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病时最渴望什么?知乎最高赞:遇到一个好医生

2017-12-12 刘惠 医脉通

导读

当你进入医院、躺在手术台的那一刻,最希望你康复、不留遗憾的,真的是你的医生。不管你信与不信。


来源:“钰医”微信号,作者:刘惠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病人站在医生面前,医生只看见了病,没有看见人。一部医学发展史,不仅是技术发展史,更是精神发育史。医学是爱的产物,也是温暖的科学。没有爱的医生,哪怕有再高的技术,也像星光一样遥远黯淡,无法温暖人心。



我采访过很多很多的医生,算是或多或少进入过很多医生不为人知的心里世界,也因而比很多人更理解医生这个群体,很多医生靠着一腔热血做着一份在当下社会尤为“高危”的职业,其中的辛苦就不必说了,大多数医生不愿让自己的后代再行医了:做大夫,我们家,到我这里,就够了吧。


常常我会问医生们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做医生的?”我听到过各种各样的答案,只有许主任的答案给我印象最深刻,他说:“可能就是'懒'的原因,一直让我坚持下来了。”这一句结束,我和许主任,同时大笑起来。


“就喜欢在衡阳做医生,我们老家人说话快了像唱歌”


谈起自己的家乡衡阳,许主任言语之间都溢出自豪之情,这座曾发生过最惨烈的“衡阳会战”的城市,这个第十军以孤军对抗日军4个师团达47天之久的地方,这个当时中国军队拿手榴弹当刺刀使用的战争之地,应该是承载了许主任很多的深情,继而将这种感情转嫁到了家乡人的身上。


我当医生一直在衡阳,在本土当医生有一个好处,就是和患者的沟通有一种‘心有灵犀’,他的方言、常用语、很短的词汇,甚至一个眼神,你都能理解。我们这里村与村的方言都不一样,说的慢一点基本能听懂,说得快一点会觉得他在唱歌。


我们这边不算是经济发达地区,老百姓很多病都是攒着,实在是不行了才来看。虽然我们也限号,但都是尽量满足患者,来了就要看完。


尤其常见的是肾结石,结石把两边输尿管扩张,肾脏积水,肾脏没功能,肾衰了,尿毒症了来治疗的,好多都这样。我这两天接的急诊病人都是这种情况,很多都是出现了反复发烧,但是没在意,以为是着了凉了去吃点药,没想到酿成大祸!这种情况非常非常普遍。”


能通过自己学习的知识、技术,帮家乡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许主任觉得就这样一辈子,也挺好的。


我问他:“就从来没有纠结、犹豫的时候吗?”


“肯定有啦!有时候在朋友圈,看到我的同学们升官发财、财务自由、天南海北的到处飞……想到自己还在手术室吭哧吭哧做手术,哈哈,也会有些失落。但是过会儿就想明白了,生活就是那么回事,其实很简单,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和承担。”


这世上有多少人,选择了就一如既往,无数的辛酸苦楚,都只化作一句轻描淡写。


“挽救了4岁女孩的肾脏,因为那个疤痕会跟着人长大”


7年前,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被爸爸带着到南华附一泌尿外科做手术,小女孩当时发高热,肾脏重度积水还有脓,当时泌尿外科诊断是输尿管末端的一个囊肿。4岁的小女孩,膀胱里面全是脓,肾脏里也是脓,而且膀胱结构紊乱,“当时简直就是看不出是膀胱也看不出是输尿管”。


会诊之后大家的意见就是切除小姑娘一个肾脏。但是当时这个孩子发烧感染,如果做切除可能会因周围粘连严重而损伤其他脏器,手术难度大,刀口也会比较大。


想啊想啊想,万般思虑之后,许主任找到女孩的爸爸,说可以先做个小微创手术,把输尿管囊肿给切开,稍微切大一点,引流干净,如果以后不好再做手术,成功几率也会大一些。


家属同意后,许主任和同事们给孩子做了小微创手术,术后孩子就不发烧了,恢复后就活蹦乱跳能下床玩耍。一星期后,拔了尿管孩子排尿也很好,于是跟家属交代约定2个月之后再来复查。


小女孩7岁那一年来医院做CT,患肾积水未加重,无腰痛。11岁再来做CT,肾积水基本消退,肾脏皮质也发育不错,输尿管迂曲也基本纠正,膀胱壁也很好。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输尿管也在慢慢拉直,之前迂曲也慢慢拉直了,随访的情况也一直在好转。




如今描述起来似乎是一件平淡无奇的医疗案例而已,可是在当时,对于许主任及其同事们来说,却是一场艰难的抉择,如果在发烧感染的情况下做了手术,可能会误损伤和粘连,手术难度大,而且会在一个小女孩的身体上留下一条,随着她的年龄长大的丑陋疤痕;如果选择了像许主任说的先做小微创,可能情况进一步加重,最终还得切除肾脏。


“你想想,一个小姑娘,要是那么小切了肾,那个疤痕一直长大,孩子以后找对象啊都会有影响,以后也不能再穿泳装了。这么说起来,我觉得当时的抉择,相对来说比较正确。等她再长个10年,二十一二岁了,就跟正常的大姑娘没什么区别了。


前两天碰到小姑娘来复查,我问她‘你认识我不’,小姑娘说‘我认识你啊’,我说‘真的吗’,小姑娘‘真记得你’。一个4岁的孩子过了7年还记得你,真的让我很有成就感。”


透过长长的电话线,我也能听到许主任发自内心的欣慰。这个小姑娘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终身的美丽和健康,来自一个医生,艰难正确的抉择,和一颗有温度的心。


“面临抉择,医生会怎么做”


“当医生体会最深的,就是抉择很难,对于医生来说,做出一个正确的抉择,需要强大的专业判断和经验、以及一颗强大的心。患者可能不理解,医生心里已经经历了千军万马。”


听到许主任这样说,我真的非常好奇,每个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的抉择,在每一个分叉口,到底该怎么选?一个医生,面临抉择,会怎么选?


“我唯一的标准就是,把此时的患者,当做自己的直系亲属,我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做到怎样,怎么样做。我不知道别的医生是怎么选的,这就是我的准则,我个人认为这样选是最贴近内心深处的那种抉择。”


那这么多年,您没有碰到选择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吗?


“总会有的,可我选择忘记了,我提议的选择,对方不相信不愿意,我也不能强求。医患互信是治疗疾病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很关键很关键。就像那个小姑娘,她爸爸相信我们的抉择,我们也逐步的观察,她的情况越来越好,现在看当时的抉择就是最好的。但很多抉择当时的正确与否是无法得知的,它需要时间来证明,因而更显得难能可贵。”



“给你讲一个失败的案例吧”


很少有医生会主动给别人讲起自己失败的医疗案例,许主任却主动给我讲了起来。


“两年前,有一个30多岁的睾丸恶性肿瘤的患者来就医,我们切除肿瘤后,就要做膜后淋巴结清扫,但小伙子就是死活不愿意,自己就回云南了。我们打了很多电话联系他,跟他讲明了各种利害关系和严重性,让他赶紧来做膜后淋巴结清扫,不然还会转移。可是小伙子就一直没来……


后来终于来了医院,一照CT,腔静脉啊,腹主动脉啊全是转移的病灶,大块淋巴结,很大一个,有拳头那么大。那就很晚了,没有机会了,没有机会了,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许主任一连说了好几个“没机会了”,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中。


他为什么不来呢?是没有钱吗?


“做医生很多时候,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看到病患明明有机会治好,却放弃了,真的觉得很可惜。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原因。这个患者我一直记着这么多年,还是常常会反思,会想是不是我们有什么工作没做到位?没有劝他理解更透彻?或者是其他的,我们是不是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当你进入医院、躺在手术台的那一刻,最希望你康复、不留遗憾的,真的是你的医生。不管你信与不信。


“做完这台手术,我一个星期都没上台,因为手软”


外科医生,都是浴血成长起来的,这句话,一点不假。


“我曾经做过一个手术,每次回想起来,那个场景、画面还特别清晰。一个膀胱癌患者,已经做了2次手术,这是第3次,手术难度很大,呼呼出血,术中就出了3000ml的血,到手术结束一共出了5000ml的血。


5000ml血就是10斤,你想一下,什么概念,那一刻就感觉像是把身上的血都放光了!止血的纱布摆了一排,很大很大一片,那次手术持续了多久我已经不知道了,就是一直从白天做到了晚上。


这样的手术对外科医生的精力和神经,都是极大的挑战,手术的成功,也代表自己又往前迈了一大步。这个手术之后,我一个星期没上台了,手软,也得养养心态、养养神。”



“虽然很难,但还是想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有人在知乎问一个问题,“假如你生了病,最渴望的是什么?”


点赞最多的回答不是“立即痊愈”,不是“有钱治病”,而是“希望遇到一个好医生”。


“做医生,其实是一场修炼。”许主任说到。


“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有的时候真的很难。有的时候做了一天手术下来,真的一句话也不想说,而且医学知识很复杂,有时候我们用一两句话,想要跟患者解释清楚复杂的一个手术、一个病症,真的需要强大的语言功底和情商阅历。这时候就会存在医患彼此不理解的矛盾。


我现在觉得'比喻'可能是沟通过程当中最切实有效、方便理解的一种方式,比喻打得好,患者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但是不是所有医生都有这种语言功底,而且有的讲解,也不好做比喻。


常常,我把自己放在患者的角度去想,其实他们的要求也不高,但我们医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真的满足不了,达不到。但我们都在尽力,谁都喜欢比较温和、温柔的医疗服务,还是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往期精彩回顾

➤ 她是首届中科院唯一女院士:拒绝参加开国大典,只为做个好医生

➤ 医生用药,五大限制来了!

➤ 接诊到有钱有权的患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戳原文,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