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从操舵兵到舰长,他的成长是个“奇迹”

2016-05-10 中国海军网


△潘志强近照。特约记者 代宗锋 摄


他的眼神,充满自信,快速扫描着办公桌上那张世界海图。


东海,南海,阿拉伯海;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34年来,他六赴亚丁湾,航行五大洲三大洋,犁波耕浪30余万海里。


拖船、消磁船、水船、油船、测量船、综合补给舰……34年来,他在各型舰船上从一名操舵手成长为走向深蓝的中国海军新一代舰艇指挥员。 


他的眼神,又闪现浓浓忧患:“走向深蓝,走向世界,我看到了差距,需要争分夺秒去追赶。”


古罗马战略家韦格修斯说:“想要和平,那就去准备战争。”他,这位饱经大海风浪锤炼的热血男儿,字字铿锵地对记者说:“作为军人,赢得和平,需实力作后盾!”


他,就是东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副支队长潘志强。


“今天的作为,决定着明日战场上的胜负”


2013年11月24日,菲律宾,莱特湾。


宁静的海面上,突然出现一艘悬挂五星红旗的中国军舰——“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日夜兼程,前来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援助任务。


菲海军中部军区司令犹马准将感叹:“中国海军的速度之快,超乎想象,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率舰前来的指挥员是谁?潘志强——他刚执行完“和谐使命-2013”任务,便临危受命,76个小时抵达灾区。


2009年8月6日,亚丁湾,曼德海峡。


3艘疑似海盗快艇,跟随我国“振华25”号货船。危急时刻,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千岛湖舰开设临时指挥所,指挥员下令直接对直升机进行不停车加油,赢得处置时间,驱离了疑似海盗快艇。


千岛湖舰上担任指挥员的还是潘志强。



△潘志强在驾驶室指挥战舰。特约记者 代宗锋 摄 


从中俄“和平使命”演习到西太平洋论坛多国海军联合演习,从亚丁湾护航到远海机动实兵演练……在近年来中国海军多项重大任务中,都有潘志强在一线指挥的身影。


千岛湖舰驾驶室里,记者见到了潘志强——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腰杆笔直,不言自威。


随他执行过环球访问航行任务的操舵班长朱文亮说:“无论情况多紧急,他始终沉着冷静,挺拔的身影像一座山,看着让人心安。” 


入伍以来,潘志强历任枪帆长、参谋、业务长、船长、舰长、副支队长,一直在一线摸爬滚打。海上风吹日晒的日子,塑造了潘志强刀刻般沧桑的脸,磨砺了他坚强的性格。


2003年,潘志强受命担任当时中国海军吨位最大的战舰——千岛湖舰舰长,该舰是国产新型综合补给舰首舰。



△远海补给。代宗锋 摄


“作为一名军人,今天的作为,决定着明日战场上的胜负。”潘志强带领官兵“啃硬骨头”,实现当年接装当年形成战斗力。


远洋补给能力是大国海军战斗力的重要指标。那年,海军舰艇部队油料装备检验性演习在东海海域举行。


波涛翻滚的海面上,两艘护卫舰、一艘驱逐舰和一架直升机在千岛湖舰周围迅速占领补给阵位。发射引缆、海上架索、放出软管……一个个口令在潘志强指挥下发出,“战争血液”从人造“血管”汩汩输出。


这,是我海军舰艇首次在航行中实现“两横一纵一垂直”综合性补给,标志着中国海军具备了国际一流的补给能力。


“在我们这一代海军舰长眼中,不能再有陌生海域”


2015年4月3日,汽笛鸣响,潘志强第6次踏上前往亚丁湾的航程。


站在千岛湖舰驾驶室里,望着远方的海,潘志强感慨不已——


34年前第一次出海时,作为拖船操舵兵,他吐得胆汁都出来了。


34年后的今天,他率领着我国最先进的综合补给舰,劈波斩浪,驶向深蓝。


对于他来说,这条昔日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变得熟悉而亲切。


护航任务重,潘志强率舰多次完成接护商船、远洋补给、联合演练任务,赢得各国海军同行的称赞。


谁能想到,这位与各国海军军官从容交流的指挥员,入伍之初因为乡音浓重,报数连“6”都说不清。为了练好普通话,他拿着新华字典学发音。


“学习力就是战斗力。”从那时起,学习改变着潘志强,让他从农家子弟一路成长为中国海军的舰长。


翻看履历,有人说:潘志强的成长是个“奇迹”。潘志强解释,他的成长“奇迹”,是中国海军快速发展的大时代所缔造。“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时代,成为走向大洋的‘排头兵’。”



△潘志强指挥舰艇在远海劈波斩浪。 代宗锋 摄


去年,海军152编队执行完第20批护航任务后随即展开环球访问,潘志强担任编队保障指挥所指挥员。


访问第一站是苏丹。苏丹港水浅且狭窄,排水量两万余吨的千岛湖舰在港内掉头都难。离港时,因港方拖船失误,千岛湖舰向着防波堤冲去。


“把住航向……”潘志强临危不乱,一串干脆利落的口令之后,千岛湖舰化险为夷。 


“在我们这一代海军舰长眼中,不能再有陌生海域。”环球航行期间,不少海域和港口是中国海军舰艇首次到访。每一次,潘志强带着官兵认真研究相关海域、港口的水文气象资料,并详细记录整理。


此次环球访问,潘志强率舰到访16国18港,穿越三大运河和26个海峡,实现了海军舰艇编队航程最远、出行海域最广、单批次任务时间最长、到访国家最多等4项之最。


潘志强对官兵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更严。他经常对舰上官兵说:“我们的身后是祖国,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能给祖国脸上抹黑。”


那次,舰艇靠泊阿曼萨拉拉港休整,英国海军联络官登舰:希望与中国海军开展互动交流活动。请示上级后,潘志强答应了对方请求。


两国海军官兵在港口码头举行了多次文体联谊活动。千岛湖舰官兵的高素质,赢得了英国海军同行的认可。


“敬礼!”离开那一天,那名英军联络官专门带领官兵到码头告别。


这标准的军礼,传递着一份沉甸甸的尊重!看到这一幕,站在舰桥上的潘志强,自豪涌上心头。


“少有不晕船的水兵,但有意志如铁的战士”


夕阳西下,舰艇甲板上,潘志强像往常一样开始跑步。突然,一股莫名的难受涌了上来,他感觉双脚变得沉重起来。这,是身体报警的信号。


这一幕,发生在去年环球访问航行归途中。当时,编队刚刚抵达澳大利亚以东海域,52岁的潘志强已连续在海上工作了250天。


“我是指挥员,决不能倒下。即使要倒,也要坚持到停靠祖国码头的那一刻。”潘志强咬着牙,坚持跑完了3公里。


那天夜里,潘志强难受得彻夜未眠。第二天,他依旧有说有笑,坚守在自己的战位上。


环球航行中,潘志强给舰上官兵立起一个标杆。在众人眼中,潘志强从不晕船,从不会因为大海而发愁言苦——


那次,途经印度洋,西南季风掀起巨浪,千岛湖舰在茫茫大海上如同一片树叶,舰体摇摆达30多度。面对险境,他站在驾驶室,指挥若定。


那次,赴南海执行岛礁测量任务,遭遇寒潮,大浪滔天,测量艇被拍翻在礁盘上。即便如此,他没有丝毫退缩,坚持带队完成测量任务。


那次,横穿阿拉伯海,风大浪急,他几乎两天两夜没合眼……


记者问:“你真的不晕船吗?”


潘志强笑了:“少有不晕船的水兵,但有意志如铁的战士。”



△研判海上目标。 代宗锋 摄


在潘志强心中,“刻”着这样一幕——


第一次出海,他的操舵班长因剧烈的晕船反应吐血。可班长始终坚守战位,直到返航。


这些年,班长在颠簸的拖船上稳稳把舵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潘志强眼前,提醒着他:“使命时刻在肩,不容自己晕船。”


如今,他总航程30多万海里,签过的航海日志摞起来有一人高。


刚入伍时,班长问潘志强:为什么当兵?他回答:保家卫国。


当时,青春懵懂的他,并不完全知道“保家卫国”这四个字的分量。


34年后的今天,回想这个问题,潘志强将目光投向了窗外的军港——那里有他熟悉的战舰,那里有他熟悉的海,那里有他用青春写下的答案。


△潘志强荣获第二届“东海强军先锋”。代宗锋 摄


时刻把使命扛在肩头

数据,是枯燥的,也是最具说服力的。犁波耕浪30余万海里,航迹遍布五大洲三大洋——潘志强用34年的不懈奋斗,执着坚守在强军兴军征途上,向世界展现了走向深蓝的中国海军新一代指挥员风采。


风浪面前,为什么他从不言苦?危险关头,为什么他从不退缩?潘志强的答案,是使命使然。34年来,他时刻把使命扛在自己肩头。在他眼中,军人是“拯黎民于水火,救国家于倒悬”的人,是“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人。选择做军人,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牺牲。


“为什么当兵?”在改革强军向纵深推进的当下,每一名共和国军人都要在心中反复叩问自己。只有时刻牢记“护国安邦”这一使命,我们才能像潘志强那样,面对祖国召唤一马当先,面对危险困难冲锋在前,面对个人利益得失淡定从容,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强军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海军网

作者/陈国全、刘亚迅、方立华

监制/陈国全 编辑/闫培

猜你喜欢

白军装配白婚纱!你一定没见过的海上婚礼

中国军队2016征兵宣传片震撼来袭!男神女神,你们准备好了吗?


◇有一片风浪我们紧盯着◇


觉得不错,记得给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