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年度历史图书选摘|我们的中国

2017-01-27 东方历史评论

《东方历史评论》编辑部评选出13部作品为“2016年度历史图书”。我们在春节假期前后陆续刊登获奖作品选摘。祝各位读者新春愉快!



《我们的中国》

作者:李零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历经多年遍访中国上古以来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遗迹等,在旅行日记和考察记的基础上,写作《我们的中国》。书中从禹贡九州,讲到周秦的两次大一统;从寻访孔子和秦始皇、汉武帝的足迹,到中国的山水形胜、岳镇海渎;最后还论述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地理问题。经由此书,中国自上古以来的人文和精神世界,有了一个大地上的维度。


以下文字摘自该书。



中国城市


中国古代文明是个城市、金属、文字三大要素俱全的文明。这三大要素,年代最早,体系最完备,成就最突出,当属城市。


中国的城市是从中国早期的农业定居点发展而来。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地点,画在地图上,密密麻麻,就是这些定居点。中国的城市,龙山时期,遍地开花;商周时期,初具规模;春秋战国,形成体系;经过秦汉,大体定型。


秦汉以后的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没有太大变化,以至后来的地方志,可以在同一个州县下,历述其沿革,一代一代排下来讲。


中国的筑城体系有八大特点,可以总结一下。


(1)我国城市,城比市更突出。


现代汉语的“城市”,见于古书,本来是个合成词,“城”是城墙,“市”是市场。古人使用这个词,总是把“城”放在前面,“市”放在后面,这很有意思。我国城市,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宫殿也好,坛庙也好,市场也好,民居也好,所有建筑都围在城里,“市”是围在“城”里。我们心目中的城市,从一开始就是指有城墙的城市。城墙,各国都有,但中国最突出。我国城市,不但外面有墙,里面的坊巷也有墙,哪怕很小的城邑,甚至村镇,都有墙。这和欧洲的传统不一样。欧洲各国的城市(city),多半指村(village)、镇(town)以上,人口比较多、规模比较大的定居点。这种城市,除了国家首都(capital),除了军事要塞(fort)和贵族城堡(castle),不一定有墙。现代城市更是如此,往往一马平川,拔地而起,有个楼群,楼群周围没有墙。它们的城市更强调“市”,和我国相反。


(2)我国城市,军事功能很突出。


城市是个复杂的中心,既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或宗教中心,各国的城市,差不多都是如此,但我国的城市,军事功能很突出,这点不容忽略。我国,历史上战争很多,内战多,外战也多,规模之大,死伤之众,世界上罕有其匹,特别是农业民族和骑马民族之间的战争,对我国影响尤大。城市是定居农业的发明,但不是农业民族单方面的发明。农业民族和骑马民族是老邻居。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受到来自东北森林、蒙古草原、中亚腹地和青藏高原的威胁。中国文明是应对这种挑战的产物。北方民族的入侵,一波接一波,有如洪水,也强化了这一发明。为此,秦汉帝国,因山为势,堑河为防,修筑了万里长城,有如拦洪的堤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确实是中国的象征。欧洲也有长城,如罗马帝国有对付北方蛮族的哈德良长城,波斯西北境也有对付中亚游牧民族的长城,但这些长城都不如中国宏伟。“高筑墙”一直是我们的特点。


(3)我国城市,自古就强调以中心统摄四方。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有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就是周代的王城。《尚书》的《召诰》、《洛诰》,还有今本《周礼》中的《考工记》,都讲到这个城市。周公卜宅洛邑,是把它当作天下的中心。司马迁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我们使用的“中国”这个词,见于西周铜器何尊,原来就是这个意思。我国的城市,不同于欧洲传统的自治城市,不是分散孤立、彼此平行的城市,而是分层设级、有统一的网络。比如先秦时代的城市,有国、都、县、邑四种。“国”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一个国家的中心(注意:当时“国”是首都,不是国家。汉代避讳,改“邦”为“国”,才把“国”当国家),“国”以下的次级城市,有“都”、“县”(“都”是大县),“都”、“县”以下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邑”。它们层层相套,最后归统于“中”。秦汉的郡县,“趋中”的倾向更明显。


(4)我国城市,多建于近水的平地。


中国古代,营建城邑,选址很重要。我国早期城市,三代王都和后来的咸阳、长安、洛阳、开封,基本上都在北纬35度线上。《汉书·艺文志》的《数术略》有一门学问,叫“形法”,就和城市选址有关。班固说,这门学问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我国城市选址,非常讲究环境。地理,川随山转,路傍川走,道路交汇处,往往会有城市。古人为城市选址,一定要依托山形水势,并考虑人口、物产、交通等因素。《管子·乘马》有段话非常有名。它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我国城市一般都选在高山之下、广川之上,这是个突出特点。虽然,我国的某些古城,因为位于黄土高原之上,只能利用地势较高的平地筑城,有所变通,但所谓通都大邑,一般都建在黄河流域的低平之地,很少像其他国家,把城修在山头或山腰上。


(5)我国城市,一般都是土城,但很早就包砖。


古代城防,主要靠三类设施,第一是城墙,第二是城壕,第三是城楼。城门有门楼,四角有角楼,马面有敌楼,都可用于守望。中国建筑,一般是以石材作房基和台阶,而以木制的梁柱为框架,四面用夯土或砖、墼为墙体,而以斗拱承覆屋顶,上面铺瓦。中国的筑城方法,是属于这一体系。中国古代的城墙多半是土墙。很多古城,还有断壁残垣存于地面,不仔细辨认,就像是旷野中的土垄。中国古代的城,很早就包砖。如北魏洛阳城的阊阖门就已经包砖。《水经注·浊漳水》讲邺城,说“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塼”。还有唐代壁画上的城,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的《城制图》,也都画着包砖的城墙。


(6)我国城市,一般都是方城。


中国早期城市,5000年前到4000年前(个别可以早到6000年前),有些是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但三代以来却日趋方正。我国城市设计,一直都把方城当作主流。古人理想的方城,都是坐北朝南,正方正位,四四方方。例如《考工记》描述的周王城,九经九纬十二门,就是反映这种理想。但早期古城,唯一接近这种设计的例子是曲阜鲁故城。虽然实际上,中国早期城市,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完全符合这一标准,《管子·乘马》说,“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古人并不傻,他们会根据山形水势和居住区的实际范围调整其设计,该曲则曲,该直则直,但这种理想总是隐含其中。中国最后的皇城标本,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7)我国城市,很高很大,自古已然。


中国古代的城,文献记载,天子之城(首都)方九里(《考工记》),大都方三里,中都方一又五分之四里,小都方一里(《左传》隐公元年)。汉唐注疏,据以推论,说公之城方七里,侯伯之城方五里,子男之城方三里。方九里,是长宽各3,742.2米,最大;方一里是长宽各415.8米,最小。城墙高度,文献记载,天子之城高九雉,诸侯之城高七雉,都城高五雉(《考工记》)。高九雉是20.79米。前人说,即使最矮的城,也没有低过三雉以下的。高三雉是6.93米。中国古城,早期(前3,000-前2,000年)已经比较大,很多都属于方一里到方二里的大城。商周古城,像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则是方四里的大城。东周古城,一般都在方四里以上,大的可以超过方九里。如燕下都古城、齐临淄城、楚纪南城和中山国的灵寿古城,就都超过这个数字。很多后继的古城还不如这些古城大。郑韩古城,现存地面高度仍有17米,比明清北京城还要高出5米。


(8)我国城市,人口多,也是自古已然。


我国是农业古国,养育人口甚众,虽经战祸,死人无数,还是可以维持在几千万的水平线上。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我国人口数字是59,594,978人,将近60,000,000人(《汉书·地理志》)。城,西汉晚期,县、道、国、邑,全部加起来,有1587个。当时的县,一般只有一同大小。一同方百里,约合1728.9平方公里。人口平均到县,大县在万户以上,小县在万户以下,全国有七个四万户以上的大城,长安人口最多,可以达到246,200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公元2年前,我们没有可靠数字。但战争规模,可以提供参考。战国,很多大国都拥有几十万军队,秦国军队,甚至有百万之众。很多大战,杀伤是以十万为计。总体数字,估计与西汉差不了多少。


战国时期,攻城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孙子·谋攻》说“十则围之”。《墨子·备城门》也说,当时守城,敌人10万,四面来攻,攻城队形,最宽是500步,4,000人足以应之。其他三面,用不了多少人。投入兵力,大约有10,000人也就够了,敌我比例正好是10:1。攻城是十倍于敌,守城是以一当十。


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技术含量最高,要属攻城术和守城术。刘歆《七略》的《兵书略》著录了四种兵书,攻城术和守城术属于最后一种,古人叫“兵技巧”。此类兵书几乎全部散亡,只有一部书保存下来,就是《墨子》的城守各篇。这是讲守城的经典。


《墨子》城守各篇,给我们讲了十二种攻城手段:


(1)临,是一种可以移动的攻城车,形如塔楼,也叫“隆”。对付临车,主要手段是连弩。


(2)钩,是钩车。钩车,有带长臂的钩爪,可甩臂而挥之,用以砍砸城垣。《武经总要前集》有“搭天车”和“搭车”,就是这种车。钩车和下面的冲类似,也是用来破坏城垣。


(3)冲,是一种用以破坏城垣和城门的撞城车。《武经总要前集》有“撞车”,车上有横梁,悬挂撞木,就是这种车。撞城车,其他国家也有。如亚述宫殿的画像石,上面就有这种车。


(4)梯,古代攻城的梯有三种:一种是像《武经总要前集》的“飞梯”,有梯无车;一种是像《武经总要前集》的“行天桥”和“杷车”,形状类似飞机舷梯;一种是像《武经总要前集》的“云梯”,也在车上搭梯,但不是上面那种斜梯,而是可以折叠展开,比前者更利于延展的梯。


(5)堙,是一种贴着城墙修筑,供士卒攀援城墙的斜坡,也叫“距堙”。古代城墙,下有护城河。攻城的第一步是填壕。“堙”字的本义,就是用土填塞。前面加个“距”字,大概是指在填平的壕沟前面修筑这种工事。攻城土坡,不光中国有,外国也有,如亚述国王辛纳赫里布(Sennacherib)的宫殿画像石,为我们描绘了公元前701年亚述军队围攻拉基什古城(Lachish)的战斗场面,上面就有攻城土坡。后来,考古学家发掘了这座古城,和图中的描绘简直一模一样。它是贴着城墙,往上修斜坡。我们在战国铜器的水陆攻战图上也看到过这种斜坡。


(6)水,是以水灌城。我国古代城市,选点多在道路交汇处,道路多傍川谷,川谷多依山陵,往往襟山而带河,故以水灌城的事,史不绝书。如白起拔鄢,就是用水灌城。《三国演义》,也有关云长水淹七军的故事。古人对付水攻,手段分两种:一种是在城中穿井凿渠,泄水于内;一种是把船绑在一起,当水上的临车和轒辒,运兵突围,决城外河堤,泄水于外。


(7)穴,是“火”字之误。《墨子·备火》已经失传,今本《墨子》没有《备火》,只有《备穴》,所谓《备穴》,其实是《备空洞》之误。历代攻城,水火是主要手段,火攻比水攻更重要,没有火攻,不可思议。如《武经总要前集》讲攻城和守城,就是把火攻、水攻放在一起讲,《孙子》十三篇只有《火攻》,没有《水攻》,把火攻看得比水攻更重要。《武经总要前集》讲火攻,手段很多,除火禽、火兽,火炬、火箭、火毬,还有火炮。当时的炮,多半都是抛石器,攻城、守城,两者都用,但守城比攻城用得更多。这种炮已经使用火药,如书中有“火炮”、“火药法”和“炮楼”。


(8)突,是从城墙的薄弱环节突破。对付突,主要靠突门。突门,是从里面开口,并不挖透,必要时才挖透的门。《墨子·备突》提到突门的一个用法,即从突门放烟,用烟熏敌。具体办法是,每个突门,皆设窑灶,备柴艾,候敌突破,打开突门,以塞门车塞之,点火鼓橐(橐是鼓风的皮囊),用烟熏之。《武经总要前集》有“塞门刀车”,就是塞门车。


(9)空洞,是用挖地洞和挖地道的办法攻城。古代攻城,有一种办法,是在城墙上挖洞,内用梁柱支撑,以燃油浇灌梁柱,放火,柱折城崩,有如“爆破”。对付挖地道,主要办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眼睛看,即从高处往下看,看地上有什么迹象;一种是用耳朵听,即在城墙的内侧挖井,把大陶瓮扣在井内,让人蹲在瓮里听,听敌人在什么地方挖土,然后对着挖地道,用火烧,用烟熏,用水灌。这类攻城方法,是利用古代挖矿井的办法。如《武经总要前集》讲挖地道,就是采取坑道掘进的方法,有专门挖地道的“绪棚”车。


(10)蛾傅,是用密集的队形,强行登城。“蛾傅”即《孙子·谋攻》的“蚁附”,蛾同蚁,傅通附。它是以蚂蚁缘墙,比喻这种人海战术。战国铜器的水陆攻战图,上面就有蚁附的场面,蚁附的士兵是沿攻城土坡和借云梯来攻城。对付蚁附,主要是靠行临和矢石汤火。


(11)轒辒,是一种装甲运兵车,用以填壕。东汉应劭说,轒辒是匈奴车(《汉书·扬雄传》颜师古注引)。它的车厢是用皮革做成棚状,前面封死,士兵是从后面钻进去。《武经总要前集》有“轒辒车”,就是这种车。


(12)轩车,即古书中的“楼车”或“巢车”。它是一种车上树杆,杆上悬屋,可自动升降的塔楼,有如悬空的楼阁或树上的鸟巢。古代城防,制高点很重要,凭借城楼,可以居高临下。楼车和巢车,是反制措施。这类车,古人也叫“橹”或“楼橹”。《孙子·谋攻》提到的“橹”就是这种“橹”。《武经总要前集》的“望楼车”和“巢车”就是这类车。这种望楼,不仅有活动的,也有固定在地上的。


2010年2月21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登泰山,小天下


泰山是山东中部的一座山。


论高,它只有1532.7米(2007年的新数字)。这一高度,别说比不了中国西部雪线以上的山(5000米以上),就连陕西、山西的山,很多都比它高(2000米以上)。


论美,它也比不了黄山、峨嵋。中国南方的很多山,云遮雾绕、岩秀林奇,别提多妖娆妩媚,咱们北方人不能不服。


可是有一点,绝不是吹牛。中国的万水千山,论名气,哪座都比不了泰山。



泰山出名,首先和两位历史名人有关,一位是孔子,一位是秦始皇。


过去,讲中国历史文化,有个死结,就是非得拿他俩当冤家对头。你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站在孔子一边,要么站在秦始皇一边。其实何必如此?这都是后人拿他俩说事。


孔子和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影响太大,要谈中国历史文化,其实一个不能少。中国有两次大一统,一次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大一统,孔子天天做梦,梦想恢复的西周大一统。还有一次,是秦始皇再造的大一统。我敢说,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事件,可以和这两个事件相比。


中国的两次大一统,所谓“大一统”就是古人眼中的世界,中国人叫“天下”。


孔子登泰山,见于《孟子》。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是登蒙山。登蒙山,只能小鲁。要想一览天下,必须登泰山。《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现在登泰山,泰山脚下有个“孔子登临处”,台阶右边有块明碑,上面写着“登高必自”,故意隐去一个字,就是“卑”字。人往高处走,卑是最低处。无论是谁,登山都得这么登。山上,也有一些后人所设附会《孟子》的景点。他们相信,孔子登上山顶,不光看日出,还举目四望,东观大海,南瞻吴、越,西眺秦、晋,北顾燕、齐。


这就是孔子的“小天下”。他的志在天下,是周公的天下。


说起泰山,必及秦始皇。他跟泰山的关系,远比孔子近,不但可考,而且可靠。


泰山出大名,主要靠帝王。《史记·封禅书》,开头有句话,“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司马迁说的“自古受命帝王”,据说有72位,其中最有名,要属大禹。司马迁搬出这个名单,主要是为了讲汉家封禅。汉武帝“接千岁之统,封泰山”,为一时之大事。司马迁的爸爸就是因为没能参加这个大典,郁闷而死(《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武帝的榜样是谁?是秦始皇。如果说,西汉帝国有如欧洲历史上的罗马帝国,那么秦始皇就是中国的亚历山大。


秦王政称始皇帝,只有12年。这短短12年,他曾五次巡游天下。


第一次是西巡(前220年),视察陇西、北地二郡。


第二次是东巡加南巡(前219年)。他从陕西出发,一路东行,直奔山东,先去孟子的老家,登峄山,再去泰安、新泰,封泰山,禅梁父。然后巡海,围着山东半岛转大圈,这是东巡。南巡,是渡淮、泗,溯长江,去荆州。返程是走武关道。


第三次是东巡(前218年),还是去山东,围着山东半岛转。这次,他登过芝罘山,去过琅琊台,最后是经上党(晋东南)回陕西,估计是从滏口陉入,太行陉出。


第四次是北巡(前215年),他从昌黎、秦皇岛、绥中,顺着海边,北上辽宁,从东往西转,视察长城沿线。最后,从包头(九原),经榆林(上郡),返回咸阳。


第五次是南巡加东巡(前210年),他先去南郡,顺长江,去绍兴,然后顺着海边,北上胶南,再次围山东半岛转。这一次,他死在了河北广宗县。尸体从井陉口,进入山西,转道内蒙,最后从包头,沿直道返回。


这五次,除第一次和第四次是视察西北边防,其他三次都是以山东为中心。封禅泰山是第二次,这是秦代的大事。


秦始皇巡游天下,留下一批刻石,即第二次巡游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第三次巡游的芝罘刻石和东观刻石,第四次巡游的碣石刻石,第五次巡游的会稽刻石。这七块广告牌,有五块立在山东。秦始皇的政治吆喝,全都写在上面。它们,只有两块还在:一块是泰山刻石的残石,在岱庙;一块是琅琊刻石,在国家博物馆。


它们广告什么?就是广告他的天下。



中国的十大名山,五岳五镇,地坛里面排座次,泰山排第一。泰山为什么重要,要从中国的天下观来认识。


(一)中国的五岳五镇是代表天下,它是按东南西北中,各挑一个,东方是挑泰山。


山东的山,1000米以上有六座,按高度排序,依次是:泰山(1532.7米)、蒙山(1156米)、崂山(1132.7米)、鲁山(1108.3米)、沂山(1031.7米)、徂徕山(1027米)。这六座山,除崂山孤悬海隅,在青岛,其他五座,集中在山东的中南部。泰山、徂徕山,偏西;鲁山、沂山,偏东;蒙山,偏南,皆属泰沂山系。它们当中,泰山最高,南来北往,位置最适中,古人选它当东岳,那是当之无愧。


(二)山东半岛,泰山南北是分界线。


山东多古国,小国林立,大国有三,一曰齐,二曰鲁,三曰莒。这三大国,临淄和曲阜画条线,中点在莱芜。莱芜是夹谷之会的地点,齐长城穿其北,鲁长城穿其南。两国国君是在边境上会面。泰山在莱芜的西边。它的纬度大约为36°16′。这个纬度,是个分界线。此线以北是齐国的地盘,以南是鲁国和莒国的地盘:鲁在西,莒在东。泰山虽属鲁国,但在它的边境线上。


(三)山东半岛,泰山是最重要的祭祀中心。


秦始皇巡游天下,最迷山东。他的东巡路线基本上是跑八主祠。什么是八主祠?一是西三祠,配三才:天主祠在淄博的临淄古城,地主祠在泰安的梁父城,兵主祠在汶上,全在内陆。二是东五祠,配阴阳五行:阴主祠在莱州的三山岛,月主祠在龙口的莱山上,阳主祠在烟台的芝罘岛,日主祠在荣成的成山头,四时主祠在胶南的琅琊台,全在海边。它们分属三国:天主、阴主、月主、阳主、日主五祠在齐,地主、兵主二祠在鲁,四时主祠在莒。战国晚期,它们被齐人整合为一个系统,东南西北围成一大圈,核心的核心是泰山。当年,法国汉学的泰斗沙畹来中国,他第一眼迷上的就是这座千古名山。他的第一本书是《泰山》,最后一本书是《投龙》。两本书都和泰山有关。


(四)山东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泰山是五岳之首。


周人和秦人,脸是朝向东方。考古发现,秦人的陵墓也向东方。《尚书·尧典》说,日出嵎夷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东方红,太阳升,山东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山东大汶口,就在泰山的南面。它的陶器,最典型的刻画符号就是表现日出。八主祠,日主祠,祭太阳,位置在山东半岛伸向大海的尖上。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是成山头。我们登上泰山,一定要看日出,道理就在这里。五岳配五行,五行的开端是东方。泰山当然是五岳之首。


(五)泰山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


中国的五岳,只有泰山行封禅。这个意义,不仅超出了山东,也超出了五岳。天大地大皇帝大,历代帝王都拜泰山。秦始皇之后,还有五个皇帝来封禅,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他们在泰山顶上祭天,在泰山脚下禅地,照例要埋玉版。唐玄宗和宋真宗的玉版,山上出过,山下也出过。山上的丢了,山下的玉版,被马鸿逵挖出来,现在在台北故宫,就是这类活动的见证。


总而言之,泰山是代表天下。



天下是打出来的。


司马迁说,“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史记·六国年表》),历史上,总是西北征服东南。比如我们说的两次“大一统”,就是周人和秦人对东方和南方的征服。


当然,事情也有例外,比如汉朝,就是江苏人打败陕西人,报了亡国之仇。但我们不要忘了,汉朝的汉还是和陕西有关。刘邦起于蜀、汉,司马迁说了,刘邦打败项羽,还是属于西北征服东南。周都丰、镐,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周、秦、汉、唐,重心都在陕西。


崤、函以东,无论对周人来说,还是对秦人来说,都是他们的新边疆。他们的天下,东扩再东扩,山东是最前沿。这帮陕西人,向前向前向前,一路杀到天涯海角,前面是茫茫大海,天风扑面,什么也看不见。他们是止步于此。


海外神山,虚无缥缈,派人找,找不见,眼前的神山倒有一座,这就是泰山。秦始皇相信,只有登上泰山,他的天下,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登泰山,行封禅,告天告地,意义在于宣示主权,就像我们攻下敌人的山头,要在上面插红旗。


中国的两次大一统,都和陕西人占领山东有关。但什么是真正的陕西人,什么是真正的山东人,可并不简单。


周人是真正的西北土著,真正的陕西人。他们占领山东,北封齐太公,南封鲁周公,从此,才有齐国和鲁国。大家都说,太公是山东人,周公是山东人,孔子是山东人。但姬、姜联军来自陕西,周公的老家在岐山,孔子的老家在商丘(他是宋人在鲁的第三代移民)。他们的根都不在山东。


秦人,一般人都以为是地道的陕西人,而且是西北蛮族,比周人还土著。陕西人也最认同秦人(他们的戏叫秦腔)。但秦人不是姬姓,不是姜姓,而是嬴姓,他们的同姓,多在山东,还有一些,扩散到河南、安徽和苏北。住在山东的叫东夷,住在淮水流域的叫淮夷。嬴姓奉少皡为始祖。秦人祭白帝,白帝就是少皥。少皥之墟在哪里?恰恰就在曲阜。


秦人怎么从山东人变陕西人,这件事,司马迁早就讲过。他说,商代末年,嬴姓的一支去了山西,后来变成赵国。秦人出自赵氏,后来去了甘肃,最后定居陕西。最近,清华大学购藏的楚简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也是外来户。


周灭商,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之前,秦人的祖先离开了曲阜。这之后,鲁人的祖先住进了曲阜。这是一次历史大换位。


大家想不到吧?周公占领的地方其实是秦人的祖庭。800年后,秦始皇重新踏上山东的大地,其实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从此,泰山才成了一座代表天下一统的山,天下第一山。


2011年8月4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点击下方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人物李鸿章鲁迅聂绀弩俾斯麦列宁胡志明昂山素季裕仁天皇维特根斯坦希拉里特朗普性学大师时间1215189419151968197919914338|地点北京曾是水乡滇缅公路莫高窟香港缅甸苏联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战北伐战争南京大屠杀整风朝鲜战争|反右纳粹反腐|影像朝鲜古巴苏联航天海报首钢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认识的汉字|学人余英时高华秦晖黄仁宇王汎森严耕望罗志田赵鼎新高全喜|史景迁安德森拉纳・米特福山尼尔・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单|2015年度历史书2014年度历史书2015最受欢迎文章2016年最受欢迎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