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爱豆的爱豆,了解一下

2018-03-26 重庆共青团

导读

近日,《经典咏流传》又上热搜了!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长恨歌》,令不少人当场落泪。去年你是武亦姝的迷妹,今年的《经典咏流传》你又是谁的粉丝呢?


 陈彼得 74岁帅老头点亮夜晚


陈彼得,一个并不熟悉的名字,一个帅老头,却在一夜之间上了微博热搜,被人民日报、CHINADAILY转发报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08cdrdqs&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很多人听过《一剪梅》知道费玉清,但不知道作曲是这个帅老头,他的的确确是隐藏大咖。


台湾流行音乐史上,邓丽君的台湾情歌,罗大佑的校园民谣都拥有极高的历史地位,但他俩中间的那些年里,却是陈彼得先生撑起了台湾流行音乐的大旗,为在之后枝繁叶茂的台湾流行音乐坛培植了肥沃无比的创作土壤。



骨子里,他不仅仅是光环满溢的音乐教父,更是个艺术家。 一个极具个性、感性、悟性、灵性的艺术家。“生如夏花三十年故乡情歌唱到老,逝如秋叶一万年赤子心落叶归根。”陈彼得先生多年以来往返于海峡两岸,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88年开始着手创作古诗词音乐,至今已二十余年,追根溯源,源自于他对于故土的眷恋。



他梦想着像Sir Elton John、Paul McCartney一样,一辈子都在创作,一辈子都在舞台。他在年轻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奢靡享受,而是着手建立了“艺人公会”,为艺人们积极争取应得的地位和利益;他在花甲之年开始着手创作根据中国传统古诗词填词改编的流行音乐,已完成近百首;他在古稀之年,全新创作,高压上阵,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震爆全场的秀——《青玉案·元夕》。



这一刻,他在闪着光。



这首歌曲使用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稼轩的“东方夜放花千树”作为主歌,吸取了 Blues音阶中的元素加以流行旋律辅助,语汇精炼,铿锵有力。并没有用规整的4小节8小节,而是采用较难驾驭的10小节为独立段落,显示出帅老头深厚的创作实力和旋律掌控力。副歌部分没有任何花俏的语言,用极其洗脑五度音旋律用“啦啦啦”进行旋律延展,配合ROCK风格的小号进行叠加,推出全曲中的震撼段落。一种苍凉劲落的美感,一种破茧成蝶的气势,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



总是在感叹,为什么现在听不到好听的歌曲了。音乐节目中大量的翻唱也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拥有再华丽的编曲又能如何?《经典咏流传》已经播出好几期了,每期都能有震撼的作品和段落,十分感慨在这个快餐音乐当红的时代,我们还有如此之多的音乐家参与传承,展露才华,创作出精彩绝伦的全新作品慰藉我们孤单的灵魂,让我们重回音乐最初的平实和感动。



至今为止,帅老头还能操起一口流利的四川话跟大家交流,还能念起著名诗人艾青先生的《我爱这土地》,还能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重新谱写震人发聩的旋律,还能继续为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他通过他的歌声穿越古今告知800年前的幼安居士:他梦想中强大的中国,经过我们的努力实现了!


 王铮亮 隔世对唱《长恨歌》


《长恨歌》(节选)

唐·白居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隔世对唱!当来自天堂的声音出现,无数人泪目了…



这是《经典咏流传》的第一次隔世对唱

王铮亮跟着老人的旋律轻声应和

质朴干净的旋律带着浑然天成的意境

让人神往,更让人感动


(点击蓝色字即可观看视频)



当已经过世的王之炀老人的吟诵声响起

不少人瞬间泪目……



三年前

与晚期肝癌战斗的王之炀老人

在病床上写下了《长恨歌》的简谱



王之炀老人可谓与中国诗词渊源颇深。他六岁时师承清朝秀才,学习了一些乐府诗词的曲调。而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还会一边扫地,一边把宋词一首首吟唱出来。



这些旋律,跟了他一辈子。在此后的生命中,这些诗词便成为了老人最重要的回忆。他时常坐在书桌前,一首一首地把诗词默写下来,并写上自己的心得感悟。


(王之炀老人生前讲述截图 )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王之炀老人重病缠身,却依旧不忘自己最爱的诗歌。躺在病床上的王之炀老人,即便手已经不稳仍坚持拿着谱子,声音也有些颤抖,也依然坚持完整地唱出他心目中最美的旋律。


(顾盼为王之炀孙女)


一切,只为能把这样的经典记忆留给年轻人。



在老人家人生的最后时刻

自小经典诗词埋下的种子

化作支撑他和病魔战斗的

繁茂鲜花

这就是传承的传奇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经典应是“此爱绵绵无绝期”


 梁俊 歌曲《苔》背后的故事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小诗《苔》因为这个节目一夜爆红,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乌蒙山区的孩子用宛如天籁的声音动情演绎了《苔》,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心。



梁俊老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梁俊是广西人,2001年他来到重庆生活,曾做过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也在福利院里当过义工,2013年9月梁俊和新婚的妻子到贵州乌蒙山区石门坎的苗寨支教。


在梁俊支教的第一学期,孩子们唱古诗的声音就响彻山间,在他两年的支教生涯中,他教会孩子们100多首古诗词,其中50首被他谱成曲。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的孩子,梁俊教他们唱袁枚的“冷门”小诗《苔》,三、四年级的孩子,梁俊就和他们一起在春暖花开、蜜蜂忙碌的季节学唱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而高年级的孩子情感稍稍成熟,梁俊就带着他们一起唱宋词辛弃疾的《青玉案》、苏轼的《江城子》。



石门坎的孩子80%是苗族,天生爱好唱歌,在进山之前,梁俊就想到预先给一些古诗词谱曲然后教孩子们唱,他希望孩子们活在诗里可以感受诗的美好。


梁俊说:“我给古诗谱的曲,是有现代性的。诗文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但曲风却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于是传统文化就在现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毛不易、廖俊涛与李白“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节选)》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首《月下独酌》在毛不易和廖俊涛的演绎之下,诗中情怀充盈了起来,打破了“举杯邀明月”的孤独情怀,仿佛与李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对影成三人”的画面,让曾宝仪也忍不住感慨“诗可以群”。



就像廖俊涛和毛不易在《经典咏流传》中提到的,两人作为90后“宅”人群的代表都是十分容易感到孤独的人,却因为音乐相知相交,为了共同的梦想成为彼此最好的伙伴。他们也是用这首歌的演绎,告诉所有和他们一样的逐梦人,孤独是一种力量!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能够拥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向着梦想前行,那么这种力量会更加强大!



毛不易和廖俊涛的合作演绎让《经典咏流传》鉴赏团的王黎光老师联想起子期与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钟子期因为生病而逝去伯牙就破琴绝弦永远不再弹琴,可见人生遇一知己尤其难得。《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再次看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式的经典重现,而且这知音并不仅仅指同一时空下的毛不易和廖俊涛,更有他们两个人与李白之间跨越千年的相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的解读,更是让我们豁然开朗,在毛不易和廖俊涛的歌声中读懂了李白,拥抱了经典。



我们在这首“独酌”诗中并没有读出惆怅,相反有一种解放感,是因为每一个对这个时代和自己有巨大期待的人,与身处在盛世心中有着伟大抱负的李白,跨越千年产生共鸣,在和诗以歌中李白找到了知音,而我们则在经典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唱自己,邀知己,敬盛世!把这份期待与抱负在盛世经典的咏唱中传承下去!


 张杰 《少年中国说》热血昂扬获赞



张杰作为经典传唱人在节目中带来了《少年中国说》。用音乐传承经典,以诗词传递力量,张杰唱出了中国青少年的意气风发与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高亢的歌声点燃全场,将流行与经典完美融合。歌曲中,不仅有少年的朝气蓬勃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还有当代青年歌手领军人物由内而生的责任与担当。



《少年中国说》诞生于120年前风雨飘摇的中国,梁启超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表达他心目中“少年中国”的宏愿。



如今,经过百年的锤炼,现在的中国焕发着勃勃生机。历时两个多月的打磨,前后四个版本的反复修正,这是张杰对音乐永远一丝不苟的态度;带伤上阵,保证录制,这是张杰对舞台的敬畏感和对音乐的使命感。最终,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张杰完美演绎出了当下中国少年发愤图强的精神。



歌曲融入少年朗诵伴唱,以清冽童声复诵整篇最耳熟能详的片段,将少年之志直接送入人心,向世界展现中国少年的意气风发。彩排时,张杰是这样教朗诵的孩子的:“你们内心要充满力量,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国家。”此番话语,让《经典咏流传》总导演也尤为感慨:“我没有想到一个青年歌手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这让我特别佩服!”



现场,张杰的演绎点燃了观众的情绪沸点,他说:“这首歌,送给正在成长的中国少年,也送给正在崛起的少年中国。”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对张杰的表演大加赞赏,他认为张杰的舞台表现极其到位,并感慨于歌中呈现的“少年中国”。


 厦门六中合唱团 携手霍尊共同演绎《山居秋暝



他们亮相央视热播节目《经典咏流传》,和歌手霍尊共同清新演绎了经典诗歌传唱曲《山居秋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026grm5m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厦门六中合唱团用杯子敲出儿时记忆)


点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评价:他们天籁的声音和充满韵律的节拍,完美表现出诗人王维所要呈现的画面。现场导播更称赞孩子们是“舞台上的精灵”!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经典咏流传》中,穿着白色和浅灰色服饰的厦门六中14名初一学生,用自己的裙摆、裤边拍打出了摇曳的旋律。他们轻快空灵的多声部合唱,一下子就将人们拉进了《山居秋瞑》的意境当中,与歌手霍尊婉转的唱腔相交融,用音乐形式完美演绎了千年前诗人王维描绘的“月下山林”之美。



厦门六中音乐老师高至凡说,他们接到节目组邀请时,正是放假期间,那时在排练新曲目《稻花》,“节目组寄了小样来,告诉我们负责开头和后面一段合唱部分,编曲老师徐聪立即进行创作”。高至凡说,合唱团与霍尊是各自排练,最后才合在一起表演的,因此编曲改了五六次,到最后录制才确定下来。不过学生们很棒,正式上台彩排一次就过了。



那么青们

你们到底是谁的粉丝呢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

留下自己的偶像和感受

交流经典

品味经典

经典永流传


猜您喜欢

 重庆青年说·81号电台 | “一条腿换一条命,值!”

 重马里点赞数极高的醒脑图,你被哪张击中了?

重庆市青少年新媒体中心整理发布

来源 | 经典咏流传、中国青年报等

编辑 | 俞培珍


目前10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