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医生成为患者家属,这一次,我怎能平静…… | 医眼看法

刘严 医脉通 2019-01-08



导读

这一次,我不再是个医生,我是个患者家属的朋友,我只能站在她的角度去分析利弊。



来源:医脉通

作者:刘严




 

本周不讲案例,不讲法律,讲一个悲痛的真实故事。

 

朋友C医生也在北京工作,数月前老家的母亲意外摔倒导致下肢骨折。具体骨折在哪个部位并不清楚,但是应该是病情较轻,入住了C医生曾经工作数年的医院,毕竟当时一同进院的骨科医生已经成了主任,而当时的院长仍旧是院长,受到很多照顾。由于C医生需要在北京,不方便回去照顾,因此就想接母亲到北京来手术,也方便照顾。可当地医院的医生认为病情并不严重,拟行的手术只是微创手术,没有风险,况且在当地能够医保报销,转诊到北京实在没有必要。经过讨论,最终是C医生做检验科主任的丈夫请假回老家去和父亲看护母亲,C医生在北京处理事情,并且进行“遥控”。


很快手术就做完了,但在术后患者比较嗜睡,家属觉得有些异样,遂找到医生询问,得到的回答是应用了止痛泵,患者都是这种表现。之后,患者仍旧精神不好,总是在昏睡,家属感觉不妥反复找医生,都得到了医生斩钉截铁的回答:没事


直到术后的第三天,C医生的丈夫在向C医生汇报病情的时候提到喂水的时候有点儿呛,C医生突然觉得事情不妙,应该是脑梗塞了。于是,在C医生的指挥下,C医生的丈夫再次找到了骨科医生,在仍被敷衍后直接到神经内科请神经内科医生来会诊。很快,患者被诊断为脑干梗死,并且逐渐出现呼吸衰竭的表现,被收入ICU治疗。C医生也迅速回老家处理相关事宜,之后请宣武医院专家会诊,并且打着“飞的”去做了介入治疗。但毕竟早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再次看到C医生,她的精神状态很不佳,当谈到母亲的情况,她热泪盈眶,内心的悔恨溢于言表。如果当时执意将母亲接到北京进行手术,也许不会发生脑梗塞;如果当时能抛开一切事情亲自去陪护母亲,也许能早些诊断脑梗死,及时治疗;如果当时不单纯相信外科医生的判断,请其他内科医生去看一看,也许结果会不同。





无数个假设,无数种可能,但事实已经摆在眼前了,结果已经无法挽回。


在C医生再次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医院,见到ICU病房医护人员那些熟识的面孔,她不知道如何面对。在医院陪护、请会诊、安排诊疗方案,她没有再踏进骨科病房一步。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去找骨科主任谈谈,她回答说不敢去,因为见到那些信誓旦旦保证没有风险做微创手术的医生,她怕控制不住自己!


在ICU病房中,C医生的母亲再也没有醒来,而等来的是各种并发症的威胁。在终于脱机以后,患者被请出了ICU,转入神经内科治疗。医方告知C医生,建议患者出院,并敦促其结算住院费用。虽然心中对于母亲的预后已经相当清楚,但是C医生还是希望能够再努力一下,于是办理了转院,将母亲转运到省会城市一家专业的“植物人促醒中心”。


准备转院的时候,C医生见到了院长,对于医院的医疗过错和赔偿问题进行了初步协商,院长提出可以将医保报销后剩余的7万余元医药费给予免除,而当时患方为了救治患者花费的各种会诊费、护理费已二十余万,协议未能达成。


如今C医生的母亲在促醒中心也接受了一段时间治疗,结果是,苏醒的几率不大了,并且身体状况与日俱下,反复向家属告病危。作为家里唯一学医的子女,C医生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决策治疗,安排护理,联系转院,最终最后的抉择放在眼前——是坚守,还是放弃





C医生说,虽然对于病情、预后她在之初就有了判断,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在至亲面前,还是无法冷静面对。在白天的时候,她可以如常人一样处理事情,可到了夜深人静之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C医生的心痛我感同身受,有一次听说某同学的母亲突然去世了,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母亲也终会离我而去,立刻感到心痛不已,在公交车上忍不住泪水纵流。如果说自己可能会病重,我希望能选择有尊严地死去,没有质量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但面对至亲好友,该如何选择我不知道。


C医生希望我能给一些意见,因为目前的抉择,她非常困惑。她问了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医院有多大责任,应该赔偿多少钱;第二个问题是目前在促醒中心应不应该出院。


第一个问题,谁也不能给出准确的金额,只是分享一些北京类似的判例,从中估计一下。毕竟患者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赔偿金额会大大折扣,作为赔偿主要部分的伤残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仅为2017年度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7433元乘以5,也就约为33.7万元,加上自费的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贴、营养费等费用,大概在70万左右,精神损害抚慰金一般不会超过5万元。但这只是医方全责下应尽的赔偿责任,如果乘上责任程度,金额就会大大折扣。而虽然医方可能评估不足、术后观察不足导致患者病情被延误,但毕竟脑梗塞的发生为多因素导致,并非医方诊疗行为直接相关,所以过错比例不会太高,赔偿额度也不会太高。


而第二个问题才是关键,后续到底应怎么做。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按照一般思维判断,患者想转院回去应该是比较难了。而如果此刻不回去,可能就只能在外乡料理后事了。C医生说不想走诉讼之路,毕竟时间、精力、金钱的投入,她已经投入不起。但面对医方强势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她感觉气愤、无助。而我的建议是,如果当地的司法系统如同北京一样相对公平,通过诉讼判回二三十万,扣去诉讼过程中的费用,几乎所剩无几。再说,当地的司法环境可能更不利于患方,诉讼风险太大。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调解解决,还是将患者转回去吧!如果不能正常转院,就硬住进去,多找些亲戚朋友一起去。最后,和医院协商解决吧!






这一次,我不再是个医生,我是个患者家属的朋友,我只能站在她的角度去分析利弊。

 

做了17年医生,对于医生的辛苦能够体会,在医生们大倒苦水说患者不理解、不体谅,甚至喊打喊杀的时候,也曾抱怨不停。但是,这些年的执业生涯中,也看到了很多不负责任的医生。对于医生的技术水平,我从不苛求,因为由于求学经历、实习经历、工作经历的不同,际遇不同,加之个人资质不同,技术水平千差万别,并不是靠努力就能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一个好医生并不一定要有极高的医学造诣,只要努力学习、认真负责也能成为好医生。可是,基本的责任心却是所有医生应该有的。


经常看看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判例,各个科室、各个专业、各色患者几乎都可以看到,案件事实是不同的,但医方过错、过失都大同小异。有时候对照案件,想到自己处理过的类似患者,感觉毛骨悚然,是不是处理到位了、交代到位了、病历书写全面了,还存在哪些风险?有时候看到医生处理患者实在是太不尽心,也感觉异常愤慨。

 

一个医生应该有最起码的责任心,当患者家属找到你,告诉你患者有异样,或者患者告诉你感觉不对劲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地去看一看、问一问,再查一查。外科医生可能对内科疾病不熟悉,那么就请个会诊,让内科医生帮忙看一看。因为,开始不经意的小症状,可能是严重后果的先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必要、合理的谨慎注意义务,医生需要履行极其重要的义务。

 

当医生成为患者,成为患者家属,可能才能体会到大部分患者和家属的不安和不满。该如何做,摸摸自己的心,换位思考一下。





精彩回顾


➤ 心痛!46岁医生强忍不适坚持工作后猝死……

➤ 100片安眠药、23小时的等待……我亲眼目睹了哥哥的安乐死

➤ 又一家!因待遇不公,医护人员拉横幅抗议自家医院

➤ 不要小看医生,他们也是拿刀混饭吃的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