谈这一年来这个团队的进步。
汉斯: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对整个底盘动力学开发流程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对于过去存在的不足,我们发现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底盘调校的引入,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我们在调校的结果上质的提升或者量的提升。再有一个就是,基于现在已有的结构和悬架的形式,我觉得只要我们用足够的耐心、知识和经验去挖掘,还会有很大的进步。同时,我们也注重培训团队人员的能力,每次我做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会让工程师等全程跟进这个项目,在实践当中学习怎样评价、怎样给出新的方案,在学习中领会调校的真谛。
记者:您在戴姆勒任职20年,负责过奔驰和Smart系列的底盘研发和调校,都说底盘调校是一门取舍与平衡的艺术,请结合您的工作经历谈一谈您对此的理解和感受。
汉斯:以现在为例吧,我们根据市场的反馈,公司做了大量的调研,不止一个部门,我们给出了一个最适合市场的方向。我个人特别喜欢操控性能好的车,但是公司的大方向是以舒适性为主,那我们肯定要有所取舍,以舒适性方向为主导做一些底盘的调整。以我的经验和目前一些趋势来讲,有些更偏向于舒适性,而另一些偏向于操控性,但是两者是在互相靠近,比如奥迪一直是在中间这个位置,尤其SUV车还是以舒适为主的。
记者:您曾说,要用5年时间让比亚迪的底盘操控性能达到德系豪华车的水准,对标奥迪。这一目标基于什么?您为何如此有信心?
汉斯:我来自欧洲、来自德国,所以我个人更倾向欧系车驾驶风格,因为那有一种人车沟通的感觉,开起来也很好玩。
我加入并不是通过投简历、面试,而是比亚迪高层再三邀请,我才加入比亚迪的,所以在整个车辆动力学系统这块,比亚迪给了我很大的话语权。
记者:加入比亚迪后,您已经主导了比亚迪唐、宋等车型的底盘研发。6月21日的试乘试驾,媒体评价很高,您如何看待试驾结果?
汉斯:对于媒体试驾的评价,他们对目前宋DM的底盘还是非常满意的。这个结果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正如我前面所说,我们对于过去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底盘调校的引入,以保证调校结果的改进。
除此之外,从我加入之后,如果零部件有一些问题,比如说质量或者耐久问题,我们不会做任何妥协,供应商就必须想办法解决。对于整车系统来讲,这是我的一个底线,就是我做出来的这个设备、这个调校的结果就不能去变动。
记者:对于5年对标奥迪这一目标,您为此做了怎样的工作计划?
汉斯:关于未来定位的方向和时间的规划,5年时间其实是非常紧的,挑战非常大,20世纪80年代奥迪还在中级车这个范围,它花了10—15年时间,才渐渐让消费者认同它是高档车。对于比亚迪来说时间更短,难度更大,但至少我们有一个目标。现在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我们需要通过调研也好、设计也好,找到一个方向怎样完成这个目标。我们正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时间可能不会说得那么严格就是5年时间,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消费者渐渐接受比亚迪的成长,让消费者认识到比亚迪在不断进步和提高。
记者:比亚迪在新能源车方面优势突出,您也已经指导了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底盘调校工作。为新能源车做底盘调校,这是一个新挑战吗?
汉斯:新能源车的底盘调校的确不太一样,比如电动车,如果我们要想把它做得比较有操控性、比较好玩,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新能源车目前主要关注的还是节能这一点,底盘这边可能也不是非常关注操控性。当然,如果未来市场往这个方向发展,有这个策略或者想打造一款非常有意思的新能源车,我们同样是可以打造出来的。
记者: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等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您怎么看?
汉斯:对于我个人来说,自动驾驶这块我是不喜欢的,因为做调校工作的人是非常喜欢体验车的驾驶乐趣的,靠我们自己去发现车的极限,比如一个弯道多少速度过去由自己决定。自动驾驶让整个驾驶的感受完全没有了,但是它可能有自己的市场,比如对于一些不喜欢开车的人、一些商务用车的人,这块市场还是很大,比如我下班要花两个小时回家,自动驾驶可能会让我有更多的休息时间,但是作为个人来讲我还是喜欢自己开车回家。
记者:在深圳工作,您怎样融入当地生活?
汉斯:2010年我来到深圳,在戴姆勒和比亚迪合资公司工作了超过5年时间,对整个环境以及研发体系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我从戴姆勒到比亚迪是一个无缝的衔接过程,我也了解比亚迪的文化,这不存在什么差异,因此无论对于深圳这座城市还是比亚迪,我还是比较适应的。(本文图片由比亚迪提供)
6月21日,比亚迪宋MD车型试乘试驾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7年9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2642/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0114;
邮发代号:82-444。
以“访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为使命,主要报道外国专家中国故事、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在华外国专家为主的外宣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杂志官网www.wetalent.com,微信号wetalent。
人物(双语):外国专家、国际高端人物的中国故事;
纪实:观察、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
观点:探讨国际人才引进、交流等热点话题;
读书:书海泛舟,名家书评;
一带一路: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贸易等;
往事:追溯引才精彩篇章,回顾专家魅力人生;
我与外教:展示外教生活,传播中外友谊;
国际朋友说(双语):与外国青年专家、留学生交流国际、国内话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故事(双语):解读中国现象,点评在华生活。
1.来稿以2500-5000字为宜。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或删减。
2.欢迎为文稿配发图片,或专门以相关主题图片投稿,图片要求:1Mb以上,并配图片说明。
3.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
4.请在面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包括手机、QQ)等信息,以便通联。
5. 投稿信箱:wetalent@safea.gov.cn,请在邮件标题里注明文章标题或主题。
6.稿件应为原创首发。如三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转投其他刊物。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引智中国
责任编辑:张贺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