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汪浩,这个博士有点“倔”

海军新闻 2020-08-24


▲汪浩(左二)与同事核对数据结果。


五四青年节前夕,共青团中央公布了2020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海军某研究所所长汪浩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之“创新创业好青年”,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海军现役军人。


提起汪浩,不论是身边朝夕相处的战友同事,还是在一线经常打交道的工业部门领导,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个所长一股子倔劲儿,性子刚、不服输,跟他打交道就像跟打仗一样!”


的确,博士毕业以来,汪浩一直致力于我军水面“蓝军”建设和复杂环境下装备试验技术研究,如果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倔劲儿,就难以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和瓶颈问题。


去年,一场红蓝实兵实弹对抗演习,急需3艘具备模拟主要作战对手目标特性和综合对抗能力的水面靶船。面对任务紧迫、时间紧张、系统复杂的严峻形势,军地许多研制单位都不敢贸然接受任务。


“越是难啃的骨头,啃起来越有滋味;越是难攻的课题,越有价值。”得知情况后,汪浩主动找到机关,拍着胸脯说,“研制靶船我们有经验、有基础,一些需要攻关的难题,我们也有技术积累。请领导放心,我保证高质量完成任务!”

▲汪浩(左一)查看设施设备。


随后那段时间,汪浩带领团队成员倒排时间,像拧紧的发条一样高速运转。白天,到码头安装调试设备;晚上,组织研究拟制技术状态认定报告和对抗实施方案。记不清多少次通宵达旦,也记不清多少次方案推倒重置,向一个个科研高地发起冲锋。


靶场就是战场,试验就是实战。虽说是专业技术干部,但汪浩始终像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奋战在试训一线,为新武器装备试验鉴定加钢淬火。


那一年,海军首次结合某型导弹批检试验开展抗干扰试验,由于技术难度极大、风险高,且无试验案例可以参照,所里多数人倾向于“稳”,即在沿用过往模式基础上少量增加抗干扰内容。


“考核不‘狠’一点,怎么能充分掌握导弹的真正威力?”汪浩力排众议主动请缨,带领多名技术骨干开始在新的领域科研攻关。


事非经过不知难。任务期间,他们深入调研掌握干扰装备性能,紧盯未来作战可能面临的对抗环境,反复推演设计典型干扰背景构建方案,最终获取了宝贵的对抗条件下导弹试验数据,使靶场开展武器装备实战化考核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军事科技的发展决定着未来战争的胜负。汪浩抓住复杂环境下的导弹试验鉴定的方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演习场上积累的经验,充分运用到靶场职能使命的拓展和部队战斗力提升上,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就。


▲汪浩指挥试验操作。


预谋胜敌,先谋人和。2017年年底,部队体制编制调整,研究所的使命任务也相应得到拓展。作为所长,汪浩立志带领全所团结一心、打造海军一流的装备试验鉴定与训练演练保障团队。


为尽快使所内人员适应新体制新编制新职能,从而形成专业合力,他结合每名同志专业特长方向,面向所室承担的职责使命,为个人“量身定制”专业发展规划。


水面靶标室主任潘佳梁,原来是雷达室的一名普通的工程师,业务能力强、技术基础好,发展潜力大。为使其更好的发挥骨干作用,汪浩针对潘佳梁的业务和能力特点,突出对其重点培养和岗位实践历练。


得知潘佳梁在武器系统总体专业尚有欠缺,汪浩便将自己以前积累的技术资料、科研成果,以及后续要研究相关的课题都毫无保留的交给潘佳梁,手把手帮带,使其对作战需求和装备试验总体技术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综合专业能力也得到迅速提升。


▲汪浩查看设施设备。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潘佳梁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成长为水面靶标室主任,先后担任多项大型试验任务靶标系统负责人,并作为项目组长组织了3项重要装备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在汪浩的努力下,研究所还与军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通过院校引进、导师帮带、联合育才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实现专业互利、技术互享、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近年来,他参与完成了30余项重大试训研任务,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8年被海军表彰为“新时代海军十杰青年”,2019年被上级表彰为“新时代强军试训先锋”,2020年评选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作者:谢林 薛坤 路海涛


推荐关注


监       制 | 陈国全

责任编辑 | 闫   培

值班编辑 | 曹   斌

猜你喜欢

不是大片,却是最温柔的短片

你的军旅相册,是否也有一张和母亲的合影?

◇有一片风浪我们紧盯着◇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