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遗忘的大师,华人摄影界的扫地僧

2015-12-17 湖南省摄影家协会


HPA\高手,都是寂寞又低调的,他不会显山露水,只会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




话说上世纪90年代,在那个还是VCD引领潮流的年代,在昏暗的录像厅里,不少人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震撼!




这部片子叫《我为卿狂》,因为这个电影,叶玉卿当年也是一代女神。




打住,打住,今天不是说三级片女星,而是说说这部电影的导演——何藩 。




何藩,香港著名电影演员和导演,华人电影中唯一将三级片当做一种事业来做的导演。




还记得近些日子,刷屏朋友圈、惊呆小伙伴的既能拍三级片,又能画画办个展的徐锦江吗?或者是卷土重来的“摄影大师”冠希哥?




在这二位面前,何藩算得上是祖师爷了。做为华人摄影界的扫地神僧,小编今天带各位看看这位低调的大神到底神在何处。




何藩一生与影像结缘,集摄影师、演员、导演三个身份于一身,实则环环相扣。




1931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喜欢视觉艺术,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画画。




父亲深知其所好,在他13岁小学毕业那年,送了一部原始的Brownie相机作为毕业礼物。




年少的他带着相机,走到哪里就拍到哪里,这也成为了他惯有的摄影方式。




“那时,我在外滩,看到黄昏日落时的归舟,觉得有点诗情画意,就拍了下来。”


这张相片在父母的鼓励下参加美术比赛,竟赢得冠军。他当下深受鼓励,从此深爱上了摄影。




18岁时,何藩随家人移居香港。他无心继承父亲的织造工厂,于是就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一心做着“作家梦”的何藩,因为大量的阅读写作令他患上了严重的偏头痛,不得已之下,唯有放弃文学梦想。


他拿着舅舅送的Rolleiflex双镜头相机,四处活动。自那时起,他在中环、西环、上环、湾仔等步行所及之处拍了大量照片。




石板街、大马路、楼梯、街市皆是他的拍摄场景,苦力、商贩、在街上玩耍或做功课的孩童都是他的拍摄对象。




出身中产家庭的他,对横街窄巷的市井生活充满兴趣,这一切都源于文学作品和电影里的小人物故事,令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我对中下层的穷苦大众、弱势群体有比较特别的同情关怀,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直觉。可能受到我读的很多文学作品如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小说或者电影的影响。意大利电影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就是小人物的那种悲惨的生活与奋斗。我很自然喜欢拍这些照片。”




凭着天生对光和影的敏感,何藩打破了摄影陈规,捕捉运用自然光线,形成天然的几何图形与线条,来呈现画面感和戏剧性。




“我觉得影子比物体本身更吸引我,有一种抽象的味道,充满神秘感。”




他会在清晨时分,观察黄包车夫拉着车走在空荡的大街上,拍下他的影子印在地面的照片;他会在午后的中环街市,记录几位身穿黑色长衫的妇女背对镜头边走边聊,被阳光勾勒出人形光环的瞬间;他会从楼顶俯瞰,等待有人走过在两栋楼影子间隙的阳光地带,然后留下影像。




为了拍摄完美的作品,他几乎有种偏执,往往一连数日在同一地点守候,只为等待适合的光线以及人物出现在最佳位置,便按下快门,一气呵成。由于常在中环街市拍摄,他摸清了那里楼梯最佳光线的时间,往往等到下午三时四十五分至四时才去拍摄。




他对光线和瞬间的极致把握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光影还是构图或是题材本身都无可挑剔。




凭借其天赋,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何藩在世界不同摄影比赛得到超过280个奖项。




从1958年至1965年,连续赢得八届由美国摄影学会所评选的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




这么多荣耀,在他28岁时便已获得。也许是拿奖拿到手软所产生的怠倦,他把目光投向了电影。




1961年,何藩加入邵氏电影公司,初担任场记,后因为外形俊朗,转任演员。




1965年,因在《西游记》中扮演唐僧而崭露头角,之后出演了续集《铁扇公主》、《盘丝洞》及《女儿国》。




1966年,开始从事实验电影创作,作品先后入选不少国际电影节。1972 年首任导演执导《血爱》,尔后作品先后入选不少国际电影节。《离》获 1966 年英国 Banbruy 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浮世风情绘》获 1994 年德国世界电影年鉴“东方古典电影代表作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出于商业的压力,公司要求他转而拍摄三级片。




此后,他导演了大牛哥的启蒙电影《我为卿狂》、《春满丹麦》、《长发姑娘》等二十几部作品。




对于拍三级片这件事,他一直耿耿于怀,戏谑自己“为五斗米而折腰”。


“我和布列松除了拍摄风格相似,遭遇也很像,他很爱电影,原来也想做导演的。但电影这个媒介,不能让他有更好的表现,摄影可以,所以他离开了电影圈。”何藩对此感同身受。




“电影受到老板投资人、观众票房的压力,不能太自我表现。我曾经坚持拍艺术片,结果票房一败涂地,后来拍性与暴力的三级片反而变成票房导演。我得到一个教训,电影一定要懂得商业,摄影则可以天马行空,自我创作,完整发挥个人艺术。”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何藩选择了金盆洗手,携家人移民赴美,定居旧金山。




去到美国之后,他又捡起了当年心爱的玩具——相机




尽管年事已高,近二十年来仍继续钻研摄影之道。不仅到多国大学教授摄影及电影制作,分享成功经验,也坚持看书学习。他至今仍一有空就去图书馆阅读摄影的书籍杂志,学习大师经验、了解时下摄影趋势。




近年来,他学习了Photoshop,开始把以前1000多张底片找出来加工,用电影手法叠印、剪裁、拼凑、蒙太奇化,赋予这些照片新的生命。


在何藩看来,修养之于摄影尤其重要,“我读很多书,文学名著、音乐、绘画、电影都给我很多的灵感和启发。其实,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比很多导演的蒙太奇效果更棒。”




近年来陆续出版了三本影集《何藩:香港回忆录》、《昨日香港》、《生活剧场》,构成以香港为主题的摄影三部曲。他至今仍被奉为世界最知名也最低调的华人摄影师。




用眼睛捕捉的镜头只能称之为照片,用心灵捕捉的镜头才是真正的艺术!



近期必看文章





《芈月传》外景拍摄地原来这么美!

《影像时代》杂志2016年2月刊双月赛“PS魔法”征稿!

还有4天!“湖南建工杯”摄影大赛即将截稿!

【阅图】永生堂里的孩子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杯第二届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公示




来源|上邦摄影俱乐部 编辑|夏雪777

感谢“色人族”的推荐

===============

喜欢的话就点转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