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次不正规的就诊,差点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2018-04-26 清风徐来 医脉通



导读

姥姥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就诊时间——脑梗6小时内还有进行溶栓手术的机会,而事实却是——等我们发现已经离发病时间有41个小时了。



来源:医脉通    作者:清风徐来





看完在某医学平台连载的关于母亲的寻医记,我心里多长了个心眼:凡是家人有身体不舒服的,要尽早带去大医院就医。感人的故事刚看完没几天,就亲身经历了陪姥姥看病的事儿。

 

姥姥有高血压病史,已经有多少年连她自己都不记得了,只听姥姥经常说她的母亲是因为高血压去世的,父亲也是因为高血压去世的,而且好几个兄弟姐妹都有高血压史,尤其是大姐已经偏瘫长达九年之久……

 

姥姥一直在吃降压药,我给她买了血压计,教过她怎么量,但姥姥终归还是年纪大了,学了好久还是不会用,姥姥不得不每个星期两次赶往社区医院量血压。

 

姥姥家离我家距离不算远,开车大概五分钟的路程。恰逢我休息日,陪着儿子想去亲近亲近大自然,就问儿子:“我们去太姥姥那看桃花和油菜花怎样?”儿子高兴地直叫好。


图片与本文内容无关


于是,当我把车开到姥姥家转角处,看到她蹒跚的身影和迟缓的动作,我的心里不禁闪现过一个糟糕的念头——姥姥好像有事,怎么动作变慢了?于是,停好车,赶紧让三周岁的儿子搀扶姥姥,姥姥这才和我念叨起她近几天的求医记……




 

3月14日18点左右,姥姥开始做晚饭的时候发现自己右手不会打鸡蛋了,拿不起筷子,做事都使不上劲,走路感觉要摔倒。

 

我立即评估了下姥姥的肌力:左上肢正常肌力,右上肢肌力Ⅳ-,左下肢及右下肢正常肌力。又仔细看了姥姥的鼻唇沟,不仅变浅了,还往右倾一点点。

 

作为一名护士,我能做的体格检查只能是粗略的,毕竟我不是神经科的护士。于是,和妈妈打了电话,“老妈,我怀疑姥姥脑梗塞了,姥姥的手指不灵活了,嘴巴有一点点歪。”没几分钟,妈妈赶到姥姥家,发现姥姥的手没以前灵活了。姥姥拿出一袋药,说:“这是我在乡镇卫生院开的药。“我打开一看,骨葆灵、三七片……

 

姥姥说:“卫生院医生说是我右肩关节炎疼痛引起的手指不灵活,让我吃完药再回去抓药。”我继续问她:“那医生有给你做什么检查吗?“姥姥摇摇头。“那他有给你的手做过体检吗?”姥姥还是摇摇头。

 

顿时,我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没有做任何一项检查,他凭什么开了药给病人吃!”

 

“那是一个很年轻的医生,医生问完问题,药就开好了,我就让你姥爷给我抓药去了。”

 

我心里默默念叨,再年轻的医生总要给病人体检后或者经过仪器检查后才能下医嘱吧!如果是脑梗,姥姥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就诊时间——脑梗6小时内还有进行溶栓手术的机会,而事实却是——等我们发现已经离发病时间有41个小时了。

 

姥姥以为看了医生,开了药,吃完就会慢慢变好,当一位对医生充满信任的老人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医生,终究还是出事了。了解完姥姥就医的始末,我赶紧带她来到了自己所在的三甲医院,心中开始后悔,为什么不早点来看望她老人家,可能她身体恢复的可能性更大。

 

我们找到了神经内科的首席医生刘教授就诊,姥姥查体后被初步确认为脑梗死,刘教授便开了头颅CT和MRI检查,CT检查结果排除了脑出血的可能,MRI显示左侧脑室旁及枕叶急性脑隙性脑梗塞,两侧半软圆中心、放射冠多发性脑梗塞。果然在意料之中,在一系列血化验之后,办理了住院手续……

 

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任何一个家庭都伤不起。姥姥目前恢复肌力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是未知数,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三甲医院静静等待并积极接受治疗。


 图片与本文内容无关





误诊,漏诊……这两个关键词反复在我的脑海里蹦着。我心中的怒火熊熊燃起,我知道这是一个医务人员绝对不应该犯的错误,无论是三甲医院的医生,还是县级医院的医生!如果县级医院没有仪器检查的条件,可以推荐病人去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而不是不负责任地不做任何体格检查就给病人乱开药。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开始的那篇文章,作者妈妈去社区医院检查,第一次是测血压和体温,没有化验血和拍胸片,医生就贸然地给开了化痰药和止咳药;第二次去人少的街道医院,抽了血,拍了胸片,确诊为肺炎,给予输液。社区医院这么任性的诊断却和某三甲医院的结果大相径庭,到最后成了肺癌,一场赢不了的赌局……


 图片与本文内容无关

 

这样类似的事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社区医院极度匮乏辅助检查的仪器设备和高年资的医护工作者,就比如我所在城市的社区医院,那里最高大上的仪器就是B超机,前几年还都是黑白的,从前年起换成彩色的了。医生一年年招,每年都是一张张新面孔。国家推出农医保本来就是为了推进社区医院的发展,帮助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现在严峻的情形,让老百姓怎么去信服社区医院呢?

 

老百姓选择社区医院,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假!社区往往只设立几个零星科室:中医科、内科、外科、全科、妇科、药房、输液室,有些甚至连儿科、产科诊室都没有,除了稀少的人群为了方便选择社区医院,大部分人还是会挤向大医院。

 

曾经的一位老邻居,反复发热,在社区医院连挂了3天的退热药和消炎药都不见病情好转,反而情况加重,被家人送往上级医院。接诊护士一测生命体征就发现病人血压已经偏低(原有高血压病史),心率加快,有早期的休克表现了,后来经过检查发现病人原来是胆道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单凭发热这一个临床表现,没有任何检查项目,社区医院就给病人用退热药?这样的社区医院如同天天在钢丝上行走。

 

这也不禁让我想到,一些病人住院后对于各种检查项目总会很排斥,认为自己在社区医院或门诊刚化验了血、做了CT等,到住院楼为什么又得重新做一遍,固执地认为这些都是医生不负责任的赚钱行为。而他们却不懂得:上级医院之所以要重新检查病人的指标,一是害怕病人有病情变化,二是害怕下级医院有漏诊或误诊的可能……

 

我们作为晚辈的,总把“忙”字挂在嘴边,忙着工作,忙着带孩子,忙着赚外快……也是因为“忙“,让我们忽略了老人最善良的心——他们总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总觉得在医院里买了药就已经是看过病了,但善良的老人们殊不知医院等级真的会限制医疗水平。

 

深深的无力感,穿刺着我的内心,我多么希望这世界上有后悔药——让我早点去干预姥姥的身体状况……

 

作为医务人员的我,真心希望将来的社区医院会有医德高尚、水平精湛的医生,越来越精准的仪器设备,越来越专业的诊室,越来越少的漏诊、误诊……



 


后记

 

后期经过9天的治疗,姥姥顺利出院了。

 

出院时,右侧肢体活动比发病期有了很大的改善,从原来的五个指头麻木感变成了只有两个指头的麻木感,从原来右手吃不了饭到自己捏起瓢羹一口接一口的吃饭……

 

出院后一个月的吃药复查,姥姥的手指已经恢复了自主活动的能力。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总有点小确幸——幸好我还是带姥姥来三甲医院接受了正确的治疗。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精彩回顾


➤ 被甩出救护车的22岁急救护士终抢救无效死亡,谁之罪?

➤ 深度解析 | 中兴制裁危机笼罩下的临床医疗

➤ 中国大医院正面临7大改革新机遇!

➤ 收藏!卫健委发布的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解读!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