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碧桂园扶贫团队送特别年礼 英德300户困难家庭喜拍全家福

2018-02-13 新快报

“看着镜头,笑一笑。”随着“咔嚓”快门声响起,朴实的笑脸瞬间定格,一张张全家福温暖了困难家庭的心。近日,碧桂园精准扶贫队、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广东省职工文体协会摄影分会、广东新快报社为对口帮扶的清远英德300户困难家庭拍“新春全家福”。爱心团队不仅为乡亲们送上写真大礼和新年祝福,还见证了受助村庄越变越好。


在活动中,碧桂园集团首席战略官兼战略发展中心总经理林昭宪,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罗劲荣,广东省总工会宣教部主任科员、省职工文体协会副秘书长赵婕、省职工文体协会专职工作人员钟秋婷、新快报经营负责人穆舟等来到现场,慰问贫困户并与他们亲切互动。


■扶贫团队联同专业摄影师与贫困家庭一起拍新春合影。


受助村庄很多人一辈子没拍过照片


冬日的英德市山区,气温只有6摄氏度,宁静的山道上,一支载着碧桂园精准扶贫队员、广东省职工文体协会摄影分会成员的车队,在小村落间穿行。


春节临近,扶贫团队的年轻人利用佳节前夕探访慰问的时机,为平日的帮扶对象送上一份特别年礼——拍一幅“新春全家福”。送“全家福”的公益行动并不多见,此举源于碧桂园扶贫队员的细心观察。


碧桂园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自2010年起就派驻扶贫工作人员驻扎帮扶点,切实参与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中。2017年,碧桂园新增7个定点帮扶项目,从广东到广西,从四川到海南,扶贫到人、扶贫到户、扶贫到村,截至目前,共有近6万人次直接受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但扶贫队走村过户探访时发现一个现象:受助乡村里,很多人一辈子没拍过一张照片,甚至有人去世时都没有遗照。


于是,佳节前夕,扶贫队连同专业摄影师到英德各村庄慰问。这次慰问非同一般,他们不仅为困难家庭送上贺年礼包,还专门带上相纸、彩色打印机、相框等工具,一边慰问,一边利用手中的相机为贫困群众拍摄全家福,捕捉他们的生活瞬间,带去被镜头定格的“小确幸”。


“以前我有一个愿望——能够拍一张全家福,但是一直没有条件。等到家里有手机了,爸爸却不在了……”对于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年仅7岁的辉仔已深有体会。


2月7日10时,辉仔和妈妈春华(化名)准时到达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文化活动广场。妈妈打扮朴素,却让辉仔穿上最好看的衣服。


春华的手机里,有许多和孩子们一起自拍的生活照片,唯独缺少一张全家福。这个遗憾是2015年留下的。


孩子爸爸是货运司机,平时很忙,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基本上在睡觉休息。2015年,他因车祸去世,留下一屋妇孺相依为命。因为收入不多,所以去影楼拍全家福对于春华一家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现在辉仔7岁大了,很多回忆都没有留住。”在活动现场等候拍照的数十名贫困户都发现了与此类似的心声。


后来,春华扛起养育老人和一双儿女的重担,努力打工挣钱,终于在去年买了一部智能手机。“自此之后,我经常为孩子们和老人拍照,不想留下遗憾。”春华说。


一张全家福勾起多少村民感慨回忆


前些日子,村支书通知春华,碧桂园扶贫队、广东省总工会的专业摄影师将为大家拍摄新春全家福,春华马上响应:“一定要捉紧机会,拍张好照片,弥补遗憾。”


“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这是碧桂园扶贫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亲手写下的春联。为了营造喜庆的拍照气氛,他们还特意准备了大大的中国结和福字。镜头下,辉仔和妈妈手执中国结,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


300户困难家庭里,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来到鱼咀村拍全家福,比如有些长者就无法来到现场。活动主办方认为,温暖的公益拍照行动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于是,扶贫团队兵分四路,带着摄影专员辗转到河头村、恒昌村、连樟村、鱼咀村等多个村落,以探访为契机,将全家福送到家家户户。


大塘围39岁青年村民阿康和妻子赶了个凑巧,拍全家福前一天,夫妇俩随广州的春运人潮回到家乡,幸运地拍了一张全家福。“以前,我在父母眼中总像个孩子,如今看见照片才发现,自己已经是上有老下有小、担起家庭责任的人了……”一幅合照,勾起阿康对时光的感慨,漂泊半生的游子尽露思乡情怀。


陆翔(化名)是英德连江口镇连樟村人,工作人员来到村里时,他和家人已经翘首以盼。原来,得知今天的活动信息后,陆翔急忙让已经回到娘家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赶回来合影,为的就是留下全家人这团圆的一刻。当摄影师举起相机时,连家中最小的孩子也赶紧放下了最爱的玩具熊,生怕错过这个时刻。


大家对“团圆”的珍惜让人动容。参加本次活动的71岁摄影师吴师傅是广东省职工文体协会摄影分会成员之一,他边拍照边感慨地说:“虽然为上百个家庭拍全家福的任务很艰巨,但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有意义的一次摄影活动!”


山村的寒风让这位高龄摄影师的双手几乎被冻僵,但他仍热情地招呼乡亲们:“看镜头,笑。”“我们摄影协会有幸参与这次扶贫活动,内心一下子就暖了。”他说。


■扶贫团队联同专业摄影师不仅为贫困家庭送上贺年礼包,还专门带上相纸、彩色打印机、相框等工具,一边慰问,一边利用手中的相机为贫困群众拍摄全家福照片。


■摄影师为村中的小朋友拍合影。


■扶贫队员与村民亲切交谈。


■摄影师在现场打印全家福。


■扶贫队员走村过户了解村民的生活与居住情况。


全家福记录着受助村民生活新变化


扶贫队员镜头下的全家福,也记录了村民生活的新变化。


■贫困户陆先生37岁,主要靠种植麻竹笋、牛大力维生,妻子在镇上幼儿园务工。现居住于镇上。拍摄全家福活动的的时候,户主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没有空,并没有回村。我们本来以为他不拍合影了,但是陆先生说他奶奶一直住在村里,90多岁了却都没有什么照片,很想和奶奶合个影。奶奶以前因车祸造成残疾,现在行动不方便,陆先生就把奶奶从房子里抱出来,拍了合照。


河头村村民阿柱以前住的是泥砖房,前两年经过危房改造帮扶,现在住上了新房子。然而,居住环境有了起色,经济状况依然“骨感”,靠打散工为生的许柱新很渴望获得一份支撑性的固定收入,以解决困境。


自从碧桂园扶贫工作人员来到河头村发展苗圃产业扶贫后,年已不惑的阿柱重新找到了干劲,他跟着村里的产业帮扶队伍,将闲置的五六亩土地集中起来种植桑芽菜。这一天,镜头中的阿柱以地里的收获物为背景,笑容里尽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阿柱对生活态度的变化,正是被碧桂园扶贫队带动的。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思想脱贫是关键。碧桂园扶贫团队来到英德,重要的举措是进一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通过举办技能培训、产业培训等,帮助扶贫对象掌握一门技能,切实提高收入水平。


鱼咀村62岁贫困户严姨和丈夫林叔早年丧子,相依为命多年,在慰问活动中,她抛却心酸,脸上笑开了花。在镜头下,她特意换上节日才肯穿的新装,并用手捋平衣服上的褶皱,才出现在摄影师面前。


灯光打亮,相机“咔嚓”声响起,此刻,严姨和林叔是镜头中的主角。“我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拍过照片了,今天好开心啊。”对着镜头,严姨宛如少女般开怀大笑。


40多年前,19岁的严姨和林叔喜结连理,两人都出身穷苦人家,结婚时不知道应该拍一张结婚照作纪念。


多年来,这对夫妇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丧子、水灾、嫁女……不管岁月如何艰难,他们始终携手共度。如今,他们住进了重建的新房子,他们也年过六旬了。在碧桂园扶贫队员的见证下,他们“浪漫”了一次,在结婚四十多年后的这个春节前夕,留下了唯一的一张合影。


拍完照,严姨捧着装裱起来的合照看了又看,高兴地说:“哎呀,拍得真漂亮,我要把照片挂在客厅墙上,给两个女儿和外孙们春节回家省亲的时候看。”这句话,她对着前去慰问的扶贫队员反复说了好几遍。


产业扶贫将给村民送去真正的幸福


村民激动的笑容带有淡淡的辛酸。对此,碧桂园90后驻村扶贫队员江鸿耀深有感触。他说:“一张张全家福的背后,故事很多。我们每天在村子里工作,与村民交流,深刻体会到贫困村落‘空心化’的冷清——年轻人为了生计都出去打工,每年回家和父母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拍照当天,不少家庭成员还来不及赶回家团聚。我想,如果不彻底解决农村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问题,就无法真正令农村活化。只有乡村振兴,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家乡谋生存,图发展,农村家庭才能谈得上团圆。”


小江虽是初到英德工作,但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做好这份有意义的扶贫工作,将福泽送进每一户村民家庭。他想送的幸福,已经寄予在碧桂园的产业扶贫措施中。


小江所在的连樟村,即将打造一片7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发展休闲农业。“给附近的城市旅客体验农家乐,欣赏体验农村风光,带动当地经济。”该建设项目在2017年12月开始动工,他的第一步工作便是协调各方,点亮村子里的路灯。


“连樟村有17个村小组,其中5个村小组比较集中,合称为中心村。目前重点打造的地方是中心村组。去年11月以前,中心村组只有一条路有路灯。在村民的要求下,我们一起努力,完成了全村道路的亮化工程。”小江告诉新快报记者,扶贫项目虽然才刚起步,但相信涓涓细流总会汇成江河,为村民带去切实的福利。“拍照当天,这片路灯和村民脸上的笑容一起被镜头记录,村里可喜的新变化,便是最值得我骄傲的成绩。”


“照片是历史的切片,可以重现当时的景象。村民面对镜头的表情、他们的衣着、他们身后的房子,都是历史。或许,这也像一个小的纪录片,很多年后再看,村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呢。”碧桂园集团社会责任部总监刘刚表示。


振兴乡村助英德78条贫困村脱贫


扶贫队员口中的“振兴乡村”,也是碧桂园对英德地区的精准扶贫核心理念——既是帮扶,更是为了创建新农村示范村。


在碧桂园扶贫队员看来,扶贫不只是希望贫困户们能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更是希望他们有底气、有自信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眼中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就是每一个碧桂园扶贫人一直以来为之奋斗的目标。


2017年,碧桂园选定广东省贫困村数量排第二的英德作为扶贫工作主战场,发挥“啃硬骨头”的精神,助力78条贫困村全面脱贫。碧桂园扶贫团队来到英德,希望能够进一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通过举办技能培训、产业培训等,帮助扶贫对象掌握一门技能,切实提高收入水平,助力英德78条贫困村44791名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如今,碧桂园结合英德市农村基层实际情况,设立碧桂园乡村振兴基金,支持受助贫困村中主动申请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的自然村,以每村20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激发农村脱贫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


同时,为更好地帮扶英德市44791名贫困人口脱贫,提升贫困村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碧桂园集团整合多方资源,在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发力,推动英德贫困村加快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等“两不愁、三保障”。


帮扶队员的努力为帮扶对象村落带来变化。刘刚表示:“在新农村示范村援建方面,我们将秉承‘尊重自然生态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扶贫理念。在贫困村整治提升过程中,碧桂园扶贫团队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乡土气息、田园风光,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面子工程,不搞一刀切,防止村村一面,发扬当年在清远打造岭南特色文化村‘故乡里’的成功经验,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采写  宁彪/摄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