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72)谢尔比的实地调研
(本文首发公共号)
二十年代末,
股票从炙手可热的顶点沦为令人失败的资产,
而到了五十年代,
股票却是从不太流行到获利丰厚的赢家。
谢尔比的实地调研
作者:约翰·罗斯柴尔德
译者:杨天南
当时,上市公司还没有设立投资者关系部门。公司对于谢尔比的造访毫无准备,而且纽约银行本身也不确定派他去这么做是否有益。在这个过程中,22岁的谢尔比经常发现自己坐在公司高管的房间里,直接面对像他父亲一样年纪的CEO们。
作为轮胎橡胶行业的分析师,谢尔比飞到俄亥俄的阿克伦,这个城市相当于橡胶行业的底特律。他前往会晤该行业的五大巨头(固特异、凡士通、通用轮胎、库珀、联合皇家),这些同行彼此竞争的对手们的总部,都聚集在十平方英里的半径范围内。
谢尔比在1950年通过一次行程拜访了这五家公司。轮胎行业是一个周期性行业,利润会随着经济的荣枯而上升、下跌,所以,轮胎行业的股票也会随之涨跌。这个行业所具有的周期性循环的特性,导致人们对该行业的普遍看法是:这类股票靠不住。
使戴维斯身家达到八位数的牛市发生在1959年,但这并未吸引市场主流的注意力。总体而言,大众还是持有“谨慎”的投资:债券。但是债券的糟糕表现嘲弄了他们的谨慎。债券的表现持续令人失望,而股票则不断给人惊喜。在二十年代末,股票从炙手可热的顶点沦为令人失败的资产,而到了五十年代,股票成为不太流行却获利丰厚的赢家。
道琼斯指数尽由重工业巨头所主宰,它们都在谢尔比的研究清单上—— 橡胶、汽车、水泥、铝业,它们中的大多数今天已经远逊当年。这些行业中的公司被吹捧为高质量、低风险、并且适于任何投资组合长期持有。尽管当时,雷诺兹金属公司和美国铝业公司已经有些摇摇欲坠的苗头,但是,即便是最为悲观的分析师,也没有预见到这些设备被废弃,工厂被关闭,最终锈迹斑斑的命运。更没有分析师分析出,这些曾经坚忍不拔的行业精英为什么再也没有回到当初利润丰厚的年代,为什么在一个世纪余下的很多年中一直让投资者失望叹息。
快餐店、购物中心、连锁店很快便从东海岸蔓延到西海岸,但谁也没有料到麦当劳、唐恩都乐甜甜圈、以及肯德基这样的公司,有朝一日,会比万能的美国钢铁公司这样的巨无霸,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带来更多盈利。
很快,谢尔比就从小圈子里脱颖而出,成为纽约银行权益研究部门的负责人。25岁时,他被任命为副总裁,这是自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国父之一)之后最年轻的副总裁。在这次荣升之后,有人告诉他,如果他能坚持30年,他将有机会成为纽约银行的总裁。
但是,对于这样的建议,谢尔比反复思考,想得越多,越觉得这样的前景越是没有吸引力。“我看见自己参与一个又一个正式的晚餐会,基本上会困在一个看似荣耀的关系网中。我意识到,我宁愿看100张财务报表、访谈100位CEO,也不愿意去主持一个鸡尾酒会,招待100位公司认为重要的客户。”
————————————
提 示
《戴维斯王朝》全书连载
可以在公众号首页手机屏幕
下端中间“相关著作” 中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