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读书大奖作品:薪火相传的那盏灯

goldenstoneinvestor 杨天南财务健康谈
2024-09-22

置顶 打开链接:

关于防范诈骗行为的提醒

如遭诈骗,立刻报警!

——————————————

这是“写作改变命运”第一届获奖作品,

背景信息可参考:写作改变命运

明年将会继续,敬请留意年底活动通告。

积极参与,成为更好的自己!


薪火相传的那盏灯

——《巴菲特之道》读书心得

 

王冠亚/文

2021年2月

 

序章 股神

 

《巴菲特之道》是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也是天南老师翻译的第一本书。初读《巴菲特之道》时,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天南老师译者序里对这本书的介绍:
 
“这种股市中浑浑噩噩的摸索直到1995年,一本有关巴菲特投资思想的书首次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如同黑屋中忽然射进一道灿烂日光,又如茫茫暗夜中的航船发现了指路明灯,令我懂得了投资的真正意义。”
 
若干年后,当我读到天南老师的这段文字时,一如当年天南老师读到这本书的感受,内心充满了拍案叫绝的震撼感。这正是文字的力量——穿越时光,跨过山海,让志同道合者最终心神相交。
 
宋代大儒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以说,如果没有《巴菲特之道》这本书,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会在投资的暗夜里摸索更久。巴菲特的投资思想,让我立即对技术分析弃如敝屣;巴菲特的人格魅力,让我迅速对价值投资奉若神明。
 
天南老师常常讲,“让那些曾经照亮我们的,去照亮更多的人”。天南老师之所以翻译这本书,正是基于这样无私的初衷。我读《巴菲特之道》最大的感触就是——价值投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第一章 缘起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众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菜根谭》
 
在投资界,巴菲特创造了多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
 
第一,投资周期最长。

1941年,巴菲特花费114.75美元购买了三股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这是他进入股市的最早记录。时至今日,巴菲特仍然活跃在投资的第一线,职业生涯的时间跨度长达80年。与巴菲特同时代的很多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早已在历史的长河里湮没无闻。能穿越无数个投资周期、渡过无数次金融危机、在股市屹立不倒八十载的,唯有巴菲特一人。
 
第二,长期业绩最佳。

1956年-1969年,巴菲特经营合伙企业期间,年均复合回报率达到29.5%,比同期道琼斯指数高出22个百分点,且没有一年跑输指数,没有一年录得亏损。1965年-2019年,巴菲特经营伯克希尔期间,年均复合回报率达到20.3%,比同期标普500指数高出10.3个百分点,每股市值累计增长2.74万倍。放眼全球投资界,无有能出其右者。
 
第三,积累财富最多。

以职业和阶层划分,企业家群体无疑是社会财富的集中拥有者,比如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微软的比尔·盖茨,等等。在全球排名前10的超级富豪当中,巴菲特是唯一的一名投资家。早在1993年《福布斯》排行榜上,巴菲特就已经登顶全球首富。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巴菲特常年跻身全球富豪榜前列。根据《福布斯》最新实时排名,巴菲特的身家高达881亿美元。
 
第四,社会影响最广。

从1956年开始,巴菲特每年都会写至少一封致合伙人/股东的信,开诚布公地谈及自己的投资理念、当年的经营状况、当前的市场环境等内容。时至今日,《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早已被众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奉为指导投资与经营的金科玉律,其阅读的受众范围也早就远远超出股东群体。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朝圣”的投资者也越来越多。
 
2006年6月26日,巴菲特在这么多记录上又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慈善捐赠最大。这一天,巴菲特在世人面前庄严承诺,将其拥有的价值逾300亿美元的财富捐给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比尔·盖茨认为,巴菲特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投资家”。诚如斯言,美德是巴菲特最为迷人的人格魅力之一。我想到《菜根谭》里的一段话: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众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世人的常态是拼命秀优越感——仗着自己聪明,嘲笑别人愚蠢;仗着自己富有,欺凌别人贫困。而巴菲特却真正做到了“贤而诲众人之愚”,将自己的投资智慧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真正做到了“富而济众人之困”,将自己超过99%的财富毫无保留地回馈社会。
 
更难能可贵的是,巴菲特根本就没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他选择了直接将巨额财富交给盖茨&梅琳达基金会打理,原因很简单——自己更擅长赚钱,而盖茨夫妇更擅长花钱。巴菲特活到了极致,他真正达到了庄子笔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完美境界。
 
我常常会想,连巴菲特都如此谦逊和质朴,我们作为普通人,哪里又有一点点值得骄傲的资本呢?我也常常想到天南老师曾经说过的“侠之小者,力所能及”。我们也许没有巴菲特的影响力,但我们可以选择做最好的自己。贤而不形人之短,富而不凌人之贫,这也成了我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
 
第二章 师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巴菲特19岁时,第一次读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就像看到了一道光”。格雷厄姆那些闪耀着智慧和理性光芒的真知灼见,让年轻的巴菲特眼前为之一亮,耳目为之一新。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的影响几乎是全面的:
 
投资之道方面,格雷厄姆提出“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提出关于“市场先生”的精彩譬喻,提出投资必须遵循“安全边际”。这三项原则,奠定了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石。
 
投资之术方面,格雷厄姆以财务指标的量化分析为基础,提出“以低于公司净资产2/3的价格买入公司”,提出“买入低市盈率的股票”,形成了“捡烟蒂”式的鲜明投资风格。
 
运用格雷厄姆的方法,巴菲特赚到了很多钱。但是,巴菲特并没有就此止步。在随后漫长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不断吐故纳新,而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莫过于菲利普·费雪和查理·芒格。
 
费雪认为,要想获得超额利润,有两条可行路径:一是投资于那些拥有超出平均水平潜力的公司;二是与能干的管理层合作。而芒格则教会巴菲特,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支付公平的价格,胜过为一家平庸的公司支付便宜的价格。巴菲特向费雪和芒格的虚心学习,让我想到《论语》里的一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梅纳德·凯恩斯说过,困难不在于如何接受新思想,而在于如何摆脱旧思想。可见,“择善而从”本就不易,“择不善者而改之”就更难了。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逐渐转向费雪和芒格,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时代的新旧变迁。

格雷厄姆亲身经历了1929年-1932年的美国“大萧条”和股市下跌89%的“大崩盘”,所以他对选股特别谨慎,而当时市场上的“烟蒂股”随处可见。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繁荣与增长,市值大幅低于净资产的股票已不多见。而巴菲特的管理规模与日俱增,必须找到合适的资金安放之处。
 
第二,决策的难易评判。

“烟蒂股”的买卖并不容易,比如,低估买入通常会遭遇“价值陷阱”,当时看起来低估,算上资金的时间成本,投资回报可能并不理想;高估卖出则要考虑资金如何处理的问题,需要不断做出决策。而买入一家优秀企业而容易多了,不必为糟糕的经营业绩而寝食难安,也不必为过早的卖出决策而懊悔不已。
 
第三,内心的善恶选择。

巴菲特为人善良,他极其不情愿因为金钱而去破坏周围的人际关系。但如果买入一家平庸甚至差劲的企业,为了改善经营业绩,就必然会采取减薪、裁员、清算等一系列措施,这一切都是巴菲特所不愿意面对的。他不愿意背负“冷血的资本家”的恶名,他崇尚的生活方式是“与喜欢和欣赏的人一起工作”。
 
巴菲特和格雷厄姆、费雪、芒格始终都保持着“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巴菲特也从不吝惜对他们的溢美之词,他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他说芒格让他“从猩猩进化到了人类”。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赞美,也让巴菲特收获了“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
 
说到“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这是天南老师在另一本译著《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译者序里提到的观点。我认为,要达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最重要的就是像巴菲特那样——对帮助过你的人,始终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因为天南老师的缘故,我后来又结识了华章公司的王颖女士、投资界著名的“隐士”唐朝先生等良师益友,真正体会到了这种越来越融洽的人际关系。
 
第三章 准则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韩非子》
 
巴菲特给自己的定位,既不是市场分析师,也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更不是股票分析师,而是企业分析师。巴菲特常用的企业分析准则包括四大方面:
 
企业准则:

一看业务,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二看过去,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三看未来,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准则:

一看能力,管理层是否理性?

二看态度,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三看心智,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财务准则:

一看资产质量,重视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二看利润质量,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三看企业盈利能力,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四看资本配置能力,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场准则:

一看内在价值,必须确定企业的真实价值;

二看市场价格,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按照巴菲特列示的投资准则清单,很多公司、很多股票都是可以被快速排除掉的。比如一家企业的主营业务繁芜,商业模式复杂,上市未满5年,市场空间有限,管理层不重视维护股东利益,不注重缩减成本和开支,大肆进行无关的并购,报喜不报忧,资产和利润质量不佳,股价过高……
 
想到《韩非子》里的一句话: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诚哉斯言!没有镜子,就无法正衣冠;没有道义,就无法明事理。市场上很多“踩雷”,要么是因为没见过巴菲特的投资准则,是为不知;要么是因为没有恪守巴菲特的投资准则,是为知而不行。按照上述准则,做到知行合一,足以排除80%以上的上市公司了。避免了亏损,盈利自然也就来了。
 
第四章 躬行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天南老师曾说过:“知不易,行更难,知行合一难上难。”在我看来,知的关键点在于道,解决的是能否赚钱的问题;行的关键点在于术,解决的是赚多少钱的问题。知而不行,无异于纸上谈兵;不知而行,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必须将道与术、知与行结合起来。正如《墨子》所言: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巴菲特不仅仅是满腹经纶的投资理论家,更是举世无双的投资实践家。《巴菲特之道》选取了9个案例,尽管绝大多数案例都集中体现了前文所述的12项选股准则,但我认为具体到每个案例,还是各有千秋:
 
(一)华盛顿邮报公司(关键词:长期主义)
 
1973年是美股熊市,道琼斯指数连创历史新低。而此时华盛顿邮报自身也负面缠身:与白宫的关系日益恶化,电视台经营许可证申领悬而未决,工会发起大罢工……在市场和个股都表现惨淡的情况下,巴菲特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并不具备所谓“精准抄底”的能力。他一边买入,股价一边下跌,整个买入过程持续了近一年之久。巴菲特完成建仓之后,持仓市值最低缩水至800万美元左右,浮亏30%。一直到1976年,他在华盛顿邮报上的投入才开始盈利。长期主义的报偿就是,巴菲特在华盛顿邮报上的最终投资回报累计超过百倍。
 
(二)盖可保险公司(关键词:独立思考)
 
1951年,巴菲特首次买入盖可保险时,当时保险业界专家普遍认为这家公司存在估值过高、市场份额较低、销售队伍薄弱等一系列问题。1976-1980年,巴菲特再次介入盖可保险时,当时公司因为放松承保政策和降低保单价格等原因,已经连续多年经营不善,导致股价暴跌,一时人心惶惶。
 
巴菲特两次入手盖可保险时,都与当时主流和权威意见相左。但巴菲特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始终牢记老师格雷厄姆告诉他的一条原则:你既不会因为大众同意你而正确,也不会因为大众反对你而错误。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大众的看法。
 
(三)大都会/ABC公司(关键词:知人善任)
 
1984年,巴菲特以172.5美元/股的价格,买入大都会/ABC公司300万股,总计投资5.17亿美元。相比于其他投资而言,这笔投资的买入价格并不便宜,它最大的安全边际来源于人的因素——这家公司的CEO汤姆·墨菲。
 
汤姆·墨菲素以高效经营的管理风格而闻名,深得巴菲特欣赏和信赖。事实上,巴菲特一直都非常看重管理层,这是他收购一家企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巴菲特的用人风格就是:让明星CEO自由发挥天分,不给他们添乱。
 
(四)可口可乐公司(关键词:一击必中)
 
巴菲特曾以棒球运动来比喻投资:“等待完美的抛球,等待完美一击的机会,将意味着步入名人堂的旅途。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挥棒乱击,将意味着失去成功的入场券。”一言以蔽之,在投资目标落入理想价格区域之前,不轻易挥棒,不降格以求。
 
巴菲特从孩提时代就与可口可乐结下不解之缘,他喜欢喝可乐,也做过贩卖可乐的小生意,可以说对可口可乐非常熟悉。但在巴菲特正式投资之前,他甚至研究了可口可乐100多年以来的经营历史。1988年巴菲特开始买入可口可乐时,他已经关注这家公司超过半个世纪了,才终于找到一击必中的机会。
 
还有美国运通、富国银行、IBM、亨氏食品等经典投资案例,虽各具特色,但始终贯穿着一个理念:持有企业好过持有现金。人们常说的“落袋为安”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相当于把可以盈利的股权资产换成了无法生息的现金资产。
 
巴菲特说他“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如果优秀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一直保持,且股价没有极度高估,又有什么理由卖出呢?同样的道理,我认为一份好的工作,也是无须退休的。喜欢并热爱着手头上的事业,并且可以一直做下去,这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第五章 专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庄子》
 
《巴菲特之道》这样描写华尔街精英人士殚精竭虑的工作状态:他们同时接听两部电话,疯狂地记录着什么,同时盯着多块电脑屏幕,上面永远闪烁着不断跳动的数字,一旦股票价格下跌,便显出一脸痛苦的表情。
 
而这一切的喧嚣和忙碌,却与巴菲特毫不相关。巴菲特对于每分每秒的价格变化毫无兴趣,因为他的投资周期,从来都是以“年”为基本单位。巴菲特也无须盯着一大排电脑屏幕,因为他的持仓股票,从来都是集中而有限。这让我想起《庄子》里的一句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是啊!人生百年,也不过是三万六千日。即便是终其一生,又如何能够穷尽万事万物的真理呢?面面俱到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全面发展,而是全面平庸。唯有屏蔽外面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甘愿选择与单调和寂寞为伍,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精进。巴菲特对待投资,始终保持着高度专注的状态:
 
一)专注于投资事业
 
巴菲特几乎不关注商业以外的任何事情——艺术、文学、科技、旅游、建筑,他全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早在1969年,巴菲特在给合伙人的信里,就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投资占据了我成年以后的18个春秋里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除非我现在把自己从投资中抽离出来,否则我想我不能在未来的岁月里追求新的目标。”
 
巴菲特解散合伙基金后,并没有真的选择退休,而仅仅是稍作休整,便以伯克希尔为投资平台,重新踏上了投资的漫漫征途。直至今日,虽然精力有所衰减,但已过耄耋之年的巴菲特仍然享受着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工作乐趣。
 
(二)专注于少数股票
 
传统的观点认为,“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巴菲特却认为,“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这是关于分散投资和集中投资非常形象的表述。分散投资推到极致,就是指数基金——不选股,不择时,不区分行业,下注的是经济的整体增长;集中投资推到极致,就是重仓单票——大多数企业家都是如此,比如马化腾的绝大部分财富都在腾讯,下注的是个股的优越表现。
 
巴菲特的策略是集中投资——挑选极少数能够长期超越平均水平的股票,重仓买入持有,在市场遭遇短期波动时,坚持忍耐。由于专注于少数股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可能比指数的波动性更大。但我们知道,真正的投资风险并不是波动性风险,而是本金永久损失的风险。为了获取更高收益的可能性而选择承受一定的波动,这是必须要承受的代价。
 
(三)专注于优秀企业
 
集中投资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投资的都是优秀企业。购买5-10家优秀企业的股票,既可以避免因为过于集中而导致的个股风险,也可以避免因为过于分散而产生的平庸收益。同时,持仓的股票并非平均下注,而是根据确定性排序,确定性越靠前的股票,所占的仓位比例就应该越重。
 
因为专注于投资少数优秀企业,巴菲特既可以对每家企业有很深入的了解,形成认知和财富上的双重复利积累,又不必为企业糟心的经营状况而忧心忡忡、疲于奔命,更不必卷入裁员、破产、重组、清算等一系列负面事件,从而形成了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上的双重良性循环。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专注研究巴菲特,专注价值投资实践。倘若肯花上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功夫,大概率也会获得一个中等以上的结果。正如天南老师常说的,“一事精致,足以动人”,在放弃花花世界的精彩、忍受冷冷清清的寂寞之后,专注的报偿一定会不期而至。
 
第六章 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巴菲特之道》讲述的投资心理学,在我看来,集中反映了人性的弱点,概括起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输在一个“争”字上。
 
(一)与他人争:过分自信
 
投资者普遍认为自己的投资水平高于他人,认为自己能够洞察别人的情绪,认为自己有能力将高价买来的筹码转给“接盘侠”,认为自己可以抢先一步逃顶......事实证明,这些往往都是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
 
很多时候,你认为你是掌控别人的那只手;但真实情况可能是,你只是别人手里的那张牌。避免过分自信,就是要让自己的心境平和下来,不和别人去比,不和别人去争,承认自己没有别人聪明。相反,我们要在这个充斥着“聪明人”的世界里,做好“笨笨的”自己。
 
二)与市场争:过度反应&损失厌恶
 
过度反应是说,人们对于坏消息反应过度,对于好消息反应迟钝。损失厌恶是说,投资者在遭受损失时所承受的痛苦,要两倍于获得盈利时所带来的快乐。反映在投资者情绪上,表现为下跌时“事半功倍”(感受到的痛苦大于实际痛苦),上涨时“事倍功半”(感受到的快乐小于实际快乐)。
 
短期的上涨和下跌,其实根本就没有理由,纯粹是市场情绪作祟。和疯疯癫癫、情绪失控、喜怒无常的“市场先生”去争,最终只会让自己也变得神经质。因此,面对无序波动的市场短期涨跌,我们要么无视要么利用,但不要受其影响。
 
(三)与自己争: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说,我们倾向于在心里将钱放在不同的“账户”里。持有的烂股票,之所以宁愿亏损也不愿意卖出,就是因为在投资者心里,一旦卖出就发生了实质性亏损。而只要一直持有,似乎就只是账面损失而非实际损失。
 
持有亏损的烂股票而卖出盈利的好股票,被彼得·林奇戏称为“拔除鲜花,浇灌杂草”。事实上,股票从买入的那一刻起,所有的投资决策便与买入成本再没有半毛钱关系,那只是你自己的心理账户。祛除心理账户的心魔,就要做到不和自己争,不和自己的买入成本去争。投资永远比较的是股票价格和内在价值,而不是股票价格和买入价格。
 
巴菲特几乎从来不争。他不跟别人争,坦承自己看懂的行业并不多;他也不跟市场争,很少关注也从不预测市场涨跌;他更不跟自己争,每次写致股东的信,都从不讳言自己的投资失误。这让我想到《老子》里的一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市场过热,众人争相买股时,卖给他们,是为不争;
市场遇冷,众人争相抛售时,我来接盘,亦是不争。
 
不争,才是最大的人生智慧。
 
第七章 耐心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巴菲特的耐心,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巴菲特选择理智,而不是情绪。


当别人沉溺于技术分析和股价波动时,巴菲特选择了基本面分析和内在价值评估。巴菲特清楚地知道,所谓的二级市场只不过是一场幻象,只有他专注的基本面研究才是真实的商业世界。巴菲特每天花在阅读年报上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无间断,这就是对耐心最好的注解。
 
其次,巴菲特选择长期,而不是短期。


一方面是经营上的长期。比如巴菲特旗下的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在面对市场疯狂打价格战的行业乱象时,始终坚守承保底线。即使出现连续十多年营收和利润双降,也丝毫没有动摇。另一方面是投资上的长期。巴菲特从来不会采取高频交易去打断来之不易的复利积累。巴菲特清楚地明白,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时间才会最终成为优秀企业的朋友。
 
为什么必须要有耐心呢?用《荀子》里的一句话来回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值得一提的是,“金石可镂”正是天南老师“金石致远”用典出处之一。天南老师在《耐心的报偿》一文中指出,我们有八成的时间是在寂寞、忍耐和等待中度过的。但事情的另一面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增值的速度越快。唯有时光,从不撒谎。
 
第八章 得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
 
何谓“投资家”?天南老师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定义:一个投资家应该在穿越周期的情况下,跑赢指数,绝对盈利,解决问题,并将投资知识传播于社会,帮助他人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毫无疑问,无论是从哪个维度衡量,巴菲特都堪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
 
按照《巴菲特之道》的说法,巴菲特的成功有赖于在三方面积累的优势:

一是行为优势。巴菲特认为,作为一名投资者,最重要的品格不是高智商,而是理性。巴菲特的理性,表现在独立思考、坚持原则、善于决策等等。

二是分析优势。巴菲特不关心股市涨跌,也不关心宏观预测始终把分析研究作为投资工作的重心,始终牢牢遵循着价值投资的“四项基本原则”。

三是组织优势。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是巴菲特无惧熊市的重要原因;杰出高效的资本配置,让资金流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环;删繁就简的管理序列,让管理团队得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巴菲特也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投资工作。
 
巴菲特的成功,不仅仅体现为日益增长的金钱和财富值,更体现为享誉全球的声望和影响力。如今每逢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有数以万计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前往奥马哈“朝圣”,这就是明证。正如《孟子》所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巴菲特的虚心实腹,让他收获了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查理·芒格等一众良师益友;巴菲特的与人为善,让他揽下了罗斯·布鲁姆金、凯瑟琳·格雷厄姆、汤姆·墨菲等众多明星CEO,巴菲特的无私分享,让他赢得了全球投资者的广泛赞誉和万分景仰。人际关系的良性循坏又带来了投资事业的良性循环,这就是巴菲特得道的真实写照。
 
尾声 传世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
 
91岁的巴菲特已经进入迟暮之年。回望这一生取得的辉煌成就,巴菲特从未感到自满。他总是谦逊地说,自己是中了“卵巢彩票”,自己是搭上了美国国运的“顺风车”,自己是有幸遇上了芒格才“从猩猩进化到了人类”……但谁又能不知道,运气从来都只是强者的谦辞。
 
巴菲特身上闪耀着太多人性的光辉。他是绝无仅有的投资家,也是出类拔萃的企业家,是名满天下的教育家,也是广济众生的慈善家。行文至此,我想到《左传》里的一句话: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论立言,自创业之初,巴菲特就每年至少给股东写一封信,数十年如一日,从无间断。如今,《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已经成为投资者争相传颂的必读经典;

论立功,巴菲特集财富的密度、做人的深度、知识的广度、生命的长度于一身,早就实现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论立德,巴菲特史无前例的巨额捐赠,以及他对世人的循循善诱和无私布道,让他成为投资界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虽然巴菲特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但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巴菲特之道》的精神内核,竟与古老的东方智慧——孔孟之道、老庄之道、士大夫之道暗合。所谓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即是此理。《巴菲特之道》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得上我在伯克希尔工作更有乐趣,很幸运我在这里。”
 
是的巴菲特,很幸运你在这里。光阴百代,茫茫人海,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无数像我一般因你而改变命运的人,都很幸运你在这里。
 
 
得知天南老师举办这次读书征文活动,我的第一反应是,对天南老师开出的天价奖金感到一丝的讶异,继而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天南老师为翻译投资经典、提携奖掖后进、普及投资知识倾注了大量心血。天南老师之所以选择举办这样一场活动,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深信——读书改变生活,写作改变命运。读书是为了做一个好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是一个好人。而读书和写作,恰恰又是提高认知水平、减少摩擦成本最高效的方式。
 
想起2019年秋,我从武汉赶往长沙,参加天南老师的岳麓书院之行。当时,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这就是我眼中的天南老师。

—————————————————————
以下为王冠亚先生最新翻译作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杨天南财务健康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