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4】如何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
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Follow & Favourite
如何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详细阐述
概念 | 把握三个点 | 6个方面的政策举措 |
劳动者 | 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
劳动资料 | 用好新型生产工具 | 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 ||
劳动对象 | 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 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
1. 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概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2.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
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 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3. 6个方面的政策举措 一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三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四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的独特优势。
五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
六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全球企业和人才共享中国的发展红利。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概况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况
从产业增加值看,2022年我国战新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13%,表现较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从整体的投资端看,战新产业已成为资金追逐的热门对象。公开数据显示,近5年,央企战新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2023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央企占新产业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40%,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从资本市场动作看,公开渠道数据显示,2023年7月,我国战新产业股权投资市场共计发生84笔交易,交易总额达90.91亿元,交易规模环比增加18.20%。
从技术与技术融合的视角看,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向不会仅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种单一技术,而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交叉融合,正在推动未来产业从单点技术和单一产品创新加速向多技术、系统化、集成化创新转变,将创造出集成多领域先进技术的新产品。
从技术与产业融合的视角看, 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不断深化,在赋能传统产业变革跃升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未来产业。比如,5G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已催生出多种新的业态。
从产业与产业融合视角看, 通过促进未来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以点带面锻长板、补短板,从而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机器人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传统医疗器械产业的融合,催生出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支架等新产品,这种变革也加速推动着传统医疗器械向新一代医疗器械转型升级。
3.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存在的问题
4. 未来产业的“三步走”目标
——END——
政策关键词词库(完善中)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刘典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研究项目主任《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总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数字货币、网络与数据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个人专著包括《非常法史》、《法眼看民国》、《政策沟通:国际合作引擎》;参与编著《“一带一路”大百科》《读懂“一带一路”》《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中国改革大趋势》等。
在《中国金融》、《文化纵横》、《人民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数十家权威纸媒发表近百篇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