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逼真度犹如人在现场!大画幅摄影藏着什么秘密?

2017-07-18 新快报


“大画幅摄影的尺寸规格都是以英寸计算的”,广东省大画幅摄影协会秘书长吕宇超告诉新快报记者,“最大的相片跟电视机一样大!”听了让人不禁好奇:为什么小画幅、中画幅还不能满足,非要选择大画幅?


因为大画幅相机拍出的影像成像清晰、质感真切、色彩饱和,确实令人着迷。“举个例子,如果用普通相机拍摄一栋高楼,无论你怎么调,拍出来的都是楼歪歪,但大画幅相机有移轴功能,能拍出正常视觉效果来。”吕宇超解释道。


而摄影发烧友们对大画幅的着迷也体现在收藏热上:今年2月份广州大画幅展览上,一套四张24英寸京剧题材的明胶银盐相片,有买家花了4万元收藏。


 大画幅摄影 


尺寸规格:4英寸×5英寸、5英寸×7英寸、8英寸×10英寸、16英寸×20英寸、20英寸×24英寸等


器材:大画幅相机、放大机、暗房及冲洗材料等


费用:相机(5000多元至5万多元)、放大机(1万元至数十万元)、镜头(1000元至数十万元)、相纸(2000元-4000元)、药水(数百元一瓶)、暗房(数十万元)


▲摄影发烧友们齐聚,用大画幅摄影器材拍摄魅力作品。


当数码相机拍出“楼歪歪”  大画幅摄影还原真实高楼视觉 


先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扛着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或爬山或涉水,走向一处人文风景所在地,把机器架好,接着慢条斯理地点燃一只烟斗,幽幽地吐出一口烟,然后望着远处发上一会儿呆。时间在流逝,分秒间都能清晰地感觉到。突然,这个人按下快门,把某个时刻的所见所感凝固在底片上,在心里期待它冲洗出来的样子。这就是大画幅摄影的简单描写。


▲在一种静的画面里,让你体验美的东西,这就是大画幅摄影的魅力之一。


一走进位于广州市五羊新城的广东省大画幅摄影协会,副主席唐原就把记者带到还在完善中的暗房,他指着一台新机器说:“这是落地式放大机,德国机头,国内组装的,花了4万多元。另外这一台也是放大机,用了很多年了。这边是冲洗池,相片可以晾在这上面。”唐原大致介绍了一些大画幅摄影设备,当然最重要的是大画幅相机,“相机是一种工具,拍照只完成了30%,40%是再创作过程,放大机是创作使用的一种语言方式;剩下的30%是由装裱完成的。”


唐原是一名设计师,以前玩过赛车。“随着年龄到了,我喜欢上了大画幅摄影,想着能给自己留个回忆,老了走不动了,还可以把原来拍的片子拿出来回味感受。在一种静的画面里,让你体验美的东西,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大画幅摄影的魅力所在。原来开赛车,整个人很浮躁,大画幅摄影让我戒掉了浮躁。原来拍的那些彩色图片,看得视觉疲劳了,而黑白影像却不同,每次看都能收获不同的心情和感受,永远不会过时。”


2016年10月,一次“随手拍”让唐原认为是神来之笔,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在秦岭路过一片白桦林,天下着大雨,突然就停了,一束光线落下来,打在树林上,我马上把机器架好,把此情此景拍下来,命名为《静》。拍摄手法虽然中规中矩,但是每次看都能体会到当时的心情。”


▲唐原作品,光与影的黑白协奏。


广东省大画幅摄影协会副主席沙军说,他1979年就开始玩大画幅摄影了。“现在想想,拍第一张时真大胆!当年11月份,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200多人参加。我把机器架好,等着大家都坐好,当时下着小雨,领导很担心我能否搞掂。我说没事。当时还是气动快门,完全靠手指头掌控速度,一下子拍了4张底片,拍完马上奔回暗房,先冲了一张,一看很好啊,干脆其他三张就不冲了。”


“我个人认为大画幅摄影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运用萨姆定律以及其他演变方式来获取一张全焦点照片,正因为这种语言非常有魅力,所以一直吸引着很多玩家。”沙军介绍,大画幅摄影一定要有经验积累,不像现在数码相机门槛比较低。“当初我学摄影时,都是拿一个小本子,每拍一张都要记下相关信息,比如在小树林、海边等场地,时间是黄昏还是午后还是清晨,以及多少光圈,多少速度等,回去后用标准时间和标准速度冲洗出来,看曝光准确与否,下次就可以借鉴了。要想有自己的经验,最起码要拍上几百张以上,当时一个学徒工月工资18元,一个胶卷要1-2元,所以每一张都拍得很认真。”


▲架起三脚架、调整镜头、等候时机,在一个地方只拍一到两张照片。


数码时代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发烧友扛着笨重的机器跋山涉水拍摄?为什么不直接用数码相机或者手机摄影?为什么有了可以随时删除的卡片还非要选胶片?为什么小画幅、中画幅还不能满足,非要选择大画幅?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大画幅摄影的独特魅力令人着迷。先让广东省大画幅摄影协会秘书长吕宇超来科普一下:“其实有了摄影术,就有了大画幅摄影。因为战争需要,发明了小相机。以前我们说135胶片和120胶片,尺寸是35mm×24mm的称为小画幅;中画幅则分为几个规格,包括60mm×45mm、60mm×60mm、60mm×70mm、60mm×90mm等;大画幅的尺寸规格更多,比如4英寸×5英寸、5英寸×7英寸、8英寸×10英寸、16英寸×20英寸、20英寸×24英寸,单位都是英寸,最大的跟电视机一样,甚至还有很多人自定义大画幅尺寸。”


▲放大机,用于大画幅摄影再创作阶段。


大画幅相机拍出的影像不但尺寸较大、成像清晰、质感真切,而且影调与色调层次细腻动人,色彩更加饱和逼真。大画幅相机有特有的优势,比如可以控制聚焦平面,变换构图细节,调整视觉景象等。“举个例子,如果用普通相机拍摄一栋高楼,无论你怎么调,拍出来的都是楼歪歪,但是大画幅相机就不同,可以拍出正常视觉效果来,这就得益于它的移轴功能。”吕宇超说,“你看我们用相机对着一个玻璃或者类似镜面的物体拍照时,里面难免会有拍摄者的影子,大画幅相机则可以移到一边,然后移动镜头拍摄,就会避免这种情况。另外,银盐胶片决定了大画幅相片的唯一性,即使是同一张底片不同的人拍摄同一个景色,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大画幅高成本造就高价值  一套明胶银盐相片卖出四万元 


“通过多年实践,大画幅改变了我对风景的理解,改变了我的摄影观念。大画幅的高成本和操作特性让我不得不慢下来,因此获得了足够的时间思考:为什么要拍这张照片?为什么要这样拍?这样的思考让我对光影构图的观察更敏锐,有意无意中完成了从捕捉风景到构思风景的创作升华。”


这是广东省大画幅摄影协会主席任丰的一段剖白,也让在旁采访的新快报记者对大画幅摄影有更深的领悟。


▲优秀的大画幅作品,会呈现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比如树木的肌理、石头的纹路、女人的眼睫毛等。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喜欢大画幅,首先我想到的是它的优雅和从容。”2003年一天早上,任丰前往美国大堤顿国家公园游览拍摄。他开着车,一路寻觅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拍日出。途中见到三个美国摄影家正在湖边架机,“我过去一看,是一个很不错的取景点,所以我也在旁边架起了相机,因为时间有限,我立刻按下快门,换角度、换镜头、又按下快门,再换角度……然后急匆匆地收拾相机离开。”


但是,这时候任丰发现那三位摄影家竟然不紧不慢地或坐在钓鱼凳上,或抽起了烟斗,聊起了天。“优雅而从容,他们带的三部机器中有两部就是大画幅相机,显然他们已经完成了全部预备动作,但并不急于按下快门,因为他们要拍最美的瞬间……原来摄影还可以这样!”


任丰再次下车,走上前去跟他们攀谈,原来在拍摄之前他们已经多次前来踩点,对这一带的景物、光影变化已经了然于胸,虽然不能确定今天能否拍出最理想的效果,但是心里已经有了一幅具体的影像,如果今天拍不到明天必定会再来。“我忽然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专业摄影。架起三脚架、调整镜头、等候时机,在一个地方只拍一到两张照片。其实,大画幅的装备也可以很简练,拍摄操作并不是很复杂。拍摄过程中,你会周而复始地自我设问、潜心思考,它不仅能改变作品取向,也能改变人生观。我个人认为,大画幅的魅力远不只是优雅和从容。”


▲苗族原生态摄影,人物脸上的银光,带有金属质感。


任丰说,2001年开始,他就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美国,主要是西部,2001年到2014年期间20多次赴美拍摄,到过30多个国家公园以及10多个州立公园、印地安人的保留地,拍摄了大量的原创作品,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视觉语言。2009年任丰应某出版社邀约撰写了《摄影名家大讲堂——大画幅摄影指导》一书,并且于2013年再版,增加了很多案例,书名更为《大画幅摄影案例解析》。


任丰说早些年痴迷大画幅摄影,有几次危险的拍摄经历:“那次去拱门公园拍摄拱门,为了追求蓝调忘了时间,游客都走光了,天黑了下来,那时候公园里还没修栈道之类的,几乎找不到路了,扛着50多斤重的设备,打着手电筒,走了一圈发现又回到了原地,本来一个小时的路程,走了四五个小时。另外一次也是类似情况,是在波浪谷,抽了3年签抽中了,进去拍摄,拍到忘了时间,也是走错了路,直到保安发现停车场的车子上来找我们。”


“大画幅的市场很好,据我了解,在美国一张8英寸×10英寸明胶银盐大画幅相片卖到300美元,同一张底片拍摄,经扫描后艺术微喷,哪怕是到了收藏级别,也只有30美元。二者价钱可以相差10倍,这就是因为银盐的唯一性,微喷可以重复多张。目前,国内市场也开始出现收藏热,今年2月份广州大画幅展览上,一套四张24英寸京剧题材的明胶银盐相片,有买家花了4万元收藏。”


▲显影、定影、遮挡等环节差一秒,出来的效果就会不同。


2013年5月,任丰和广东省大画幅摄影协会副主席沙军、秘书长吕宇超等8个大画幅摄影玩家联合发起成立了省级民间组织——“广东省大画幅摄影协会”。“大画幅摄影是摄影的一个分支,技术上国内外基本上相差不大,但是表现内容上,现在很多国内爱好者都在玩新的花样出来,比如直接摄影、无表情摄影等,我个人认为大画幅摄影发展的一个趋势是艺术摄影。这几年,我自己也在积极实践这方面。”


“我喜欢拍摄风景,崇尚道法自然,所以这几年开始关注道家思想,发现原来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并深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的影响,于是开始拍摄自然中像‘一’和‘1’的景物,用图说‘一’,并力图让自己与风景合而为一。”任丰说,“当然我知道通过这些图还不足以表达其蕴涵的博大精深,但我会继续拍摄更多的‘一’,更美的‘一’。另外,我拍的‘一’是一,也不是一。”


▲任丰的道法自然作品,拍摄自然中像‘一’和‘1’的景物,用图说‘一’,并力图让自己与风景合而为一。


大画幅摄影作品质感  离不开暗房师再创作 


优秀的大画幅作品,会呈现一些令人感动的细节,比如树木的肌理、石头的纹路、女人的眼睫毛等,有时候彩色相片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大画幅相机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所以是一种精致细腻的画面表现语言。拍摄完毕,其实只完成了1/3,暗房冲洗和装裱才是重中之重。


广东省大画幅摄影协会副主席杨晓峰是一个暗房高手,他不但自己建了一个40平方米的暗房,而且每天有1-2个小时在里面度过。2004年就开始大画幅摄影,他说:“喜欢摄影,更爱相片。”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呈现出来的相片既在预料之中,又超乎预期。“把自己对影像的理解,在纸张上呈现出来,把三维空间定格在二维上,暗房师的一个使命就是让相片加温,在规范技术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多年的审美经验,一张相片让人捧在手上时,能看到更多细节,更有甚者是达到极致追求:上墙。”杨晓峰说,“大画幅摄影是眼到、心到,手才能到,不是对与错的解说,也不是是与否的辨析,更多的是个人的感悟。暗房师要捕捉到摄影师的这种感悟才能在相纸上呈现出来,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创作时的想法,努力还原他们的初衷。”


▲冲洗是一个影像还原的过程,在纸张上呈现出来,把三维空间定格在二维上。


影像还原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杨晓峰对相片冲洗的追求已经达到了极致状态,“一张底片会反复放大,有时候多达十几张,然后再挑一张满意的。有时候,今天看着满意,明天看了不满意,会继续尝试。”杨晓峰介绍说,冲洗胶片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其中包括相纸的选择、曝光和显影时间、温度的影响、显影液的选择、冲洗方式以及水洗时间、晾干方式等方方面面。


匠者止乎技,宗者近于道。“我们现在提倡工匠精神,但是我个人认为冲洗相片应杜绝过多的匠气,而是融入更多的人性进去。”杨晓峰说,他高超的冲洗技艺源于多看经典原作,得到一个直观感受后细细品味,时间久了就会得到自己对影像的独特理解。“今年6月份,深圳一个大画幅摄影爱好者在贵州黔东南地区,拍摄了一系列苗族风情的原生态作品,其中包括苗绣、乐器以及各种生活场景等。”杨晓峰说,这个人把几百张底片拿给他冲洗,“首先要编辑,几百张底片,要找出贴近主题的来。这次拍摄最主要的是突出中国民族特色,首先人物要有足够的民族特点,不一定很漂亮,但一定有个性;二是,一定要呈现出一些有力量的东西;三是一定要保留真实感,这是原生态摄影,要用立体感的细节突出人物很有中国风。”


▲相纸的选择、曝光和显影时间、温度的影响、显影液的选择、冲洗方式以及水洗时间、晾干方式等构成冲洗环节。


“进入暗房师这个行当时,一定要养成量化的好习惯,比如厨师做菜,加盐5克和加盐少许,前者是量化,后者就是一个度的拿捏,等到你做得随心所欲了,就可以信手拈来,凭经验就能做好。”杨晓峰说,这次冲洗的底片中,有的可能偏薄,具体操作时就考验一个暗房师的技术了,技术不够的人做不出来,“显影、定影、遮挡等环节差一秒,出来的效果就会不同。你看这个苗族女人脸上的这种银光,带有金属质感,数码打印是做不出来的,你再看她的眼睫毛,这种光的效果,非常有细节。”


杨晓峰说现在他的状态是:先点上一支烟,对着底片发一会呆,在脑海里构思完成后,就直接进到暗房,冲洗的效果跟预期一样。冲洗出来的相片后期还有一个装裱的步骤,平衡托裱后的相片可以隔开潮湿空气和有害化学品的腐蚀,也可以减少氧化紫外线的伤害,能保持不褪色等。世界上现存最老的相片拍摄于100多年前,可见相比较于数码产品,这种手工冲洗的相片更具有时间的持久性。


目前,杨晓峰也在实践大画幅摄影的主题创作。“顺德有一堵蚝壳墙,我去拍了很多次了,一张底片七八十元,一个下午拍十几张,1000多元就没有了。我个人倾向于的艺术摄影分为三个方面,也暗含了一个永久的哲学问题,一是性主题,二是生与死,三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我最近就要去台山梅家大院,用超大底片拍出那种神秘的死亡气息来。”


▲沙军作品《图腾》,把两张底片正反叠在一起,冲洗出来的。


大画幅摄影的魅力也在于,无意之举也产生惊喜。广东省大画幅摄影协会副主席沙军对一次无意之举印象深刻:“连州第一届国际摄影节上,正赶上银杏叶黄了,当时在同一条件下,拍了两张底片。回来一看,树的那种古老的银质感和沧桑感都拍出来了,但是还不够满意。一瞬间,我灵机一动,把两张底片正反叠在一起,冲洗出一张特别有意境、出人意料的照片来,命名为《图腾》。”


撰稿:曹洪梅

绘图:陈凤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