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凭什么火出圈?(本文涉及剧透,请谨慎点开^_^)
本文涉及剧透请谨慎“观看”
电影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串起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顶流”的大唐往事,令观众在“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中穿行大漠边塞,徜徉烟雨江南,在水墨意境与最新光影技术的完美融合里,感受辉煌壮丽的中华诗歌艺术。
在高适的视角下,观众看到了李白与高适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他们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时的郁郁不得志,再到晚年时的万丈豪情,电影中的风流人物,虽然才华耀眼,却都或多或少为时代所困、被命运拨弄。
片子前半段并未将重点落在大唐风华上,而是着墨于恢弘气象的阴暗面,即旧门阀的资源垄断、朝政的日益衰败与青年才俊的壮志难酬。鲜衣怒马的新科进士,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商人之后李白干谒权贵吃了闭门羹,高适发现自己的家族在京城人心中早已没落。后来两人都有了一定诗名,但高适十分清楚,自己写诗针砭时弊,只会招致权臣忌恨,丝毫无益于仕进。
高适与李白,性情一内敛一飞扬,都有报国理想,但怀才不遇。李白遭遇的挫折和困顿、高适在生活中的处处碰壁,同样也让我们从遥远的历史中跳脱出来,用他们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
我们天资各异,但都有过李白那一份自命不凡,在世间碰壁后,亦会生出逃离规则束缚的出离心,在他的大起大落里,我们唏嘘不已,同时感到一股提振人心的力量。高适沉潜修行,于乱世中大器晚成,我们钦佩他的信念感,也羡慕他最终在疆场回转天地。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克服的困难。
影片里的诗人们个性迥异、命运多舛,但背后都是对于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深沉责任。无论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流露着对国家的忧思与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李白初见高适,就为他写下“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视为知己。李白自己也有男儿雄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想着有一天功成名就,要学范蠡遨游七十二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当事业停滞,他写出了光阴蹉跎的焦急:“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写尽了乱世中苍生的祈愿:“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当繁华成云烟,他终于悟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的超脱,是他能在孔孟和老庄之间自由切换,进退有据,虽鼓盆而歌,但信念不灭。正是这种跌宕起伏的人生,洒脱不羁的个性,自信人生三百年的胸怀格局,造就了一代伟大诗人,创造了千古流传的好诗句。
再看高适的人生。祖辈的光环带给他一种荣耀感,种下了一颗报效祖国的伟大种子,与岳飞的“精忠报国”遥相呼应。当国家正需用人之际,他可以年老之躯披挂上阵,建立功勋。
我们或许不能和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相提并论,但我们一样能思索,自己该怎么做,该怎么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梦想、追求幸福?如果说千百年来,变的是时代洪流,变的是岁月蹉跎,那么不变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愧于天地的精神。
《长安三万里》的气势是磅礴的,主题是深刻的,但它并不想“教”我们怎样去度过一生。重要的是,看完电影之后,我们是不是能从中汲取营养,得到启发?这可能就是本片能够火出圈的根本原因——我们都能从电影中看到自己,看到人生。
团团趣文多一点:
《长安三万里》共涉及48首诗词
而说到诗词
就不得不提到咱们重庆
重庆就是一座诗意之城
群山环围、丘陵广布
长江、嘉陵江襟带而过
山之仙气,水之灵气
重庆兼而有之
古往今来
引得无数诗人墨客流连
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留下了大量千古绝唱和名篇佳作
中华诗城 奉节
2017年
重庆市奉节县被中华诗词学会
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华诗城”
今天的奉节,古属夔州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
不少光耀千秋的大诗人
都曾到过这里
如李白、杜甫、王维
孟郊、白居易、刘禹锡
李贺、苏轼、苏辙、陆游等
或旅居或为官
留下无数诗篇
震烁古今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在夔州任刺史,深受当地民歌感染写下《竹枝词》,至此“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千古传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圣杜甫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 李白三过瞿塘峡,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流芳。
《夔州诗全集》里显示
历史上曾有1000多名诗人
在夔州写下过1万多首诗歌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据记载,李白生平两次在重庆短暂停留,一次是其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借道出川,留下了诗作《巴女洞》《宿巫山下》等;第二次是“长流夜郎”时途经三峡,留下了《上三峡》《早发白帝城》等诗作。李白为重庆一共留下了20首诗歌。
公元726年(唐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到重庆时,写下《峨眉山月歌》。诗中所提到的“渝州”,正是今天的重庆渝中区。据考证,该诗写于李白出蜀途中,应该是最早歌咏渝中半岛的古诗。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行到巫山便有诗
在描写重庆的诗歌中
巫山出镜率颇高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从南北朝以来,缙云山就是一处名胜。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李商隐滞留巴蜀地区,收到妻子的来信,以诗作答,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感情。历代的注家在注释“巴山夜雨涨秋池”时,大多把“巴山”释为“巴蜀之山”。有一种说法,诗人笔下的“巴山”指的是重庆缙云山。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竹枝词(选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别种东坡花树两绝
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
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花林好住莫憔悴,春至但知依旧春。
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
江峡虽险峻,青山却多情
自古以来
文人墨客以巴渝的山水人文为寄托
留下众多千古传诵的诗篇
前文所述列举
不过只是冰山一角
诗因重庆而闻名
重庆因诗而增辉
这些灿烂的诗篇
涤荡千年后
穿越时间的云雾
已然融汇在重庆的
山之间 水之间
还有每个人的心中
打动一代又一代人的似水年华
千古传颂 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