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台前幕后,《红海行动》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8-03-08 中国海军网

▋来源:中国海军网



走进《红海行动》的台前幕后

——专访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红海行动》出品人、总制片人唐静与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演员、《红海行动》军事制片人、政委赵海光扮演者王强



在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中,有一部被社会舆论称为“逆势而起”、“一道硬菜”的现象级电影,那就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联合出品的主旋律动作电影《红海行动》。这部电影以2015年人民海军也门撤侨为背景,讲述了人民海军护航编队冒着枪林弹雨成功营救中外人质的故事。截止目前影片票房已突破30亿,在豆瓣评分8.5,成为今年春节档口碑最强的电影。这部用国际化语言展示人民海军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胜信心和强大力量的影片,不仅在国内引发了一场票房海啸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外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在这部电影的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本网独家专访了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电影《红海行动》出品人、总制片人唐静,以及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演员,电影《红海行动》军事制片人、影片中政委赵海光的扮演者王强。


一、军地双方精诚合作、军民融合的成功尝试。


记者:拍摄电影《红海行动》的缘起是什么? 


唐静:2015年3月,也门爆发内战,根据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指示,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赴也门进行撤侨任务。我们除了安全撤出我国侨民以外,还撤出了许多他国公民。我国此次撤侨行动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反响,海军首长决心要拍一部反映也门撤侨的影视作品。我们单位接到任务后,经过认真论证策划,认为也门撤侨事件更适合用电影去表现,于是就有了这部撤侨题材的电影,确定由冯骥作为此片的编剧。


记者:那么在剧本创作阶段,是否遇到一些困难?


当然。首先是如何“求真”的问题。我们如何在也门撤侨的真实事件基础上重新构建故事,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信服,让海军官兵信服;其次,当今影视市场竞争残酷,我们如何能够创作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弘扬军威的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而不是写一个把撤侨整个过程罗列出来的纪录片。


海政宣传局领导十分重视这个剧本的创作,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创作团队一起对市场进行调研,多次采访了也门撤侨的政治指挥员夏平将军以及经历撤侨的官兵们,对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与具体细节,都有了详细的了解,在创作上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红海行动》这个电影名字,也是夏平将军所命名。




冯骥在2015年10月,完成了这部电影的故事初稿,剧本得到了海政领导和宣传局领导的肯定。海政宣传局的领导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后,冯骥回去立刻进行了调整,我们把修改完成的剧本交到了广电总局电影局和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的领导手里,电影局的张宏森局长和军委政治部宣传局的领导都对这个剧本给予了高度肯定和支持。


记者:《红海行动》是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博纳影业集团等单位为合作方呢? 


唐静:确实,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以往主要是以制作电视剧为主。我们以前都没有制作电影的经验。从策划、创作到筹备,我们只能靠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在海军和海政首长的支持下,我们开始认真面对各种难题。当时确实是困难重重,因为在筹备这一电影的2015年,主旋律电影在电影市场并不突出,以往许多此类题材的电影都有着票房惨败、投资方血本无归的惨痛经历。所以,当时我们很难为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找到投资方和合作方。就在这个时候,年初一部取得了好口碑和八亿票房的主旋律电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就是一部翻拍红色经典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因此,在合作方的选择上我们找到了制作这部电影的博纳影业集团。


不过,开始的接触并不顺利,因为当时博纳影业集团正在拍摄《湄公河行动》,而且《建军大业》正在初期筹备阶段,因为于冬总裁手头处理的事情比较多,还没有见面就婉拒了我们的合作请求。但在我们的努力下,又得到了一次与于总见面沟通的机会。于冬先生是一位有情怀的电影人,在我们见面的过程中,我用十分钟跟他聊了这个故事,故事还没有讲完,于总就被剧情打动,当即拍板决定投入重金与我们合作拍摄这部有情怀的主旋律电影。还有星梦工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总裁陆振华,同样是一位对军旅文艺有深厚感情的影视人,也在第一时间决定与我们合作。可以说,两位投资人给予了我们筹备阶段最大的支持,电影的成功也与这些有情怀的电影人密不可分。


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这部电影必须是大投资、大制作才有可能成功。不过,鉴于投拍主旋律题材商业电影的巨大风险,于总与陆总最终陆陆续续找到了31家单位共同投资,作为联合出品方,由博纳作为主要投资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大家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因为一开始主旋律电影没人敢投资啊,所以今天我们真的要感谢这31家合作伙伴,正是他们敢于冒险的担当精神,才有了《红海行动》这部电影的巨大成功。


我认为这是军地双方共担风险、精诚合作的巨大成功,更是军民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你知道,军队是没有拍摄商业电影的预算的,作为军队文艺单位我们只能借助外部的资金和资源才能完成上级下达的影视作品的创作任务。但是,作为一个院线电影项目,如何在宣传主旋律和让投资方盈利上取得平衡,这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国内在这方面有过很多教训。所以说,《红海行动》是军民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红海行动》演员与陆战队合影。


二、选择林超贤导演、海军首长的宽容以及海军的全力支持是成功的关键。


记者:当初为什么会选择香港导演林超贤来执导《红海行动》呢?


唐静:确定合作方之后面临的就是导演人选的问题。我记得于冬在同意投资拍摄这部电影后,就当场给林超贤打了一个电话。当时林超贤正准备接拍一部海上救援的电影,于冬就说导演啊,拍救援的大船不如拍军舰,林导说好啊,我想要拍。在看过了林超贤的《破风》、《逆战》,我们团队一致认为他是第一人选。林超贤擅长拍动作戏,曾经在好莱坞工作过,他很熟悉现代电影高科技和工业化生产的流程,而且是一个资深军迷,他后来告诉我:“因为我在国外长大,对祖国和人民军队有十分强烈的情感。我从没想过有机会能与人民海军合作,请你们相信我,一定可以把这个片子拍好”。


经过和林超贤导演的多次交流和反复论证研究,我们最后邀请了本片的总顾问夏平将军一起观看了《湄公河行动》的初剪样片,在他的认可下,我们最终决定让林超贤来执导《红海行动》。你知道,选择香港导演来执导主旋律题材电影是有巨大风险的,“水土不服”会造成票房和口碑的惨败,这方面国内电影市场是有着惨痛的教训的。


记者:确定了导演人选后,在电影筹备与拍摄阶段又有哪些困难?


唐静:你知道,在国内拍摄军事题材战争片对导演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他既要非常熟悉军事知识,又要对人民军队有深刻的了解,还要能够拍摄表现出真实战场、塑造真实的蛟龙形象,并要对现代化电影的工业流程烂熟于心。林超贤其他方面我们都觉得没有问题,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导演,拍摄过很多口碑票房俱佳的警匪片和动作片,但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那就是他对中国海军缺乏了解。


为了将这个风险降到最低,我们帮助林超贤进行了一番“恶补”,让他在短时间内对中国海军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本片的总顾问夏平将军对这部电影的创作十分重视,他亲自与林超贤导演进行了多次进行深入交流,讲述了也门撤侨前前后后发生的真实故事,还为林超贤提供了许多参与撤侨的海军官兵的故事素材。这使他产生量巨大的创作冲动,为这部电影的拍摄奠定了一定的创作基础。


经过海军首长的特批,我们带着林超贤去海军陆战队体验蛟龙突击队队员真实的训练生活。林超贤和他的创作团队也与蛟龙队员多次座谈,一起详细研究了影片的军事细节部分,例如电影开头直升机狙击手的绑带方式、狙击枪上防反光网的设置等这些剧中各种军事装备以及枪械的使用。这些细节都是与队员们反复的讨论之后才确认的。这些细节的把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点,对它们的打磨确保了影片的品质。


为了确保影片中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我们还组建了军事组,请原特战大队的大队长王海峰担任《红海行动》的军事顾问。《红海行动》在摩洛哥开机时,还请退役蛟龙队员黄胜典前往剧组进行军事作战指导,指导片中每一场动作戏,在战术等细节方面予以严格的把控,以确保军事常识的正确。此外,剧中除群演外的军人角色全都由海军官兵本色出演,以力求把真实做到极致。


记者: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在摩洛哥的拍摄情况么?


唐静:因为要展现荒漠戈壁中坦克战队的追逐和城市里的突围爆炸等热血沸腾、震撼人心的大场面,林超贤决定率领《红海行动》剧组前往摩洛哥的高山和沙漠地区拍摄。境外拍摄时间很长,海军首长们非常关注这部戏的拍摄,特批包括我参与摩洛哥的拍摄,了解现场的情况。


摩洛哥的拍摄非常艰难。由于摩洛哥昼夜温差很大、天气多变、拍摄条件艰难等等原因,拍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延长了一个月。但也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拍摄环境下,最终在银幕上呈现出了这部完美展现战争残酷和我海军陆战队员的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军事电影。


我去摩洛哥的时候,正在拍摄剧中迫击炮攻击的那一场戏。作为一个对拍摄要求格外严格的完美主义者,林超贤导演每天都和演员们一样全副武装地出现在片场,很多动作他都会亲自为演员们讲解示范,力求在专业上达到准确的同时,又能带给观众最完美的视觉呈现。即便演员的持枪姿势略微倾斜不到位,或是装备配置有细微的变动,他都要一一纠正。


▲《红海行动》导演林超贤给海清导戏。


我感觉,林超贤导演在摩洛哥拍戏的时候就像疯了一样,每天穿着蛟龙突击队的队服,骑着摩托车,开着沙滩车来回几个山头跑,给演员做示范,大家都说他是战神附体。在影片中扮演突击队长的张译说:“他最严苛的不是对演员,而是对他自己,严苛到了可以不顾生死。我亲眼看见他为我们演员走所有的位置,他甚至可以试爆破点。”正是林超贤的这种工作状态,深深的感染了大家,当然这样做付出的代价是:他和主演几乎都负了伤。张译脚踝骨折,林超贤两块颈椎的骨头移位。我感觉,我们的演员同样是以“蛟龙精神”要求自己,所有的艰辛付出只为在影片中呈现出海军官兵谋打赢、打胜仗的精神风貌,展现海军部队聚焦备战打仗、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的坚定决心。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林超贤导演在紧张的拍摄之中还抽出时间,对这个剧本进行了优秀的二度创作。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成功,林导立了头功。林超贤导演和他的团队用国际化的语言和创新的表述方式进行操作,是这部主旋律电影成功的关键,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海军首长的包容和开明,以及参加拍摄的一线官兵的倾情付出。


三、一部电影的成功,是众人努力的结果。


记者:王强老师这次在这部电影中饰演了一位政委,能跟我们谈谈您在饰演这个角色时的感受么?


王强:之前大家在荧幕中看过很多军旅影视剧的政工干部形象,对他们的人物性格主观上有了刻板印象,其实真正的政工干部并不是这样的。这次我饰演的角色是是临沂舰的政委赵海光,虽然他的戏量不大,但是在片中的位置却很关键。怎样让观众抛开平时对政工干部的固有观念,走出一种新的表演模式,我琢磨了很久。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我与当时亲历也门撤侨行动的政治指挥员夏平将军进行了多次交流,在这交流过程中带给了我非常多表演上的灵感。其实在真正的战场上,政工干部与军事干部虽然分工明确,但使命任务是一脉相承的。枪炮无眼,他们必须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才能指挥一场战役的胜利。所以在《红海行动》中呈现出来的赵海光政委,我希望是破除以往套路,让观众耳目一新的人物形象。


▲王强(右)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这次除了担任演员之外,王强老师还有另一个职务是军事制片人,能跟我们谈一下您在湛江拍摄时情况吗?


王强:我们一共在湛江拍摄了27天的时间,但在这期间正好是湛江的台风季节,遇到了很多突发情况,各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着拍摄,给导演和整个剧组的拍摄增加了极大的难度。每个人都是绷着一根儿弦、提着一口劲在工作。剧组凌晨三、四点钟出工,夜晚九、十点钟收工,有时甚至通宵拍摄。为了保障摄制的顺利进行,平均下来军事制片组的成员们,一天只有不超过4小时的睡眠休息时间,这也着实让我体会到电影幕后工作人员的辛苦。


在湛江拍摄期间,《红海行动》的剧组成员有好几百人,而我们军事制片组只有不到10人,任务十分之重,需要协调的兵力行动很多,剧组几乎天天出海。军事戏跟其他的地方戏不一样,大家在荧幕上看到的军舰、飞机等每一个装备的拍摄,都需要协调并按程序报批,因为这些武器装备有着各自的军事任务,它们的时间很宝贵。


我们每一次的出海拍摄都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安排,举个例子,规定军舰出发时间是早上六点,但若剧组的成员人员不能全部到位,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做出决策,按时出发,因为这是部队,必须按照时间计划和任务规定走。


出海拍摄的情况复杂,首先因海况因素多变,需要对拍摄人员进行安全管制;另外加上拍摄任务多、难度大,经常要军舰与飞机协同拍摄,而按照军事拍摄计划,每一架飞机的飞行次数有限,如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剧组的拍摄任务,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军事组每一位成员身兼的责任与压力都很大。


观众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军舰,就是海军参与也门撤侨任务中临沂舰同型号的国产新型导弹护卫舰许昌舰,我们这部戏没有群演,片中出现的全是舰上的官兵,他们就是在出演他们自己。南海舰队在训练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全力保障了电影《红海行动》的拍摄,最终使影片顺利杀青。在这里我向所有工作人员以及支持这部电影的海军官兵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推荐关注

监制 | 陈国全

编辑 | 闫    培

猜你喜欢

士兵代表心声:新时代,习主席激励我前进

来自海军的军队人大代表:锤炼攻必克守必固的海上劲旅


◇有一片风浪我们紧盯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