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家 | 让艺术以真人秀的名义走进大众
↑
随着《大地艺术家》
在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播
大地艺术
诞生50年之后
这个话题再次成为热点
▼
《大地艺术家》,作为国内首度聚焦艺术家人群的大型户外艺术体验节目,自2019年1月13日在安徽卫视开播以来,已经在卫视和优酷、爱奇艺、电视猫、哔哩哔哩(B站)、搜狐等在线视频平台陆续播放7集。
这一档,由在公众视野内可视为“全素人”的十二位年轻艺术家,四人一组分为三组,先后进入河南淅川县九重镇一个叫陶岔美丽乡村里,在那里分别驻地生活半个月,体验当地风土人情。这样的体验和经历,随后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结合陶岔村的原有生态景观,艺术家们在镜头全程记录下创作完成十余件大地艺术作品。
开播一个月以来,在第一季前三集我们看到了第一组艺术家马晟哲、郭家启、刘健、栗夏宁,全男班四人在陶岔村的入乡随俗、采风、各种小插曲以及就地创作。2月17日至3月10日,四个周日陆续播放了第4-7集,第二组王永学、闫占城、刘泽芳、向梓綦两男两女艺术家入驻陶岔村,进行新一轮的乡村经历和在地创作。
填补中国综艺节目的类型空白
《大地艺术家》这一户外艺术体验节目,应该是中国电视及互联网综艺史上,第一次,全景式的展现,艺术家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以及他们的构思和创作过程。
就目前中国综艺节目生态来看,2018年,在《大地艺术家》之前,纯艺术类的真人秀模式,最出奇制胜的案例是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近年,被众多电视台投入巨资制作的明星真人秀节目,一掷千金后的结果却是高度同质化,部分价值观导向的争议,大众在审美疲劳之后对这类节目产生了一定的警惕甚至抵触,其结果就是断崖式的收视率和关注度下跌。
与此同时,《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声入人心》、《国家宝藏》等一批定位上有较高人文诉求,制作中有较高历史和文化含金量,参与者具备较高专业和素养展现的综艺节目,在一片“赢者独赢,哀嚎者一片”的明星真人秀节目中逆势上扬,成为近年被大众热捧的综艺节目。有以上堪称现象级的人文综艺节目出现,一方面是文娱工业的一次自我反省和品类突围,另一方面,也是反应了受众层面的一种人文价值的回归和返溯,是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趋势和必然。简单说,就是制作传播的多元深化和受众精神需求的迭代与升级。
《大地艺术家》也正是在人文综艺节目逆势崛起的趋势中,顺应市场和受众需求出现的一个类型案例。
艺术家和艺术界迈向社会的一步
因为种种原因,大众艺术教育普遍缺失,不少百姓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才是美的,鲜有接受系统教育和熏陶,大众也就对美、艺术没有更多认知。老艺术家吴冠中先生生前曾言:“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这是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现状,可能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根本改变。当然这个改变,已在发生。
目前的艺术家群体对于公众来说,更像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在大众认知里,艺术家是神秘和存在隔膜和鸿沟的。导致这样的情状,艺术家方面也有原因,因为没有更多的出现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中。知名艺术家、评论家陈丹青先生曾经在一期节目中谈及,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然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是缺少美的影子,不禁慨叹。
所以数以万计的年轻人为什么要学艺术?以及在艺术院校求学深造之后,又做了什么?在学生及家属之外的大众眼里,这是大大的两个问号。
艺术家真的不食人间烟火吗?当然不是。艺术家也是各自家庭中出生和成长的,绝大部分艺术家的家庭背景都与艺术无关。所以,“不食人间烟火”的误解需要用展现真实来予以破除。让大众近距离的了解艺术家生活和创作的现实状态,一种可能性,就是通过大众传媒。《大地艺术家》,应运而生。
在目前已经播放的五期节目里,大众终于看到了“活”的艺术家,他们的穿戴举
止,他们的柴米油盐,他们的日常交流。
常常在介绍艺术家时候提到的“采风”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在《大地艺术家》里完整看到。艺术家是怎么构思作品的?是灵光一闪吗?还是需要做很多功课?我们可以在《大地艺术家》里有所了解。
诸位艺术家如何各显神通。艺术家会生气发火吗?是的,也有,第2集中马晟哲因为作品制作品质与工人师傅的争执,还真的是作为性情中人那种的很生气。
那艺术家会搞笑吗?当然,基本每集都有笑点。第5集里闫占城和向梓綦搭档在村广播站的“天天盐焗鸡”午间新闻,笑煞一片观众。在《大地艺术家》最大程度地呈现了艺术家们的真实形象和生活工作状态。
学艺术能做什么的一份回答
上文提到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艺术?学了艺术之后又能做些什么?恐怕即便已经成为职业艺术家,他们的大部分亲人和朋友们也未必能完全了解和说清楚。你们艺术家到底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真是难倒了很多艺术家。头疼!
现在有一个不用那么头疼的解释方法,就是让想了解艺术家的人看看《大地艺术家》。在这个真人秀里,学了艺术能做什么的答案,可以在节目中对十二位艺术家的介绍和他们具体的行为里看到。是的,艺术家能做的太多了,画设计概念稿,
画画,搭架子,砌好看的墙,所到之处悉数变美,还能把自己打扮的帅气酷炫气质爆棚。
然后为什么要学艺术这个答案。可以从艺术家们在创作大地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那种投入,那份执着,那一丝苛刻和不愿妥协的神情里,甚至是火药味的争吵中看到和感受到。那就是对美和艺术的热爱,因为热爱,全身心的付出和坚持。
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这种形而上的概念阐释被具体到了生动鲜活的真人综艺节目当中。与此同时,《大地艺术家》不单单是作为一种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的说明可能。它同样是给数以万计的艺术院校在读学生和数量更加庞大的百万艺考生人群的一种艺术理想的注解和鼓励。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虽然怀揣艺术之梦,满腔热血,但很多时候心里的那个理想,它的样子并不是那么具体和清晰。很多时候,这个艺术理想,被想多了。艺术家真的是一夜成名的吗?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真的是全是帅气潇洒吗?艺术家的作品,真的可以动辄几万几十万元的得被销售和收藏吗?在这个追求流量和造星盛行的时代,众多职业,比如演艺圈艺人和艺术家,都被放大和夸张了。没有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每一个行业都需要辛苦付出、坚持、咬牙甚至放弃,光环只是代表结果和成就的某一个方面,并且属于少数人。这个才是真实。《大地艺术家》给我们展示了艺术的理想和现实。不啻为那些追梦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和参照途径。
《大地艺术家》第3集中,第一组艺术家结束半个月的驻地,收到家人的音视频和信件问候,那份情感和艺术家当场的反应。相信很多人看了都会触动。艺术这条路,真没有那么容易走。
作为综艺新类型开拓者的现实问题以及未来可能
客观而言,《大地艺术家》作为中国首档聚焦艺术家人群的大型户外艺术体验节目,它的制作是没有太多参考和借鉴。就笔者所知,相对接近这个节目形式的艺术真人秀,是美国布拉沃Bravo有线电视频道在2010-2011年一共制作和播出了两季的《下一个伟大艺术家 Work of Art: The Next Great Artist》。这档节目中,14位艺术家展开竞争,目标是通过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创作作品,通过评选和淘汰,最终胜出者赢取在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举办个展的机会和10万美元奖金。
但《下一个伟大艺术家》在模式和内容上并没有对《大地艺术家》的制作有太多参照可能,还是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在国内综艺节目模式很大部分借鉴自国外样本的制作现状里,《大地艺术家》的模式原创性,这个正是当下中国综艺生态的最大软肋和空缺。这一点十分难得,值得称道!
与此同时,既然是第一次尝试,必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据笔者了解,整档节目的制作,节目组团队成员近200人,拍摄时间历时46天,“24小时不关机,从平均370分钟素材中剪辑出1分钟”。确实很辛苦。拍摄过程中艺术家和摄制人员互相尊重对方的职业习惯,摄制人员尽可能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作品内核,在镜头中追求完整的呈现,艺术家也尽最大程度地配合节`目拍摄的特殊性,及时调整个人状态和艺术品的用料等,尽可能的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互相尊重和配合,自然是一个很好的合作方式。
但,限于制作团队的艺术认知和全内容行业的艺术类节目制作经验的空白,以及参拍艺术家的镜头适应各有参差,不是所有艺术家在镜头面前都是能说会道,自如表达和展现的。《大地艺术家》,在此种情形下的首次类型探索,导致了,相对于如今已然非常成熟的其他类型的综艺制作节目,在模式运作和具体制作上,存在明显的短板。尽管收视率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但已经习惯于优质化内容、精品化制作的观众通过弹幕、微信朋友圈、微博自媒体等途径,表达了对节目的多种感受和更多期待。《大地艺术家》存在可以更好的改善空间。
最后为你放一段《大地艺术家》精彩花絮
婚纱换装惊艳全场,熊爷爷奶奶芳华虽逝浪漫依旧
从制作方获知,《大地艺术家》会在2019年制作第二季,目前已经开始前期筹备工作。制作团队也已经有一定的自省和很高的目标。“一回生二回熟”,相信在第二季中,艺术是什么?会被更好地呈现;艺术家这次要干什么?会被更好地纪录和传播。艺术和艺术家会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