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拆弹专家杨伟康离世 一路走好,生死线上的逆行者

2017-06-15 新快报


他,是针尖上的武者,用纤纤探针排除500多枚各式地雷,毫发未损;他,是无数次安检现场的观察者,平均两天就执行一次搜爆任务,总能万无一失;他,是死亡线上的逆行者,每次出入排爆现场,全身而退……他是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区分局治安管理大队三级警长杨伟康,一位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拆弹专家。今年5月26日17时49分,无数次战胜死神的杨伟康,在外地出差赶回单位途中,在街头猝然离世因公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5岁。今天上午10时30分,杨伟康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


杨伟康在使用探测器对可疑爆炸物进行探测。


撤出边境雷场转战公安战线


1971年11月,杨伟康出生在广东梅县农村,18岁那年,他成为解放军陆军某部战士,先后在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进修学习。走出军校后,杨伟康前往祖国西南边陲,参加了中越边境首次大扫雷行动。


当时共有13个雷场,面积达40万平方米,雷场地形复杂,各式地雷成千上万。杨伟康丝毫没有退缩,反而担任了最危险的职务——爆破组排雷队长。此役,杨伟康带领队员共排除地雷上千枚,仅他一人就排除500多枚,占总数的四成,并且行动中零伤亡、无事故,杨伟康因此第一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2001年,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区分局亟需一名拆弹专家,现任广州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三级警长的彭金祥,当时受命招考这一特种人才。看到杨伟康的简历,彭金祥立即生出爱才之心,但仍板着脸问:“排爆的危险性不用多说,你真的打算脱下军装后,再干一辈子吗?”杨伟康镇定地回答:“不管当兵还是当警察,都是为人民服务,专业的人就要干专业的事。”


那年10月,杨伟康如愿进入广州公安队伍,此后长期在海珠区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从事防排爆和安保警卫,并作为公安系统“三防”(防爆、防化、防核)专家,被广州市公安局纳入警务专家库。


没有防护徒手排除诡异炸弹


刚开始当警察,杨伟康有些不习惯。此前在部队排雷,可以对照型号查资料,心中有数之后再动手。到了警队,面对的却是不法分子随心所欲制作的各种可疑爆炸物,真真假假、五花八门,有些比军用地雷结构还复杂,放置空间也更隐蔽,外形更具迷惑性,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其中一些爆炸物的威力不比地雷小,而且很不稳定。当时分局的防爆人员不足,装备设备严重紧缺。杨伟康就与同事们一起找各种专业书籍、上国内外网站搜集资料,向上级部门请教,与各地同行交流学习,汲取知识经验,潜心笃志钻研。


杨伟康在现场整理防爆器材。


2004年5月12日早晨,有群众在海珠区某商铺门口一个角落发现一个可疑的圆柱形装置,外表被胶布缠绕,几条长短不一的电线裸露在外。当杨伟康和拍档钟学军赶到现场时,周边8家商铺已经关闭,百余名群众被紧急疏散。


“虽然我也是排爆手,但他要求我退到他的身后,自己一个人紧贴着一面墙的拐角观察可疑物品的结构。”钟学军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仿佛身处其境。因装备有限、情况紧急,杨伟康连防弹衣、头盔都没有穿戴,用一根长竹竿轻轻地挑起可疑物品放到防爆毯上,再慢慢地用防爆毯将它裹起来,然后用双手捧着缓缓走向警车,放进了防爆桶里。


整个过程前后不超过1分钟,现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直到防爆桶的盖子被盖上的一刹那,大家才发觉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后来,钟学军才知道,这个自制炸弹被嫌疑人装入了平衡式的起爆装置,手只要抖一下就有可能发生爆炸,这也是杨伟康为什么要用双手稳稳抱着它的原因。


不仅要保平安还要协助破案


“我很感激上天,让我用生命保护生命。”这是电影《拆弹专家》中的一句台词,在广州市公安局的拆弹专家看来,这句台词只说对了一半。“不错,拆弹专家的职责就是让他人走向安全,自己靠近危险。”杨伟康的从警领路人彭金祥说,但是就警方破案而言,让拆弹专家平安地、完整地拆解掉炸弹,才能固定嫌疑人的犯罪证据,或者为破案找到线索。


杨伟康在现场操作排爆仪器。


炸弹的起爆种类,可大致分为触发式、遥控式、定时式等,而犯罪嫌疑人制作炸弹时往往都会做外壳或者伪装,即使是制造者,在炸弹装置启动后,也无法准确预知什么时候会爆炸。


2014年7月15日,广州大道南发生公交车爆燃纵火案,现场火光一片,许多群众受伤。当时正在家休息的杨伟康一接到通知,就立即开车赶往现场。快到时,由于道路拥堵,车辆无法前行,杨伟康丢下私家车,一路狂奔到达现场。


“如果车上还有爆炸物,很可能再次爆炸,而且车尾还有液化气罐,必须马上疏散所有人,我上车检查。”这是他到达现场向指挥员说的话。现场刚疏散完毕,警方划出警戒区,他就拿起电筒,只身一人走进车内。当时,车上的火刚被扑灭,车内的高温几乎让人透不过气、睁不开眼。他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拿着爆炸物探测器和手电筒,在炙热的车厢内一寸一寸地仔细检查过每一个角落后,才面对车厢、背对人群退出车厢,让同事们开始下一步勘查工作。


“防护服只在前面有防护层,背后是没有的,而且为了随时观察现场情况,拆弹专家必须时刻面对现场。”杨伟康的拍档严家宝说,拆弹专家被称为“死亡线上的逆行者”,即使后退也要面对爆炸物。


从警十六载仅回家过年一次


杨伟康生前和严家宝是海珠区公安分局仅有的两名拆弹专家,对严家宝来说,杨伟康亦师亦友。“排爆这个专业,分局上下就我们两个人,不是我值班,就是他值班。”严家宝说,由于他和妻子分居两地,孩子年幼,每到节假日的时候,杨伟康都会“命令”严家宝回去陪妻子和孩子。“因为他(杨伟康)比我年长,警龄又比我长,还是警务专家,所以我平时都叫他‘康师傅’。”严家宝说,每次他要争辩几句,都会被杨伟康反驳:“怎么,连师傅的话都不听了?”


时间久了,“康师傅”的外号在海珠区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中就传开了。在现场,“康师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走开,不要跟我抢。”“‘康师傅’就像方便面一样,干起活来快速有力,方便好使,你交再多的工作给他,也不会听到一个‘不’字,而且有他在现场,我们的心都是定的。”海珠区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内勤民警许晓云说,杨伟康走后,她一直不忍去收拾他的办公桌,就好像他还会回来一样。


杨伟康生前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正在拆除一处可疑爆炸物。


“除了排爆,杨伟康还要负责很多大型活动的防爆安检,仅去年他就对各类场地执行了158次安检。”海珠区公安分局治安管理大队教导员卢维锋说,每次防爆安检,杨伟康都要在活动开始前3小时进场,彻查各个角落,连通风管、电箱、垃圾桶都不放过,活动结束后还要进行数小时的收尾工作,其间必须在现场备勤。“平均两天,杨伟康就要超负荷执行安检工作一次,非常辛苦。”卢维锋说。


“今年春节,如果不是医生对他父亲下了病危通知书,他肯定不会回家过年。这是他从警16年来,第一次回家过年。”卢维锋说,就是这一次,杨伟康也仅仅回梅县老家两天,之后就回到了春节安保工作岗位。


“对我们而言,每次行动都是一次生死局。”回忆起杨伟康,彭金祥说,无论多晚,杨伟康出任务前都会给他打个电话,既是工作上的报备,也是兄弟间默契地互道平安,“以后我的电话还会响起,但永远不会是他的声音……”


来源:新快报 记者 王吕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