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大学张晓燕:全球经济恢复还需要时间,看好绿色金融和数字经济

冯彪 腾讯财经 2023-10-10

核心观点

  1. 我国央行对很多大型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就是测试我们的银行在遇到极端气候风险的时候能不能顶得过去。

  2. 通胀、地缘冲突等负面影响正在消退,但是它对经济的元气是有损伤的,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非常之多的,全球经济的重新恢复还需要一些时间。

  3. 高频交易在美国市场上其实更多的是提供流动性,而不是减少流动性,它做的更多的是抓住市场上小小的套利的机会。

本期策划为《经济大家说》第028期
本期嘉宾|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
文|腾讯财经 冯彪
极端天气和气候风险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影响到企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近期世界多地出现异常高温和干旱天气,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预计,在2023年6月至8月期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已经接近70%,今年夏天气温或将更加炎热,这意味着应对极端天气的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在近日举行的2023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极端天气和气候风险也成为热议的话题。如何看待气候风险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的挑战?随着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转型发展方案的出台和实施,绿色金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吗?
带着这些问题,在本次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腾讯财经《经济大家说》栏目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针对气候风险、绿色金融以及资本市场热点问题进行了对话。
以下是对话全文:

建议企业和政府加强气候风险应对准备
问题1:去年以来,因为地缘政治因素国际油价上涨,大幅超过此前10年均价,欧洲还出现一定程度的能源危机。这些现象对“双碳”目标会有影响吗?进而是否会对绿色金融造成影响?
张晓燕:我觉得传统能源价格大起大落,其实对实现“双碳”目标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双碳”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不管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都是为应对将来的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等做出的选择,所以短期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对这个目标是没有太大影响。另外,因为传统能源价格发生了变动,影响到消费者的成本支出,消费者可能也会考虑替换为新能源。对于投资方来说,也可能投资到新的可再生能源上面。
问题2:近年来气候风险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有何变化?从企业和政府层面来看,应该从哪些方面应对挑战?
张晓燕:确实有讨论说,气候风险到底是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风险?其实世界上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机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想说的是,气候风险分两类,第一类就是叫做physical risk,物理风险,比如海啸、火山爆发,这个是真的能看得见的,这种风险当然会影响家庭、企业和宏观经济。
另一个,为了应对物理风险,一些企业提前做准备,比如说为了应对将来要发生的水灾或者应对将来气候变暖,公司要减碳或者转型。这些都是应对风险,这些措施同样影响到个人和企业,以及影响宏观经济,这些措施和影响都会形成一个闭环。因此,如果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没有到位的话,损失就会很大。
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有的国家不够谨慎,我国的态度一直是比较谨慎的。比如,我国加入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简称NGFS)这样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由100多家央行和监管机构组成,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转型。其次我国央行还对很多大型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就是测试我们的银行在遇到极端气候风险的时候能不能顶得过去。第三就是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让不管是企业也好,还是投资者也好,都知道到底有没有做好应对气候风险的准备措施,碳排放到底是多少等。
问题3:从普通人的层面看,普通人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似乎并不深入,气候风险对普通人的影响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张晓燕:比如说最近北京天气很热,大家都会增加开空调的时间,相应的电费支出就会增加,背后的长期原因就是气候变暖。从这个意义上说,气候风险对普通人的影响也是很直接的。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可能每年气候升温很小的幅度,我们直观感觉不到,但是等到真正到了不可逆转的时候,就已经太迟了。因此,我觉得减碳教育应该尽早抓起。
问题4:气候相关的金融市场,诸如天气衍生品、气候保险等主题的金融产品,目前发展水平怎么样?气候金融产品的投资前景怎么样?
张晓燕:比如预防飓风、水灾、地震等灾难的大灾险,国内的保险公司都有提供。但是,这类大灾险的目标不是为了作为投资的工具,而是作为风险管理、降低风险的工具。投资者如果没有风险敞口的话,是没有必要去买这类大灾险的。气候衍生品在国外大概是20多年以前就开始出现,它主要是与能源价格、农产品价格相关,当时大家买这个产品也是为了风险管理,而不是作为一个投资工具。因此,投资者如果有风险敞口,就可以买,如果是想做投资,就非常需要了解这些产品的定价机制到底有没有帮你增加财富的可能性,千万不要因为投机就“跳”进去了。

看好绿色金融和数字经济投资
问题5:去年以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挑战,诸如俄乌冲突及其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联储加息等,今年都有一定程度的缓和,但是目前看全球经济的复苏仍然疲软。您认为经济增长还面临其它哪些挑战?
张晓燕:前面几年我们经历了很多大的负面冲击,疫情、战争、通货膨胀、美国加息,这些因素使世界经济在过去三四年时间都是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随着这些负面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减弱,大家都觉得说压抑了很久,希望赶紧要报复性的反弹。但是,上半年经济增长好像不如预期,反弹并没有大家希望的那么强劲。我想说的是,就像人生了一场大病以后,指望他很快就能生龙活虎,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疫情和地缘冲突等因素正在消退,但是它对经济的元气是有损伤的,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还是非常之多的,要克服的难关也非常多,全球经济的重新恢复还需要一些时间。
问题6:最近受欧美国家银行危机需求不振等问题的影响,外贸复苏乏力。您对中国经济今年的走势有何预期?
张晓燕:我近期跟一些境外机构投资者开会,他们也非常关切中国经济是否有信心的问题。我当时就跟这些境外投资者说,你们来中国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挣两个星期、一个月的钱吗?还是想要挣长期的钱?我是一个长期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是抱有非常大的信心的。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是5%,我觉得这个目标应该还是可以达到的,我是充满乐观情绪的。
问题7:上半年A股整体来看依然是不温不火,沪指徘徊在3200点?您认为资本市场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张晓燕:我投资是不会看月度季度数据的,一般是以年为单位。我觉得中国经济的两个重要增长引擎,第一个就是数字经济,另外一个就是零碳金融或者绿色金融,这两个赛道的重要性,大家的认知都是非常统一的,长期来看应该是比较有潜力的。
问题8:A股表现持续乏力之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矛头指向了近年来火爆的量化基金,有观点认为量化高频交易助涨了市场的波动。另外,像利用人工智能等算法手段的追涨杀跌也对市场有影响。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晓燕:我首先区分一下概念,什么叫高频交易?高频交易就是以毫秒微秒为单位来进行的交易,这种交易一般都是机器来执行的,是基于算法的高频次交易。而量化交易比高频交易要宽泛得多,量化交易就是说用数字信息来决定用什么样的交易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高频交易。量化交易或者高频交易在金融市场上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在发达国家已经存在几十年了。
对于高频交易,在美国就有过争论,说高频交易到底是给市场提供流动性还是减少流动性,它会不会促进内幕交易?后来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高频交易在美国市场上其实更多的是提供流动性,而不是减少流动性,它做的更多的是抓住市场上小小的套利的机会。
我国资本市场因为有T+1的限制,高频交易是比较难的,门槛特别高,而且要做毫秒微秒级别的高频交易,要求计算机储备非常大,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频交易是比较难做到,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大家担心说量化交易会不会促进更高的波动性?我们团队正在做这样的一个研究,估计年底前会有报告出来。目前来看,好像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证据,所以在这里我也不好评判。我只能跟大家说量化交易在中国发展还比较短,大家可以用一个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情。


版权声明: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