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作为一名医生,什么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2018-04-20 春哥 医脉通



导读

如果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所有一切看似华丽的手段其实只是徒有其表,好比高屋建瓴,一旦被人釜底抽薪,会瞬间分崩离析化为乌有。



来源:“温柔医刀”微信号    作者:春哥





人生在世,总得有安身之能,立命之本。

 

众生芸芸,如何不碌碌无为,脱颖而出?要靠际遇,更要靠积累和沉淀。

 

作为外科医生,虽然干的是琐碎而繁重的临床工作,但是在琐碎中能增长我们的学识,在繁重中能磨砺我们的思维。

 

要把病人当成知识的源泉,真诚以待,虚心接纳,收治一例病人,增长一份知识和经验;把病房当成思维的摇篮,脚踏实地,潜心磨练,每经历一天,增加一份修为和灵感。

 

万丈高楼起于平地,要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基本操作的训练。

 

临床临床,就是要莅临床旁,仔细问诊,全面查体,在病人床旁锻炼自己诊断疾病、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要动辄开一堆检查,面对一堆检验单、一叠检查报告就开始诊断和治疗。辅助检查是需要,但不能只重检查不重问诊。在临床工作中,问诊查体是基础,是医生从业的基础训练,也是最检验医生的素质和水平。

 

检查可以帮助我们诊断和治疗,但过分依赖检查只会荒废我们的基本功,久而久之,更会养成只重检查不重问诊、只看报告不看病人的“医老爷”作风。

 

有个女病人,反复左上腹刺痛不适数年,并逐渐向左侧后腰部放射,多年来寻医问药,看遍了地方和省级医院不见好转。一开始医生怀疑是胃部疾患,做了胃镜,只是慢性胃炎,吃药后毫无缓解。医生又怀疑是肠道问题,做了肠镜,没有发现问题。后来医生又怀疑是胰腺问题,做了腹部增强CT,也没有发现异常。

 

患者来找我就诊,我做腹部体格检查的时候,发现她的疼痛其实主要是腹壁疼痛,并且沿着肋软骨分布,从左上腹一直到左侧后腰部,肋软骨走行的地方都有触痛,跟呼吸时胸廓的扩张收缩也有关联。所以,该患者的不适实际上肋软骨疾病引起的骨软组织疼痛,但之前的医生都误以为是腹腔内脏器病变所致。

 

曾经有一段时间,部分省市因为医保控费的需要,限制医疗耗材的使用,手术中禁止使用贵重的吻合器械。有医生就痛心疾首地感叹,医疗技术退步了三十年。

 

一个吻合器的停用,就使医疗技术倒退了三十年?

 

这不是医疗技术的倒退,而是外科医生基本手术技术的荒废,是我们有些医生过度的依赖器械,而忽略了外科基本技能的训练。

 

吻合器的使用是为我们消化道重建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手术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在某些时候、某些部位也拓宽了手术的适应证,但客观的讲,吻合器的应用只是带来手术技术的革新,并没有带来手术水平的本质突破。

 

有些医生到处讲学,以专家自居,自吹自擂,把医院先进的设备当成自己技术的领先,往自己脸上贴金,自以为很了不起。殊不知,离开了医院,没有了设备,当赤手空拳的时候,却举步维艰,束手无策,瞬间被打回原形。

 

所以,千万不要把医院的硬件等同于自己的能力。先进的设备可以帮衬我们更好地分析诊断和观察治疗,但绝不代表我们个人能力水平的先进和技术的领先。

 

优秀的医生,赖以自豪、受人尊重的,一定是扎实的知识、卓越的技术、创新的思维和深厚的素养。

 

要重视临床新技术的开展,但不要只注重依赖设备更新换代的所谓新技术,尤其是依赖从国外引进的新器械、新机器、新设备。

 

中兴制裁事件,给我们的最大教训就是一定要加强创新,注重原创核心技术的研发。否则一个全球排名前五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也会因为美国的一个小小的芯片制裁遭受重创。

 

要记住,科技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知识产权有国界。一旦被别人点中命门,掐住要害,才意识到曾经以为的风光只是徒有其表,曾经以为的强大其实只是虚胖发福。

 

现在,有很多医院以拥有达·芬奇设备骄傲,很多医生也以能开展机器人手术为豪,但是大家一定要清楚,机器人设备只是为外科医生的手术提供了便利,在某些地方有一些优势,就像吻合器的使用一样,并没有为手术本身带来质的改变和突破。手术怎么做,做得怎么样,关键还是在医生,并不在于是否使用机器人设备。

 

居安思危,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如果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所有一切看似华丽的手段其实只是徒有其表,好比高屋建瓴,一旦被人釜底抽薪,会瞬间分崩离析化为乌有。即使花巨资引进了设备,如果不懂得维护,一朝对方专家组撤退,所有高大上的设备立时成为一堆废铜烂铁。

 

我们一定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原创技术的研发,开展源头的创新,而不只是一味剽窃、模仿他人的思路。徒有形式没有实质的创新,终究只是原地踏步!

 

外科医生,科研要搞,但要重点搞临床科研,要多搞原创性的科研,而不只是一味重复别人的观点,冠之以中国特色、地区特色了事,发几篇文章,评几个进步奖,沽名钓誉,自欺欺人。

 

低水平的重复、抄袭,看似是进步快、回报高,但阻碍的是我们培养创新思维的决心,扼杀的是我们搞原创科研的耐心。

 

成长之路没有捷径,没有天梯,一步一个脚印看似缓慢,一点一滴突破看似笨拙,却是我们成熟强大的唯一途径。

 

卓越的技术,创新的思维,就像外科医生的一对翅膀。技术让我们不惧风雨,思维助我们腾空万里,也是外科医生立于不败之地的立命之本。这对翅膀,让我们进可挥刀抗疾,统帅千军万马,退可白手起家,拉起一面大旗!





精彩回顾


➤ 这位医生墓志铭的生死智慧,发人深思!

➤ 数十名骨干医生纷纷辞职,医院与医生到底谁之过?

➤ 亲历:急性会厌炎让我差点和这个世界说拜拜!

➤ 女医生连做25台手术后......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