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天皇“退位”简史

2016-08-09 萧西之水 东方历史评论


撰文:萧西之水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2016年8月8日下午3点,日本当今天皇明仁(125代,1933-)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发布录像消息,正式围绕“生前退位”表述“心情”。


早在7月13日,日本 NHK 独家透露今上天皇有意“生前退位”,不过就在当天,主管日本皇室工作的宫内厅次长山本信一郎就出面辟谣,促使天皇以录像讲话方式向国民传达自身意愿。


“我已经八十多岁了,深感体力上存在种种制约……我两度接受外科手术,年龄增长让我倍感体力低下”。


在不到11分钟时间里,天皇多次言及“老龄化”、“身体衰弱”等情况,很明显是自觉难以胜任繁重的公务工作,而对于设立“摄政”一职,天皇也表示“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变一点:天皇未能完成其立场要求的职责,却自始至终都坐在天皇之位上”,采取了相对否定的态度。


从天皇本人意愿来看,他很希望让出皇位,但由于“宪法之下,天皇无权参与国政”,因而最终是否能够成功退位,还需要高层政治继续讨论才能完成。考虑到上一任“生前退位”的光格天皇(119代,1771-1840)正是在199年前的1817年退位,或许明年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


1


摆脱控制:退位是要掌权


曰若稽古,天皇退位第一例发生在皇极天皇四年(645)6月12日,皇极天皇(35代,584-661)将帝位让予弟弟孝德天皇(36代,596-654),不过在弟弟去世之后,她又复辟成为齐明天皇(37代),继续执掌大权。


早期天皇退位案例中,大部分是因为病重濒死而让位,以防止国家出现“天皇驾崩”问题,影响国运:比如光仁天皇(49代,709-782)在天应元年(781)退位、三条天皇(67代,976-1017)在长和五年(1016)退位等事例,都有这类原因在其中。然而到了后三条天皇(71代,1034-1073)宣布退位之时,情况却出现变化。


平安时代(794-1196)中前期,日本古代名门藤原氏相继涌现藤原良房、藤原基经等名臣,为巩固日本统治做出巨大贡献,藤原氏也在全国各地获得大量庄园。在日本中世纪,庄园存在“不输不入权”,既可以免于赋税,也不受中央警察系统制约。藤原氏占据庄园最多,因而也积累成庞大势力,乃至于权高震主,超越皇室。


在正式官制(令制官)之外,藤原氏独占“摄政”、“关白”这一对崭新职业。“摄政”顾名思义,便是在天皇不具备行政能力时,代理天皇政事;“关白”字面意思即“申报官”,天皇亲政以后需要与关白共同议政定事。由于两者职务具有连续性,从藤原忠平开始,天皇亲政以后,之前的摄政就会就任关白,日本也开启所谓“摄关政治”。


藤原氏能量巨大,把持事务众多,上至年号改元,下至庄园纷争,内至领国分配,外至对华贸易都要分一杯羹,乃至于宇多天皇(59代,867-931)之后170多年时间里,历任天皇的母亲都出身于藤原氏,皇权进一步下降。


到了后三条天皇时期,由于其母与藤原氏关系不佳,天皇也得以痛下狠心,摆脱“摄关政治”,大力削减藤原氏实力。延久四年(1072),后三条帝退位成为“太上天皇”,但他并未完全放弃朝政,反而是退居二线,行使“院政”以代替摄关体制。


虽然后三条帝在退位之后不到1个月就去世,其对抗藤原氏的意愿却由其子——白河天皇第72代,1053-1129)继承。




2


白河天皇陵寝:成菩提院陵


提到白河帝之名,不难联想起2012年日本大河剧《平清盛》里那位“日本第一妖怪”。他在即位14年之后(1086年)将皇位让给第一皇子堀河天皇(第73代,1079-1107),之后又让位给皇孙鸟羽天皇(74代,1103-1156),最终又让给崇德天皇(75代,1119-1164)继任。


40多年时间里,白河帝不仅是开行“院政”、建立“院厅”,跨过整个摄关政治体系直接治理国家,更成为“治天君”、发布“院宣”以代替天皇敕命,好似将天皇之位降格为东宫太子,大有颠覆日本政坛旧例之事。加之寿命颇长,行事专横,又是近200年以来第一个出家为“法皇”之人,自然会有“妖怪”之感。


随着白河院政发展起来,上皇(法皇)较之天皇更为重要,自然需要更多军事集团来保卫,“北面武士”群体随之诞生,后世定鼎天下的源平之战中,源赖朝、平清盛双方先祖源为义、平正盛均崛起于此。


 “白河院政”这面旗帜终于随白河帝去世(1129)而轰然倒塌,改换为鸟羽帝执掌门庭。鸟羽帝偏爱侧室藤原得子,在保延五年(1139)生下第三皇子(后来的近卫天皇)之后不到3年就要求在位的崇德天皇让位。据《愚管抄》记载,崇德帝本不愿意让位,然而藤原得子提议将幼子过继给崇德帝为养子,以“太子”身份即位。


虽然在中国人看来,弟弟过继为儿子难以接受,但在日本却是常有发生,算不得稀奇。崇德帝同意,便在永治元年(1142)12月宣布让位养子兼弟弟近卫天皇(76代,1139-1155)。但经藤原得子示意,诏书上的传位“皇太子”一词临时变为传位“皇太弟”,这样一来崇德帝就失去“养父”身份,无法在生父鸟羽帝之后施行院政。


之所以修改身份,无非是因为院政基础在于绝对父权,如若近卫帝有“生父鸟羽、养父崇德”两套体系,权力必然会出现分散。鸟羽帝有志于仿效爷爷白河法皇,乃至于自己也出家成为法皇,自然不会让权力有一丝离手可能。


虽然被摆了一道,但藤原得子很快收崇德帝第一皇子重仁亲王为养子,这就意味着,一旦幼小的近卫帝断嗣而终,重仁亲王有可能就任天皇,那么鸟羽帝去世之后,崇德帝还能以生父身份担任“治天君”。


不过命运似乎在与崇德帝开玩笑,近卫帝在久寿二年(1155)真的断嗣而终,但在藤原得子操纵下,皇位却落在了自己所收另一名养子守仁亲王头上。不过,守仁亲王的父亲雅仁(鸟羽帝第二皇子,崇德帝之弟、近卫帝之兄)依然健在,于是皇位就奇妙地由弟弟传给兄长——后白河天皇(第77代,1127-1192)登基。



后三条天皇到后白河天皇的世系表


崇德帝怨恨非常,便在鸟羽帝去世的保元元年(1156)联合藤原摄关家失势派一起发动动乱,希望夺位“治天君”。但在这场“保元之乱”里,崇德帝所率军队被源、平两大武士集团联合杀退,最终被捕而流放至四国岛荒无人烟之地。

在日本妖怪传说里,崇德帝曾发誓“愿为日本之大魔缘,取民为皇,取皇为民”,随即幻化为夜叉之形,乃至于成为天狗。然而据《今镜》、《风雅和歌集》之中所载崇德帝诗歌来看,当时他基本上只有“去国怀乡”之感,并没有怨恨之意。而且在流放地,崇德帝还同官僚之女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生活虽然窘迫,却也活得洒脱。



崇德天皇


相比之下,胜利方就没这么自在了。保元三年(1558)后白河帝退位,守仁亲王继任成为二条天皇(78代,1143-1165)。很明显,后白河帝也想学习父祖,实行院政。然而无论是旧有的藤原摄关家,还是新兴的武士平清盛,都不希望看到国政再次回到上皇后院之中,于是朝政分为后白河院政与二条帝亲政两派。


终于在平治元年(1159),藤原信赖趁中立派平清盛离开京都,联合武士源义朝进攻朝廷;然而平清盛却拍马赶回,联合二条帝亲政派,将源义朝、藤原信赖联盟杀退,两人双双死于非命,而后白河院政思路也宣告暂停。


二条帝亲政不久便在永万元年(1165)去世,继任者六条天皇(79代,1164-1176)刚刚两岁,急需后白河帝开辟院政。后白河帝也做出妥协,将与平家女子所生第七皇子(宪仁)立为皇太子,并给京都实权派平清盛一家以优待,平家便成为后白河院政的重要基石:仁安三年(1168),六条帝退位,宪仁亲王继任为高仓天皇(80代,1161-1181),之后平清盛之女德子嫁给高仓帝为妻,平家势力达到顶点。



后白河天皇世系表


但后白河帝似乎总想回到白河院政那种乾纲独断之态,便又密谋颠覆平家专制,却遭遇反扑,治承三年(1179)11月,平清盛褫夺后白河院政权力,并在第二年(1180)让女婿高仓天皇退位开启院政,让自己的外孙安德天皇(81代,1178-1185)继任。


不过盛极而衰,高仓帝与平清盛在养和元年(1181)相继去世,在平家邀请下,后白河帝重新开辟院政,他为了灭掉平家,不惜支持落难多年的源赖朝反扑;而源赖朝胜利之后,后白河帝又支持源义经发动源氏内乱,乃至于被源赖朝在书信之中直接骂作“日本第一大天狗”。



后白河天皇


应该说,后白河帝在源平之间反复站队,无非也是在皇权衰微之下,为自己开辟院政找到一个支持,但奈何他本人治国能力太差,只能挑动他人矛盾来巩固自身地位。但讽刺的是,这种举动却最终加速皇权坠地,武士也彻底架空皇权而成就幕府的辉煌。


建久三年(1192)3月13日,后白河帝走完了66年的人生,第一个退位高潮也随之结束。


2


两统之争:退位是一种惯例


虽然平安末期院政很为复杂,但到了镰仓时代末期,这个复杂恐怕还要乘上一个倍数,因为皇家也一分为二。


镰仓幕府成立之后,逐步把持国家大权,同时在3代将军源実朝去世之后,幕府先是击败了后鸟羽帝的倒幕梦想,同时又反过来迎立藤原氏乃至皇室亲王为将军,以求与京都方面和解。到了后嵯峨上皇(88代,1220-1272)的院政时代,镰仓幕府事实领袖北条家宣布与将军全面合作,并支持上皇在幕府监督下实施院政。


但就是在后嵯峨帝时代,皇室开始出现分裂。



“两统迭立”世系表


后嵯峨帝在宽元四年(1246)让位给第三皇子后深草天皇(89代,1243-1304,时年4岁),但还不等长子成人,就又在正元元年(1259)让后深草帝也变成上皇(时年17岁),皇位让给了自己偏爱的第四皇子龟山天皇(90代,1249-1305,时年11岁)。之后在文永五年(1268),后嵯峨帝又不顾后深草帝已经育有一子,反而将龟山帝的嫡长子立为皇太子。


很明显,后嵯峨帝想把皇统让给龟山一系,也希望龟山日后能够担任“治天君”。然而问题在于,文永九年(1272)后嵯峨帝去世之际并未明确这一点,遗书之中表示:“治天君”到底是哪位,最好还是由幕府来确定。



龟山天皇


虽然无法明确后嵯峨帝实际所想,但可以想见,后深草帝与龟山帝之间一定都想争夺“治天君”之位,“持明院统”与“大觉寺统”也正式分裂。


幕府先指定龟山帝为下一任治天君,这使得后深草帝大为光火,立刻宣布放弃上皇待遇;幕府又有些惧怕后深草帝真闹出什么事情来,便赶忙在建治元年(1275)指定后深草帝嫡子为皇太子,保证后深草帝本人为下一任治天君。


应该说,当时幕府正面临着蒙古入侵,对皇统事宜多少有些得过且过,对双方极尽安抚之功;不过到了弘安十年(1287),蒙古入侵已经结束,幕府可以腾出更多精力面对皇室纷争。恰好这时,后深草帝一系散布流言,声称龟山帝一系有意倒幕,幕府便要求大觉寺统的后宇多天皇退位,后深草帝嫡子成为天皇,后深草帝本人接替龟山帝成为治天君。


在这种状态下,持明院与大觉寺两统达成一个微妙默契:如果是持明院统的天皇当政,那么治天君也由持明院统担任,但皇太子必须从大觉寺统中挑选,反之反是,如有异议可交由幕府仲裁——退位成为“轮流做天皇”的一种手段了。


但到了文保二年(1318),划时代的后醍醐天皇(96代,1288-1339)即位,他不仅在3年后结束院政,重启亲政,还启动诸如沽酒法(米价、酒价公定令)、增收赋税、废弃各地关所等改革,同时也开始密谋推翻幕府,重新由天皇掌握国家政权。



后醍醐天皇


正中元年(1324),后醍醐帝密谋遭到泄露,虽然幕府没有要求他退位,但却把他旗下两位宠臣流放荒岛。幕府对大觉寺统好感度下降,将皇太子选择权让渡给持明院统。后醍醐帝为了摆脱“一代主”地位,又在元弘元年(1331)再度密谋推翻幕府,这一次幕府大军在重臣足利高氏率领下开到京都,直接把后醍醐流放荒岛,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北朝初代,1313-1364)就任。


不过就是这位足利高氏,在元弘三年(1333)全国反幕府势力高涨之时,突然带兵反叛幕府,并在5月7日攻克京都,迎回后醍醐天皇复位,自己也后醍醐名讳“尊治”而改名足利尊氏。元弘四年(1334)后醍醐帝册立自己的儿子恒良亲王为皇太子,彻底褫夺持明院统的地位,“轮流做天皇”最终结束。


然而好景依然不长,后醍醐帝意在寻求天皇新政,却无法满足新兴武士阶层利益。建武三年(1336),足利尊氏与后醍醐帝决裂,迎回持明院统的废帝光严上皇,创立室町幕府;后醍醐在短暂投降之后又跑出京都另立朝廷,整个国家进入到南北朝时代(1336-1392)。这一时代里,原持明院统在北朝持续,而大觉寺统在南朝持续,直到明德三年(1392)北朝皇室由于同室町幕府合作而拥有压倒性实力,最终统一全国并将皇统延续至今。


3


皇室倾颓:退不退位都意义不大


南北朝时代过后,天皇时代一去不复返。


随着室町幕府中期爆发应仁文明之乱(1467-1478),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数位幕府将军先后遭到废立,京都也在百余年时间里一直处于火海之中,多处宫殿遭到暴民烧毁劫掠。


战乱频仍之下,后土御门天皇(103代,1442-1500)去世之际无人收葬,尸体露天停放40余日;后柏原天皇(104代,1464-1526)在即位21年以后才攒够钱财办登基大典,儿子后奈良天皇(105代,1497-1557)、孙子正亲町天皇(106代,1557-1586)也分别等了10年和3年。直到织田信长进入京都,开启所谓“安土桃山时代”,皇室才又迎来一个安定期。


但在德川家康开启幕府以后,皇室权力大幅度遭到挤压,元和元年(1615)9月9日,江户幕府一纸《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提出“天子诸艺能之事,第一御学问也”,皇室干预政事的可能性被彻底封死,唯一实权也只有“改元”一项,而接下来“紫衣事件”更是让皇室倍感没有面子。


所谓“紫衣”是高僧所穿袈裟,从古以来一直由朝廷授予有德高僧,然后从僧人所在寺庙获取一定捐赠收入。不过由于战国时代以后皇室困窘,紫衣也成了卖官鬻爵的一种手段,于是《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第16条专门予以严禁。不过后水尾天皇(108代,1596-1680)并不顾忌这一点,依旧按照之前惯例,授予大量紫衣给僧侣。



后水尾天皇


幕府方面也不含糊,宽永四年(1627)幕府公开声明:没有事先与幕府商量,授予紫衣的敕命(圣旨)都属无效。朝廷肯定反对,与此同时京都大德寺住持泽庵宗彭、妙心寺高层东源慧纷纷表示反对,但幕府也很干脆地将所有反对僧侣都流放去东北苦寒之地,用实际行动让幕府权威彻底压过皇室。


也就在这一年11月8日,后水尾天皇心灰意冷,在没有与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将皇位让予自己同德川和子所生皇女,即明正天皇(109代,1624-1696)。由于女性继任天皇以后,按惯例便不能再结婚,所以有人认为,后水尾天皇是故意利用这一惯例,让德川家血脉在明正天皇这一代断绝。



明正天皇


通过明正天皇,后水尾又一次重启南北朝以来多年未行的院政。宽永二十年(1643)明正天皇让位给弟弟后光明天皇(110代,1633-1654),承应三年(1654)又传给弟弟后西天皇(111代,1638-1685),贞享二年(1685)又传给弟弟灵元天皇(112代,1654-1732),四姐弟全部坐完皇位之后,后水尾帝才最终以85岁高龄撒手人寰,之后灵元天皇又开启了一段为期45年的院政时代。


不过在德川幕府统治下,院政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幕府本身不需要再对院政本身加以管控,后世天皇便很少有人再“生前退位”了。迄今为止,日本历史上最后一次天皇退位发生在文化十四年(1817)3月,光格天皇退位实行院政,这一年恰巧距今199年,退位天皇的数字也停留在59个。


4


近代风云:退不了位了怎么办?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从头到尾重塑了一遍天皇制度,其中按1889年《皇室典范》第十条所规定:“天皇驾崩之后,皇储立刻践祚继承祖宗神器”,这一条为1946年《皇室典范》第四条所继承:“天皇去世之时,皇储立刻即位”。


也就是说,近现代日本法律并不允许天皇退位,皇位变更只能以天皇去世为标志。


之所以提到这一点,宪法制定者伊藤博文便是考虑到古代皇位变更频繁,皇储经常不到10岁就任,已经退休的上皇、法皇便能够借助亲情优势,超然于国家之上施政。要知道,就在《大日本帝国宪法》与《皇室典范》颁布前一年,伊藤博文还专门与明治天皇订立了《机务六条》,明确要求天皇在没有首相邀请的情况下不许参与内阁会议。对天皇都如此限制,自然也要在条文里倍加小心。


不过针对天皇不能行使国政的情况,1889年《皇室典范》也不是没有规定:“天皇如果经历长时间的故障、而不能自行大政之时,可经皇族会议与枢密顾问会议而设置摄政”,这一条为1946年《皇室典范》第十六条第二款所继承:“天皇如果因精神或身体上的重患或重大事故而无法参与国政,可经皇室会议而设置摄政”。


换句话说,日本古代那些形形色色、复杂万千的朝廷官职中,除去天皇之外,“摄政”这一非常设职务也以复活形式(1868年一度废止)保留至今。估计制定者本人也没有想到,就在明治之后的大正时代(1912-1926),“摄政”职务就得以启用,就任者正是后来日本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天皇——昭和天皇(1901-1989)。


一战前后,大正天皇身体状态堪忧,到1919年甚至一度无法进食、也无法念敕语(圣旨),1920年3月医生确诊其为“幼年时期脑膜炎”所致。据一些传言所说,他还曾在帝国议会开幕式上将诏书用纸卷成纸筒,当作望远镜来看下面的议员。虽然这一说法盛行于世,脑膜炎也确实让大正天皇有一些奇怪举动,但其真实性仍需要考证。


在这种状态下,内大臣松方正义与首相原敬提议设立摄政一职。1921年5月到8月,原敬向政府内各部门打好了招呼,紧接着10月11日获得皇后认可,10月27日,刚刚从欧洲旅行一周回国的裕仁亲王(时年20岁)准备接受新职务。



昭和天皇(1928年登基大典)


中间虽然经历11月4日首相原敬遇刺身亡一事,但摄政就任工作并未受影响。11月25日上午11时,皇族会议召开,裕仁主持会议,申请摄政并获同意;下午1时,枢密院会议召开,认可皇族会议决定;下午2时30分,大正天皇下诏任命裕仁为摄政。


应该说,裕仁就任摄政之后,先是在宫内进行女官制度改革,又为了1923年关东大地震赈灾而推迟婚期,还发表了穿着西式服装的照片,多少展现出亲民一面。但就在1923年12月27日,裕仁乘车经过东京虎之门附近时,突然遭遇激进分子刺杀难波大助,虽然他本人幸运地躲过射击,但侍从长入江为守负了轻伤,汽车玻璃也全部破碎。事后,摄政裕仁似乎有意减少了公开场合露面,从更为隐蔽的角度对政治施加影响。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去世,裕仁践祚成为日本第124代天皇,他也正是今上天皇明仁的父亲。如今天皇将会如何选择,恐怕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日本发展。


相关阅读

战时天皇、宣布终战者、生物学家、“现御神”:裕仁的历史瞬间






点击下方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人物李鸿章鲁迅聂绀弩俾斯麦列宁胡志明昂山素季裕仁天皇维特根斯坦希拉里性学大师时间1215189419151968197919914338|地点北京曾是水乡滇缅公路莫高窟香港缅甸苏联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战北伐战争南京大屠杀整风朝鲜战争|反右纳粹反腐|影像朝鲜古巴苏联航天海报首钢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认识的汉字|学人余英时高华秦晖黄仁宇王汎森严耕望罗志田赵鼎新高全喜|史景迁安德森拉纳・米特福山尼尔・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单|2015年度历史书2014年度历史书2015最受欢迎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