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会文摘:母亲的智慧
(本篇文字于平凡中见伟大、于朴素中见精神,
建议列为将来金石学堂每期指定读物。)
向长辈学习,
是人类积累知识、取得进步的关键。
母亲的智慧
——价值投资的思考与实践
文/ 北京 李**
2020年12月
作者简介:李先生,年届不惑,居北京,敏思多才,
从事投资事业多年。天南先生的追随者,巴菲特的仰慕者。
本文内容摘要
查理·芒格说过这样几句话:
“你们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感同身受地学习其他人或好或坏的经验。”
“观察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模仿他们的行为,然后亲身实践何以他们的方法明智而有效。”
我们能够近距离观察、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人的经历当中,尤其是我们的长辈。如果过不考虑专业问题、时代背景,他们的智慧带有普遍性,而且很多内容是我们在其他地方无法学到的,并且,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向长辈学习,是人类积累知识、取得进步的关键。
我在我母亲70岁的时候,重新认识了母亲,认识到母亲身上凝结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我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下来,不需要我在一把年纪的时候花大力气“重新发现”的。可惜,人总是这样:
“老得太快,聪明得太晚。”
好在“闻道有先后”,开始就好。
很多道理本身,既是生活的道理,也是投资的道理。
母亲的智慧
40岁似乎是人这个物种开始有智慧的年龄。芒格说:“40岁之前,不会有真正的投资者。” 从学者对人类进化的研究情况来看似乎也印证了这样的经验之谈。
人类进化过程中,大约4万年前的那个阶段被称之为“大跃进”,大跃进之后的人类与今天的人没有什么差异了,从那开始人类的发展速度忽然加快,所向披靡,真正成为万物之灵。大跃进前后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是人类族群中出现年纪超过40岁的老人。超过这个年龄的人,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尤其是见识过那些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生存危机,知道化解之道,这样,对于下一代繁荣昌盛就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1])。
作为美国建国以来最聪明的人[2],查理·芒格又说了另外三句话,可资我辈深思:
“你们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3]
“感同身受地学习其他人或好或坏的经验。”[4]
“观察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模仿他们的行为,然后亲身实践何以他们的方法明智而有效。”[5]
我们的祖先早已掌握学习的方法(即“发明了发明的方法”[6]),这才推动我们这个物种在过去4万年间快速进步。但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新面对这个问题。放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学习的方法”就蕴藏在我们的长辈的行为中、大脑里。同时,我们的长辈、先人曾经遇到过大量的问题,这是无尽的宝藏,这些问题既包括所犯的错误,也包括解决重要问题的方法,并且,很多问题并不常见、操作性很强,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亲身所见,不容易掌握其中的诀窍。这些内容,对于一个人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活得更幸福,至关重要。
这是人类与其他物种重要差别之一,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幸运。
如果我们忘记了向长辈虚心请教(可能说我们不屑于向长辈请教、甚至鄙视长辈更符合当下的社会风气),就会应了查理·芒格常说的另外一句德国谚语:
“别老得太快,聪明得太晚。”
虽然,如同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观察到的,我们的长辈们那个时代,“在中国大部分人是没有选择的”[7],但人类应对各种问题已经有好几万年了,尤其在那种“没有选择”的极端境遇中谋求发展的能力,更弥足珍贵。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当下“选择太多”是“没有选择”这件事情的“逆否命题”,那么长辈们的生存智慧就更显得不同寻常了。
虽然在中国,我们的长辈出生的年代还是农业社会,而他们的一生却经历了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使他们有些无所适从,甚至显得不合时宜,让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子女眼中缺少光环,但是,不论我们的长辈多么平凡,作为万物灵长的一份子,其经历中必有智慧,值得我们去虚心求教、提高我们的能力,以更好地延续他们的生命。
我的母亲70周岁了。我在她70周岁的时候认识到了年龄所带来的智慧,进而,我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母亲。这些发现,使得她在我心中的形象,有了全新的意义,也使我更理解谦逊的意义。
我在此尽量总结我母亲的天性中,所蕴含的那些有一定普适性的智慧,既是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也是表达对所有先人的敬意,更希望这些内容对身边的朋友们有所帮助,也期待我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够理解他们的智慧源于何处,帮助他们理解人类文明传承的现实情境。
本文献给我的母亲,也献给一切与我一样,对母亲的经历有类似体悟、发现母亲的智慧对自己有着根本、彻底影响的朋友们。
返乡之旅:重新认识母亲
我的工作是投资,投资人给人的印象是忙。在2017年以前,对我来说,是这样的。忙到没有时间照顾家,没有时间顾及亲人、朋友。这样久了,心很疲惫,而且陷入了一个“聪明人博傻”的零和游戏中。
当我意识到这样的生活有多么没劲后,我主动调整,设定了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要能把工作融入到生活中。换言之,理想状态是在生活中我就能精准发现投资机会。这样,我就能有大把的时间去学习、去陪家人、去照顾亲情、去照料朋友。所谓的事业,其实是为生活、为亲情和友情服务的一个工具,本末倒置就没有意思了。
经过两年的努力,在2018年,我终于放松下来了。出差的时间不足十分之一,学习、照顾家人、寻找和研究投资项目的时间大概各占三分之一。这样的和谐生活氛围中,妈妈提议我去拜祭一下先祖的墓地。我也非常乐意去,我很想念那里连绵的群山,也非常热爱我已故的外公外婆。因为总是借口工作很忙,总是觉得事业还需要再加把劲去打拼,我已经十年没有去那里了。想想真是遗憾,我为什么笨到快要长白头发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呢?
我终于有机会给妈妈当一次长途司机,一家人在路上一边飙车一边聊天。回到大山里和亲人们相见,虽然彼此的模样几乎已经难以一下子辨认出来,但却那么亲切。
一天,我的一个表哥开着他的卡车,要我上车和他去屠宰场,把他刚收购的猪送过去。我在惊奇小时候觉得那么遥远的路(那时候没有汽车,跨过这座山去办事情,为了赶时间,往往在凌晨步行走这条路)怎么现在一个油门就过去了的时候,闲聊起猪肉的价格比去年跌了好多,已经跌到成本之下,很多农户已经开始抛售了。这个话题触发了我投资的敏感神经,我开始问起猪的价格变动情况、老百姓的态度,等等。
等到我们回到表哥家里,我们还在时不时讨论一下这个话题。想到表哥在做猪肉的生意,这时妈妈插话了:“猪这个(行情)嘛,每隔几年就会暴涨一次,然后养的人多了,价格又会暴跌,一直跌到养猪的人把老母猪卖掉,价格就开始涨上去了。价格开始涨了之后,大家会观望几个月,然后会高价去买母猪或猪仔,而新出生的母猪要115天才能生小猪,每两年能生五次,猪仔从下生到可以杀了吃要四个半月,两个加起来大概是9个月,之后市面上的猪肉才会多起来,一年到一年半以后猪肉的价格才会稳定住。这样,大概两年到两年半,肉价就会掉头向下。所以做这个生意,你只管在最低的时候买母猪或小猪,干一段时间立刻收手就可以了。”
我表哥听了后大笑,“我二姨(妈妈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儿)这么多年没养猪了,还算的这么清楚!”我愣住了:虽然具体的数据有些出入,但整个事情已经说完了。我其实并不需要知道那么细致,只要大致判断这个行情到底了,然后找到一个老板可靠、历史记录优秀的公众企业,在韭菜们杀跌的时候陆续买入,然后持有到猪肉价格回到上次高点附近就可以了。这期间只需要去菜市场买肉时留意下价格就可以了。
在那一刻,我意识到,因为读书,因为到大山之外去打拼,我从少年时离开母亲,也因为读书使自己对身为农民的母亲(也包括其他亲人),心存傲慢和偏见,与母亲(也包括其他亲人)渐行渐远,使我与那些口耳相传的智慧知之甚少,以至于这样朴素、直接、有效的投资方法,我到此刻才意识到。我在大学时代就痛恨学习那些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但却一直搞不懂真的东西在哪里,真是太滑稽了。
所以我决定要好好总结妈妈的智慧。
当我准备总结那些我应该从妈妈那里继承下来的智慧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妈妈的历史了解很少,过去甚至我懒得去了解。当我想了解的时候,故意去问,会显得不自然,甚至有些功利。作为她的儿子,她竟然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这让我很羞愧。我甚至一下子想不出来该怎么去问,从哪里去开始了解。我多么想像小时候在屋顶依偎在妈妈怀里仰望天空时听她讲故事那样,温馨地把智慧传承下来。可惜,都是记忆了。
怎么办呢?
直到有一天,家里闲聊,不知道话题怎么转到了中国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P2P)暴雷,我说他们没有能力弄清楚该把钱放给谁。妈妈笑哈哈地讲了一个当年她借钱给别人的故事,我才理解在什么场景下、如何轻松地让妈妈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
从那以后,我就留意,不论是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还是我给妈妈当司机的时候,或者一起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一旦妈妈给了我话题,我就顺便问一下,然后赶紧记录下来,尽量把妈妈的原话记住。这样积累了几个月,终于可以把一些的故事归类,可以看到一些前后的脉络了。
终生勤奋,经济独立
妈妈出生在1948年的冬天,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中国的经济情况很糟糕。因为物资匮乏,妈妈那一代人要非常勤奋才能填饱肚子。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不太一样的是,妈妈很早就经济独立了。
原因在于,为了补贴家用,妈妈十岁学纺纱,十四五岁织布。忙一个晚上,能织十几米布,这些布拿出去卖,能赚五六块钱。在政府指定工作之外的时间去织布,一年能赚五六百元。那时候一个劳动力在生产队,一年只能赚五六十元[8]。毫无疑问,妈妈年轻时相对于周围的人而言,非常富有。直到今天,我家里还有一匹妈妈年轻时织的坯布,那布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
图一:母亲20岁之前织染的布匹
图二:母亲织染的布做的针线包
1973年时,政府严禁农民织布赚钱。晚上纺纱织布的声音比较大,巡查人员很容易就发现了,因此没有办法继续做这个生意。织席子可以晚上在油灯下干,没有声音,妈妈就想着织席子赚钱。因为没有人教,就自己买来席子拆开来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用一段时间学会了。织席子虽然赚的比织布少一些,但总算又可以赚钱了。
从那时起,勤奋成为妈妈的习惯。现在她七十多岁了,每天五点多起床。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大部分都是妈妈打理,家里的卫生大部分也是妈妈打理,孙子生病了去医院,她也是主力,去菜市场买菜,也是她主导。一旦有了空闲,妈妈还会用缝纫机缝缝补补,或者用手机看一些医学知识并且在本子上记录下来重要的内容。
她记录的各种中药药方,写满了几个本子。偶尔我会在灯光下,看见妈妈扶着眼镜,一丝不苟地研究、筛选有用的药方,一笔一划地写在本子上。妈妈只读了三年书,但阅读几乎没有障碍。这完全因为勤奋。
因为勤奋,妈妈知道很多实用的生活知识和方法,生活过得比较舒服。今年冬天,她嫌市面上卖的冬季衣服不实用,给自己做了一条新的棉裤!
因为勤奋,妈妈的一生,经济都是独立的。2006年我将她接到上海和我一起生活时,她还和我说,你如果用钱,告诉我。在她70岁的生日前夕,她忽然要我把她的银行卡激活,原来她买的国债快要到期了,准备把现金放到银行账户里!
勇于担当,热爱生活
妈妈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到1960年前后,妈妈又有了三个妹妹,而妈妈的哥哥和姐姐已经离开家独立生活。加之我的外婆裹小脚,没有办法参加农业劳动,因此,七口人的生计,全部依靠外公和我妈妈辛苦支撑。更糟的是,妈妈所生活的山区,人口多,土地少,土地贫瘠,集体耕作效率低下,如果只依靠两个人在生产队那里领到的工资和分配的实物,不足以养活家里七口人。
那个时代里,根据政府的要求,农民白天要在集体农场工作,并且不允许在空闲时间发展副业,所以,妈妈只有晚上在油灯下才能偷偷做这些副业。妈妈经常忙到凌晨,这是非常辛苦的。我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妈妈和我说,因为心疼自己的父母,也因为要赚足够的钱来养活三个妹妹。
从我对妈妈的观察,我觉得另一个原因是妈妈对生活抱有无尽的热情,愿意去努力解决问题,因为不断解决问题而在生活上获益,这是一件很有成就、很快乐的事情,因而也就更加热爱生活,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因为即使以当时的情境而言,大多数人并没有像妈妈一样去想尽一切可能的方法去作副业、赚钱补贴家用,而是甘于穷困与无聊的日子。对比下来,十分明显。这一点我将在后面详述。
妈妈如此勤奋(当然,同样勤奋的,还有我的外公),不仅使家里免于挨饿,还使整个家庭在支付生活必须的花销之外,还有很多结余,帮助家里在温饱之余添置一些物件、改善生活。
图三:母亲20岁以前做的鞋底
妈妈很自豪地和我说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在尼龙袜子刚刚出现的时候,她就有余钱买来穿,这对爱美的年轻女孩子来说是很大的事情。
另一个故事是,农田里耕作间隙,姑娘们打闹的时候,她的兜子里竟然不经意掉下来一张五元的钞票,而五元钱相当于当时一个农民一个月的收入[9],这引来大家围观与惊叹。
识别机会,谨慎尝试
1974年秋天,妈妈的家乡下了场很大的冰雹,庄家没有收成。当时政府既没有能力调集足够的粮食,也不允许粮食在民间流通,这样,农民即使手握金钱,也买不到粮食[10]。政府给的出路只有一条:允许农民到没有灾荒的地区去乞讨以求活命。
妈妈担起了为一家人寻找粮食的任务。但妈妈没有马上就出去,因为她要解决两个问题:去哪里能带来的粮食多?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
妈妈反复对比逃荒回来的村民带来的信息,发现去辽南地区的人,带回来的粮食都比较多。那就是她要去的地方了。
安全问题怎么解决呢?她在村子里挑选为人可靠、对辽南熟悉的一户亲戚,和他们结伴同行[11]。
往返几次之后,妈妈发现了新的赚钱机会:辽南地区比较富裕,那里的人们私下交易粮票、布票的价格,比妈妈的故乡贵很多。平均下来,一斤粮票有三毛钱差价,一尺布票有两毛多钱的差价。于是妈妈尝试着从家乡的矿区工人那里收购粮票、布票,到辽南地区去卖。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妈妈在辽南地区有了些当地的朋友,并帮助他们一起做这个买卖。
回忆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妈妈开心地和我说:你想想啊,一个小小的包里面,能装多少粮票布票啊?
短短两三年间,妈妈赚了一万多元!这相当于当时一个农村劳动力年收入的170倍!根据我这些年来了解的情况,在妈妈身边数以千计走出大山讨生活的人当中,妈妈即使不是最富裕的那个,也是其中之一。
我的惊愕与钦佩之处,不在于那个年代的苦难,而在于,面对苦难、寻找出路时做选择的方法。做决定是最难的。妈妈的方法很朴素,也很自然而然,但结果很好,结果的结果更好。人生就由这样一串决定构成的,不同的“结果的结果”不断累积,人与人之间的境遇会有天壤之别。
独立判断,绝不跟风
去辽南讨生活、继而做粮票、布票的生意,都需要独立思考的。妈妈的一生,事情不论大小,都体现出这种独立思考的风格。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特点。
在那个年代,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都会选择“政治正确的人”,而政治正确的人,最优选的是工人,其次是贫下中农,因为工人政治地位高、收入高,而贫农出身的人则地位高。
但生活中总免不了有人会和地主的后代相亲,大部分人会惶惑,认为地主的成分不好、以后会受气。妈妈和他们说,这个风气已经持续几十年了,时间一长,社会风气会变的。为什么会变呢?因为这个方法,大家都过不好日子,肯定熬不住的。
如果这样去想,那么找对象要考虑的就是那个人的才干,而不是家庭背景,一辈子太长,家庭背景解决不了一辈子的问题。从身边不同人家的情况看,如果认真考虑如何把日子过得更好,地主家的孩子可能比工人、农民更懂得如何赚钱、养家。这些话立即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话。
那是一个政治气氛浓厚的年代,在那个时代能够跳出大众的想法,独立去想、去做,要克服非常大的舆论、心理压力。这种独立,在我看来,几乎是妈妈的生命之光。本文后面提及的很多事情,如果离开独立判断,也都无从发生。
掌握学习的方法
查理·芒格说,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十年,直到最近,我才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是笨的可以。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对付不了学校里的考试,相反,我学习成绩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吧,我读大学时的一个教授问我一个让我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没有人教你,你怎么学会的?”但我却非常苦恼。为什么呢?因为学校教的那些东西我用不上,那些东西很难转化为实际的赚钱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许应该表述为“赚更多钱的能力、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因为我们的教育很少告诉我们具体的生活常识、以及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
但妈妈不同,他似乎天然就是解决问题的能手。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有,罗列一下:
独立治疗骨伤。
这个事情发生了两次,一次是父亲,一次是母亲自己。妈妈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她在乡下,在县城、乡镇医院里看到了很多因为医生不负责、无能、或因为需要拿更多的报酬而采取更复杂而低效的治疗方法,她不想让自己、亲人冒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风险。于是妈妈养成了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各种医疗的方法。
她怎么保证这些方法有效呢?妈妈说,一个是注意医生之间的谈话,他们之间一般会说真话;另一个方法是观察身边人的情况,他们用了哪些方法很有效,随时记录下来。这样,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可以判断是否可以照着去做。
以她自己为例,她的手臂摔裂了,但她看了一下X光片,医生指给她看了一下,她看到只有一个很细的裂纹。于是妈妈决计自己来治疗、康复:一是到中药铺买了几种草药炮制出接骨的方剂,二是弄个木板把手臂固定住一个月。一个月后,手臂完好如初。几个月后,我得知此事,错愕不已,但也无话可说。
打破技术封锁。
农村里,有时会因为嫉妒,或仅仅因为想看看笑话,而弄出很多悲剧。1984年,我所在的村子分田到户,大家从集体耕作变为一家一户独立种田。这时,此前在集体劳动中占据“技术岗位”的人聚集到一起,开始对其他村民搞“技术封锁”,他们的一些话大致如下:“我负责育苗20年啦,复杂得很,看这些家伙自己怎么能学会!”“农药多了,水稻会烧死;少了,虫子死不掉。这可是技术!”“她们(指我母亲等)是从旱田来的,根本不懂水田的事情,我们谁都不要教她啊,看她怎么来求我们,哈哈,走着瞧。”等等。
结果,妈妈也没有去问他们,秋天时却大丰收,平均亩产1500斤,比一般的水平高出300多斤。村里沸腾了,一直搞不清妈妈施展了什么法术。几十年后,妈妈提起这事,非常得意的说:“有农科站的技术员啊,平时没有几个人问他们,你去问他们,他们很开心告诉你方法的。还有广播啊,那里面有农业节目,都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另外,有些东西有说明书啊,比如农药,一斤农药对多少斤水,一亩地用多少农药,什么天气、水稻生长到什么阶段打药,都有说啊。”我很不解,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去问、不去看说明书。”妈妈大笑:“他们就是没去做啊!脑袋懒,就得多费力气、少赚钱啊。”
给鸡做手术。
妈妈是养鸡、养猪的能手。到90年代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买来的雏鸡,长大后总是容易生病,除了瘟疫之外,就是类似于人类“涨肚”的毛病,鸡的嗉囊鼓鼓的,不消化食物,最后体力耗干而死。对于后一种毛病,妈妈琢磨了一段时间,病症轻的,就用手给鸡按摩嗉囊,按摩几次就好了。症状严重的,妈妈就拿一把剪子,一根针和一些线,用开水煮了,然后把鸡绑在木棍或树上固定,拿剪子剪开皮肤、嗉囊,取出里面没有消化的食物,然后用针把伤口密实地缝上,再给鸡喂一点点抗生素。三天后那些鸡就活蹦乱跳了!然后这些鸡就可以继续下蛋、卖钱了!
没人帮忙怎么办?
农村里有些事情需要几个人配合来做,比如用装满土的袋子截断流水,需要几个力气大的人合作操作。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妈妈会经常遇到没有帮手的情况。妈妈怎么解决的呢?她这样操作:在靠近入水口的边缘,用少量泥土装进袋子(以她自己能够搬动为限),在进水侧沉下去后固定好,然后累加新的类似的小袋子或向已经沉入水中固定好的袋子里继续加土。这样就把一个很费力气的事情分解成不需要太多力气但需要一点技巧的事情。
我曾装着谦虚,问妈妈,她是如何掌握那么多生活知识的。妈妈说:“没啥特别的。别人闲聊的时候,你就听来了;收音机里节目讲的时候,你就记住了;说明书上写了,你照着做就行了;不知道怎么做的事情,如果有个实物,你拆开来看看,反着做就能学会了;有些事情,你看别人做一遍然后照着做就行了,有时候还能做得比他们好。
有些东西你得用笔记一下,想不来的时候可以看看。还有些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办,你多看看、多想想,总会有个缝儿让你钻进去的,关键是你自己不要觉得做不了。一下子做不到的,就等等,或者拆开来分步做。还有,别人做过的不灵的事,不要去做了,那太傻了。”哦,好吧,我不知道该怎么接她的话儿了。
我脑中浮现的场景,是四万年前的草原上,一个老祖母,带着一群猿猴儿,告诉猴子猴孙们怎么找东西吃、怎么搭窝棚住、怎么制作木棍、怎么做记号、怎么尝试新的玩意……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怎么学习已有的、发展未知的。
如何学习,是我们的本能。为什么我似乎把这个本能给扔了呢?
图四:母亲抄录的部分药方
见微知著、合理预判
如何预测,是个有点玄乎的事情。预测过了头,就成了虚妄。我们身边不乏预言家,而这些预言家的言论往往被此后的事实无情打脸(事实上,人们只会记住他们蒙对的而忽略不准确的)。可是,现实生活往往浸泡在各种各样预测中,我们自己也是根据我们的预判做选择。我们预测的水平决定了判断的水平,判断的水平决定了事情的发展结果,一系列事情的结果环环相扣,构成了我们人生的轨迹。
这是预测的悖论。
如何在合理的范围内预测事情的发展,不要虚妄乃至迷信,这个事情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但似乎妈妈从来没有这个困惑。我选了两个比较典型的事,来展示一下妈妈预测和判断的能力。
第一件事是关于可以借给谁钱。
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总是让人困惑——如果你不借给一个熟人钱,往往得罪了他;如果你借给他,如果他没能力还钱,你就只能等着,甚至只能等他良心发现时才能收回钱。身边也不乏因为借给别人钱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人。妈妈从来不被这个事情困扰,而且还敢在民间放高利贷。我认真问过妈妈,她给我讲了个故事。
大概在90年代末,村里有个人以高息借钱,而且借的总额较大,100多万。因为很多高利贷无法还本付息,村里的人绝大部分不敢借给那个人。但妈妈借给他了。原因是什么呢?妈妈这样和我说当时的考虑:“看他的过去,就知道他的未来,这是八九不离十的。
一个做正经事的人,借钱给他,他总不会不还的,一个没有正经事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他该赖账还是赖账。这个人呢,从来没做过借钱不还的事情,而且他没有不良嗜好,这次他借的钱,是给他的亲戚到一个地方开金矿(是一个正当的生意)。这个人很勤劳,很能干,如果他亲戚失败了,他努力赚钱,也还得起这个。”后来果真如此——金矿项目失败,但这个人用了三年,把本息都还上了。
另一件事,她带孙子去看医生。
那个医生是北京中医界的泰斗。在见那个医生的时候,妈妈发现,如果这个医生问病人问题,病人回答的不清楚,这个医生就很急躁;另外,这个医生身边几个实习医生对其尊敬的态度犹如百年前的学徒。开处方的时候,这个医生很不耐烦地和妈妈说,这个孩子太小,药很难喝,妈妈检查了一下药方,发现每付药中甘草的用量高达30克,这比成人用量还高。
妈妈深表怀疑:本事大没必要大喊大叫,找一群人伺候在身边更像是狐假虎威,给小孩子用大人的量是有悖常理的。估计这个药不会太管用。结果三付下去没有效果,妈妈果断停药找其他医生去。
类似的一个事情,是一个医生给他孙子治疗尿频,那个医生说“少喝点水不就不尿了”。妈妈火了:“这是什么理论?难道治疗厌食的方法是不吃饭?这家伙的药肯定不灵!”结果,吃了那个汤剂以后,孩子开始讨厌喝水!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情,都需要从一个很细微的动作、情境中得出合理的推断,然后决定怎么做。尤其在涉及其他人的内心世界时,这些判断尤为重要。一旦我们选择了一个坏家伙和我们合作,等待我们的,一般没有什么好结果。
怎么掌握这种方法呢?妈妈的回答是“观察他,想想他是怎么想的”。
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
不论多么有主见的人,在一些专业领域,也很容易跟着权威的意见走。妈妈却能轻松破除权威的影响。有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
她的孙女刚刚下生的那天,小姑娘的嘴有些发抖,打喷嚏。医生说没有关系的,嘴唇发抖是因为一些婴儿的神经发育不全,打喷嚏是因为婴儿的鼻腔里会存留一些在羊水中吞食的絮状物。孩子的妈妈和我听了后,感觉医生好厉害啊。
可是妈妈来到医院后,用手摸了一下孩子的手,听到孙女打喷嚏,摸了摸孩子身上的毛巾被,哈哈一笑:“盖厚点就没事了。”果真很快就没事了。护士跑过来看到这个情形,说“建议不要给孩子盖得这么多……”。妈妈没理会护士。我问妈妈为什么不理会医生的意见,妈妈很恼火:“你笨不笨?比较一下不就知道了。盖上被子孩子就不打喷嚏不抖了,你看不到么?医生说的如果对,你盖被子会管用么?!”
这时,我想起我年轻时时,妈妈经常训我的一句话:“读书怎么读傻了……”。
长远眼光,持久努力
三十多年前在辽南的农村,农民们并不热衷于让孩子读书。原因大概是这样的:读书了也不一定能赚钱养家,那时候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赚钱;如果从初中毕业开始工作,那么结婚用的钱基本就不用父母操心了。
关于教育,妈妈的态度非常坚决:“我的孩子一定要把这身农民的皮脱掉。”但这样做并不容易。比如,在我中学年代,妈妈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为我做饭,这完全是对耐力和体力的考验。直到十几年之后,我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二十几年之后,母亲成为村里第一个移居上海、北京的老太太。到今天,村子里的人恐怕还没有明白教育有多么重要。
同时,妈妈并不骄纵我,在我7岁的时候就带我到田地里帮忙做农活,十三四岁的时候,我一个人几乎能够操持所有的田间工作。有乡亲问,你就一个儿子,怎么舍得让他这么小就干活呢?妈妈回答说“万一不是读书那块料呢?会种庄稼总不会饿死。”
当然,关于教育,妈妈还是有遗憾,就是“好像读了书人也不是太明白”,不过她还是认为人“总要有见识、有理解力、有一扇门”。
与教育、婚姻、交友、养儿育女等相关的事情,都是需要漫长的岁月之后才显现出结果来的事,因此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持久的努力。妈妈在这些事情上从来都是长远打算、绝不有半点妥协。
安全投资,远离债务
妈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论什么样的境遇,都坚守一个底线,那就是不举债度日。妈妈说,如果不借钱,你就要合理安排手头的资金,把每一分钱都用好,同样,在日子宽裕的时候,要懂得节俭,也要学会如何让钱生钱,要懂得不做什么,这样手上能拿着足够多的现金。
节俭要成为习惯,否则是空话。同时,节俭不等于买劣质的东西,一定要买又好又便宜的。这样年深日久,你会比其他人多攒很多钱。在关键的事情上,该花的钱要花。如果那种事情比较难办,更要敢于下本钱取得突破,因为从结果来看,这样做实际省了很多钱。
知道不做什么,也很重要。妈妈说,大家一窝蜂去做的事千万不要做。有的年份,大家都去养鱼,过两年又去养螃蟹,再过两年又种葡萄,等等,永远折腾不完,绝大部分人每次都会因为干的人多了而亏钱。有些生意的行情是能判断的,这些生意可以在这些人亏光了之后做,有些生意的变化是没有谱的,尽量不要碰。另外,就是搞不懂的事情不要做,做了你基本死定了。妈妈举身边的例子说,很多买矿的人,因为不懂,买来的矿比事前想的要差很多,除非有人和这个人一样傻,从他手上把矿买走,否则一定亏的。
知道不做什么和节俭一样,都能留住钱。
有本钱你才能用钱生钱。时间越久,差别越大。
让钱生钱,自然有风险。妈妈的另一个看法就是不要冒风险赚钱才是本事,因为风险一旦出来,“你的本钱就没啦”,所以不能用风险交换本金。妈妈一直购买国库券等几乎没有风险、但收益还可以的金融产品。
让钱生钱的另一个方法,就是上文提到的,妈妈会把钱借给那些十分可靠的人。这些年来,印象中只有几次没有收回来,而且还是因为家里其他人没有征得妈妈同意偷偷借出去带来的麻烦。我半开玩笑的和妈妈说,多亏你不是银行行长,否则绝大部分贷款都得泡汤。妈妈的回答倒也不客气:“你说的很对。但银行行长的钱不是他自己的,还得受政府管着,这个是不一样的。”呃,我还能说什么呢?
细致耐心,掌握时机
妈妈是个很有耐心的人,因为耐心,以及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做很多事情,她都能捕捉到恰当的时机。
小时候家里的收入主要依靠种地的收获的粮食,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粮食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价格卖出去。村民们往往在价格一路上扬的时候囤积惜售,而在价格一路下跌的时候慌张抛售。妈妈则会参考过去几年的价格,在粮食一路上涨到快要见顶的时候分批卖出。我记得有一年,妈妈在一块三、一块五一斤的时候把稻谷分批卖出,而几天之后,粮食价格从一块六的高点迅速跌倒七八毛钱。绝大部分村民是在一块钱一斤之下的价格卖出的,而在那个价格上,基本是不赚钱的。因此,亲戚中会有人找妈妈帮忙卖出粮食,这样他们就可以不用担心种田亏本了!妈妈也乐于干这个事情,因为很有成就感。
有一次家里有一批废铁要处理,妈妈走街串巷聊天,就是不急着卖。过了三个月,妈妈才卖掉。几年后我才知道,这期间废铁的价格涨了一倍多。
妈妈和我聊起这些事情的时候说:“任何东西的价格都有涨有跌。人们一般都会希望价格总是涨上去,或是害怕跌起来没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你看看此前最高到过多少,再看看现在的形势,大概能知道什么是最高价格,当然这不会很准。不过,你想,如果一块六是最高价格,你一块三、一块五卖掉,已经很厉害了,对吧?你不能太贪,想着能够涨到两块去,也不用太怕,怕跌倒一毛钱去。卖粮食、买房子、买衣服、买菜,包括做买卖,都是一个道理。”
这些事情,我一直没有对应的理解能力,直到我快四十岁的时候,因为做投资的缘故,才理解这几句话的分量、难度。
热爱生活,精益求精
很多琐碎的事情,妈妈做的非常漂亮。就像露水能够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样,这些事情折射出她的独特之处。
我结婚后,妈妈担心儿媳妇坐在椅子上着凉,于是用多少年积累下来的碎布,连缀起来,做成了非常漂亮的垫子。孙子出生后,她仍然用碎布,做成图案非常漂亮的小被子。在北京上海买不到很好的鞋垫,妈妈仍然用碎布帮我做成非常舒适、耐用的鞋垫。等等。我非常疑惑,她是怎么耐心地用这么多年将这些布积攒起来的。
图五:母亲给孙子用碎布做的被子
妈妈只要有时间,就把屋子收拾得整齐干净。收拾之后,她坐在那里享受那种干净整洁的状态,笑眯眯地看着。
妈妈也喜欢收藏一些未来可能有用的东西。如果我想在床底下寻找什么东西,妈妈就会给我根木棍。如果我想用艾草给屋子消毒,妈妈就会给我块砖头垫在炉子下面。如果我买回一些散装的珍贵药材,妈妈就会给我几个罐子。妈妈似乎是个百宝箱,平时搜集整理很多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在关键的时候发挥大作用。
图六:母亲保存的犀牛角及物件[12]
妈妈喜欢琢磨烹饪,也非常乐意让一家人吃的美美的。妈妈七十岁了,一日三餐仍由她主持,每餐她总是弄五六个菜。我问她为什么不省省力气少做点,她说:“五颜六色好看。”
2018年,有个保姆非常好学,我妈妈非常满意,准备签一个长期的合同,但那个保姆干了一周就辞职了,她给家政公司反馈的理由是:“这老太太会的东西太多了,和她在一起脑子停不下来,我受不了。”
除了对生活的极度热爱之外,我没有办法解释妈妈为什么会这样。
妈妈的局限
妈妈当然有她的局限性,这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时代、环境带来的,她无法选择,另一个是性格方面的,她浑然不觉,但这方面的局限往往利弊相生。
妈妈的前半生,是在一个封闭的国家中更为封闭的大山中生活的,注定了她无法选择自己的道路。所能做的,就是在既有条件下生活得好一点、从容一点。这一点妈妈做到了,没有遗憾。妈妈的后半生,始终如一的目标是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农村,走向更广阔的地方。这个她也做到了,也没有遗憾。
而妈妈自身性格中的问题,粗略总结,大概两点:
过度的善意。萨缪尔·约翰逊说:“地狱之路由善意铺就。[13]”从实际效果看,过度善意往往事与愿违,所谓“好心不得好报”、“扶不起来的阿斗”等等。这类结果会让所有人感到莫名其妙或十分沮丧。正确方法是关注结果而非动机。
失去自我。母亲是个独立的人,但有两个事情上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进一步发展自我的机会。一件事情是年轻时因为照顾家里,错过了最好的结婚年龄。另一件事情是在结婚后,成为家庭的影子。对于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人而言,这类事情很难理性地抉择。只有将事情推到极端,才有可能想清楚。举个例子:如果你带孩子乘飞机,空中出现险情,大人先自救,还是先救自己的孩子?
当然,妈妈的局限是那个时代、她的环境所赋予的,任何人都无法跳出这种束缚。了解长辈的局限,意义在于提醒自己,了解自我的局限,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克服局限、扬长避短。
尾声:菜市场里闲谈
我经常开车与妈妈到超市买菜。最近有一次,妈妈比较好奇地问我,我买卖的股票是怎么回事。
我想了想,这样回答:“你理解与人合伙做生意,按你出的钱多少钱计算你占的份额吧?股票就是那个份额。不同的地方是,这个份额可以在市场上随便买卖,有统一标准。如果你觉得这个企业未来会好,更值钱,现在便宜,就可以买进来;反过来一样。”
“这么简单啊?”
“嗯,生意嘛,能复杂到哪里呢?”我接着解释如何操作:“因为能自由买卖,就带来了额外的好处。一个好处是可以多选几个好企业,不像我们与具体的人合伙做生意那样,选择很少。另一个好处就是发现更好的企业时,可以卖掉不那么好的企业的股份。能够自由买卖的坏处是,因为可以轻而易举更换自己入股的企业,会让自己买卖变得随便,对企业了解的不深入,会出现一个企业质量不好,我们却出了个大价格的情况,这就会带来亏损。
这里的讲究,就和你买菜一样了——有的菜、水果能够存很长时间,有的菜只能存一两天。能够保存时间长的菜,遇到又好又便宜的时候,只要家里的地方够,就尽可能多买。另外,水果、菜都有大年小年,因为农民不会算计,今年贵明年就便宜,甚至这个季度贵下个季度就便宜。贵的时候就忍着点,不要馋,便宜的时候随便买,还能挑到好的。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买自己懂得如何挑选的那种蔬菜和水果,一定不要买烂的或快要烂的。”
这么一说,妈妈感觉股票这个东西触手可及,并不神秘,很高兴。
从超市回来的路上,妈妈和我说:“你看我说的对不对啊?你这行,如果你能找到规律的话,要找好企业,那种十几年几十年不会倒台的(企业)。然后等行情低了,低到差不多,买了。等高到差不多时,赶紧卖了。”
我笑了:“当然。”
“如果这个对,那么,有的(企业)过去好,现在不行了。你得全面看,看(这个企业的)过去,看(这个企业的)现在。”
我不禁扭过头去看了妈妈一眼,“是这样。”
妈妈非常开心,接着说:“那这事难在怎么选企业,看住好企业,盯住它的上下周折。”
我简直感觉我的车要失控了,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接我妈妈的话。
到家后,我把用价值投资方法做的组合在在港股过去15年的回测业绩图给妈妈看,告诉她港股过去15年整体上涨了3倍,价值投资的方法可以涨60倍。我很得意地问妈妈,这个方法的结果怎么样。
妈妈的眼睛忽然睁得很大,问我:“这个过去管用,以后管用不?”
图七:我的母亲
参考文献
[1] 《第三种黑猩猩》,第53-54页,[美]贾雷德·戴蒙得著,王道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2] 似乎美国人从来没有说他是最聪明的人之一,只说他是最聪明的人
[3] 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4] 《Seeking Wisdom》第262页,Peter Bevelin著,Post Scriptum AB出版社2007出版
[5]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悟到的5个真理》第153页,[美]盖伊·斯皮尔著,张尧然、杨颖玥、张洪刚译,青年出版社2015年出版
[6] 这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的观点
[7] 《富豪面对面:巴菲特与盖茨》(巴菲特与盖茨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与学生交流的视频)
[8] 根据公开报道,2018年,中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约为14600元。
[9] 根据公开报道,2018年,中国农民月均纯收入约1200元。
[10] 1966年-1976年是文革期间,大宗商品的交通运输都由国家控制,但整个运输体系处于半瘫痪状态,因此国家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
[11] 补充一下背景: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可以判断,当时虽然已经有公路铁路,但绝大部分交通运输仍然依靠畜力,在山区更是如此,其交通情况与清代并没有本质区别。在那种情况下,即使相隔不远的两个地区,人们彼此之间也并不熟悉情况。因此,逃荒本身是个前途未卜的事情。
[12] 这些犀牛角据说是1900年由法国人带到中国后辗转流落到东北,在1965年左右仍是完整的,后由我外祖父和同村的人做成骨牌。妈妈因为见证了这个犀牛角的药用价值,把残存的部分搜集保存起来。
[13] 《Seeking Wisdom》第121页,Peter Bevelin著,Post Scriptum AB出版社2007出版
关于本文的说明
本文所表述的是截止于本文所列示日期的观点。这些观点会在不通知您的情况下发生变化。我也没有责任和义务更新本文中所包含的内容。
我不认为,读者也不应该假设,过去的投资业绩是未来投资结果的风向标。
本文目的仅为学习交流,没有其他用途。本文到目前为止,由我个人发给为数不多的朋友。
本文包含的信息,不构成、不能被理解为提供某种投资建议或销售、购买某种任何有价证券或相关金融产品。
我乐于认真讨论特定公司的质量,如果您发送此类邮件给我,我会很高兴。我的邮箱地址:60691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