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益不是施舍,每个人是平等的参与者

2017-08-24 善达网 亲友会PFLAG

贾西津在第二期“慈善蓝系列沙龙”上发言


同性恋亲友会微信公众号:qinyouhui002

最新鲜的资讯,最诚恳的咨询


本文转载自善达网,有适量删减

希望能帮助小伙伴对基金会、对公益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原文:《贾西津:基金会就应该是给钱的,未来会更纯粹》


截至2017年7月27日,中国基金会的数量已经达到6067家。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程刚分享数据:近年全国基金会数量增加明显,而基金会净资产也稳步增长,在2016年底达到了1319亿元。


(——今年,亲友会参与的腾讯99公益项目由爱德基金会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代为发起和管理,所筹到的项目资金也将放在两家基金会托管,亲友会定期向其提交项目报告和财务报告。)


然而在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看来:中国基金会行业的发展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资金量上都还远远不足,目前资助型的基金会数量太少,其在公益领域的支柱性作用尚未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关于公益的一整套伦理,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记者:您认为基金会在公益慈善领域应该承担什么角色?


贾西津: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我会把基金会比作经济领域中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虽然它的数量不是很多,但起到支柱性的作用,它是一个动力源,给公益行业注入能量。


但是在中国,基金会目前并没有真正体现出这样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发展晚、数量少——相较于70万社会组织而言,基金会的数量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它的资金量非常少。同时,在现有的基金会中,资助型的基金会太少。


记者:您提到做资助是基金会的职责,而目前中国资助型的基金会太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贾西津:这跟中国基金会发展的历程有关。中国最早出现的基金会是为了筹款而产生的机构,大多有一定的官方背景,是为了弥补政府公共财政资源不足而出现的、面向社会筹款的组织,用于满足政府的某种事业功能。


所以中国的基金会不是为了给钱,而是为了筹款而产生的。这点与国外很不同。筹款在国外是自由开放的行为,做公益的组织都可以去筹款,不会为了获得筹款资质而成立组织。


这些基于筹款目的成立的基金会,在筹到钱后,会自然认为我好不容易筹的钱,肯定不能给出去,而是自己去花钱,这形成了一种文化惯性。所以大多数基金会没有资助,或者拿很少一部分钱去做资助项目,而以资助为主体方式的基金会非常少。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其实公益领域是有分工的,公益领域的分工概念还不是特别明晰。


记者:这种现状应当如何改变?


贾西津: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实施以后,我们才出现了非公募基金会,才有了资助型基金会的概念,中国基金会的概念也才开始与国际接轨。


在未来,《慈善法》的实施或许会使基金会的概念更纯粹。由于《慈善法》使公募成为了慈善组织的一种行为资格,事实上“公募”与“非公募”基金会的概念已经不复存在。由于基金会设立的资金门槛的提高以及规范性责任较多,原本想要注册基金会去筹款的组织或许更愿意选择社会服务机构等其它组织形式。


所以《慈善法》之后,基金会的数量不一定会大发展,但概念可能会更纯粹。那些拿出一笔钱去做资助的个人或机构才更有意愿去选择注册基金会。

 

资助不是施舍


记者:有人提出,基金会在资助关系中过于强势,导致草根NGO为其打工。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贾西津:这个问题涉及到资助伦理。基金会在面对被资助对象的时候,可能会有这种心态:你是找我要钱的,所以你要听我的,要干我想干的事。这样的基金会不是一个好的基金会。


真正有理念的基金会,不会在资助时添加资助者的意图。我们看到国外一些很成熟的基金会,比如福特基金会,以开放性著称。它的资助是没有任何导向性的,只要在基金会的宗旨之内,受资助方做什么、怎么做,都是受资助方自己提出意愿,基金会不会干涉。换言之,资助方和被资助方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共享公益价值和理念,不存在高低之分。


这并不是说公益组织没有强势心态问题。它在面向受益人的时候,同样可能存在“我在给你钱”这种心态,所以认为我在做善事,你要感谢我,你还有什么好选择、好挑剔的。如果一个公益组织不能平等地对待它的受益对象,它也不可能平等地去对待基金会,一定觉得那是我的老板,我要去讨好它,这其实是一种心态。所以,草根公益组织的抱怨是有道理的,但并不是说自身是没有原因的。


给钱、做公益并不构成道德高地。捐赠、资助、筹款、公益服务,都有伦理问题在内,如何体现公益、平等、尊重的价值,这一整套公益伦理,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记者:这个问题如何改善?


贾西津:公益不是施舍,每个人是平等的参与者。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个问题,而这需要一些讨论,需要公益界对价值的反思,或者需要一些事件来推动。

这可能是个必然的阶段。现在中国基金会的数量虽然看起来不少了,但是行业起步期才刚刚过去,开始走向成熟和制度化,特别需要去反思这种观念和公益伦理。这个过程肯定会发生,只是看有没有因素加快这个过程。
  
贾西津:“走出去”和“走进来”其实是一个维度,就是中国的开放。

我们经常说改革开放,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中国30多来的发展经验,我宁愿首先将“开放”放在“改革”之前。开放是第一位的价值,它带动了整个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才有了市场经济和现在繁荣的公益。
 
另外,社会还要在观念上接受中国的组织走出去。有人说,中国还有那么多贫困的地方,为什么要去资助非洲?你是不是不爱国?这是一种非常陈旧的观念。公益应该是最不分界限的。民族、国家这些边界在公益里面不应是限定因素,真正的公益价值不分国界,这并不是号召舍己为人,而是说,公益价值的提升不管发生在哪里,我们一定都是受益者。公益要有更广的胸怀和眼界。


(文/刘长春)

公益小Tips8

昨天我们说到的99公益日1:1配捐,“每天有999元的限制”——这是针对个人每天捐款而言的。如果个人和企业发起了一个一起捐,这个一起捐的配捐额度是不受999元限制的。但是每个通过该链接捐款的人,还是要受到每天999元配捐的限制。

大家都在看:

热情如火,挚爱如山:重庆,你不是真的懂

马云:我为什么要拿几十亿美金做公益

武汉分会在行动:怼完恐同者,接下来我们有事做!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是我不会忘记你!

阅读原文”9.2广州相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