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我的家正在消失

2016-05-29 吃喝玩乐在北京

统筹:乐乐殿丨编辑:二狗


现在的北京已不是装载你满满回忆的老北京,它是一座急速发展的, 繁华的是国际都市,它让人们接收到世界各地的新鲜的讯息,他让人们感觉到疲惫和力不从心,不知道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里,你会不会想起那个还是幽深胡同巷子深,各家小贩齐叫卖的老北京时代。



1

消失的城门楼子


原来的北京总共有四道城墙,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轮廓从空中俯视像一个“凸”字,从宫城、皇城、内城到外城,每座城池都有城门,宫城有4座城门、皇城有4座城门、内城有9座城门外城有7座城门。



现在的北京城保存下来的城门,今天仅存“一对半”,“一对”是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半”是德胜门箭楼;角楼只留下内城东南角的箭楼;而城墙,只剩下不足400米。


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浩浩荡荡延续了10多年的大肆拆除北京老城门城墙行动中,古都北京早已荡然无存。



1953年,为道路通畅拆除了广渠门的城楼和瓮城;

1953年,左安门瓮城、城楼和箭楼城台相继拆除;

1954年,为扩建天安门广场,中华门被拆除;

1954年,以其精美的建筑构造和重要的历史地位矗立于百年风雨之中的庆寿寺及双塔,在拓宽西长安街时被拆;

1954年,右安门城楼、箭楼和瓮城被全部拆除;

1956年,与广渠门相对的广安门被以“年久失修、阻碍交通”的理由拆除;

1956年,朝阳门城楼拆除完毕;

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永定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拆毁;

1958年,箭楼拆除完毕。

东直门、宣武门、崇文门、安定门、阜成门、西直门、也相继被拆。

东单和西单的牌楼被拆。迄今惟有正阳门、德胜门、钟楼得以部份保存。


2

小时的老北京胡同


作为北京文化名片之一的胡同,承载了这座城市的曾经,包容了一代代人的柴米油盐,孕育了专属于北京的文化。当城市之光升起,照进胡同的刹那,摩天大楼和商业街荡平了一片又一片老院落。




上世纪80年代初还几乎保存完整的3000多条北京古城胡同,到90年代仅剩1200余条。后来胡同消失的速度更快。仅2007年9月,北京就有361条胡同同时在拆。



3

消失的批发市场


“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是北京居民淘换廉价服装鞋帽的“胜地“之一,这个如农贸市场般喧嚣的服装批发市场兼收并蓄,是外地人在北京从事小生意的淘金地。



不过,在首都近些年的发展规划中,“动批“却是一片注定要“消失“的地界。除了动批还有其他一些批发市场也陆续离开了人们的视野。




2015年底前,完成“动批”摊位减少60%以上,腾退20万平方米,东天意市场实现整体疏解。

2016年底前,“动批”基本完成搬迁,官园批发市场、天意市场、万通市场全面启动疏解。

2017年底前,“动批”“万通”“天意”等批发市场全部完成疏解任务。



4

老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



随着建国后历次旧城改造的圈地运动,现在北京城区保存下来完整的四合院已经很难再找到。穿梭在北京宽阔的马路上,望着两旁高耸的水泥森林,已经无处寻找记忆中的京味?


5

老北京逝去的童谣


庚子年,闹得凶,八国联军进北京。

又开枪,又放炮,又杀老来又杀少。

太后皇帝逃跑了,前门楼子轰塌了,

百姓生活惨透了,国家江山谁来保?


这些北京童谣在儿童口中广为传唱,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童谣是人类口头文化的珍品,语言浅显,哲理性强,它积淀了祖国优秀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然而现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已经难寻童谣的踪迹,只有不同的乡音在耳边回荡。


6

消失的绝活


皮影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先后形成东城、西城两大派别。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随着老一辈北京皮影艺术家相继退休和逝去,北京皮影艺术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现北京皮影的主要传承者,没有自己的团址和固定的演出场所、市场模式化运作困难,由于收入低而难寻合适的传承人,从而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


吹糖人,北京话为“吹糖人儿”,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吆喝。过去糖人很便宜,儿童很爱玩。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遗忘。


7

老北京叫卖


哎!酸梅汤桂花味,

玉泉山的水、东直门的冰,喝到嘴里头凉飕飕,

给的又多来,汤儿好喝。 



老北京叫卖是旧时京城从商活动的人们,在胡同、街巷等为推销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高亢的吆喝、婉转的叫卖调,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悠扬悦耳,好懂耐听。


据说,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不过,现在北京城里会吆喝的人已经不多了。


8

老北京吃食


“吃儿”是为北京小吃量身定做的词。梁实秋和唐鲁孙在他们晚年的忆旧之作里,都在字里行间追忆过各种老北京的吃儿,青酱肉、羊霜肠、豌豆黄、烫面饺儿、苏造肉……时过境迁,这些“吃儿”已经在我们的视线中慢慢消失。


炸三角,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荤馅和素馅两种。吃时须先用筷子在皮上扎几个眼使馅里的热气冒出来,然后再吃,以免烫嘴或溅出油汤。



羊霜肠羊肠必须得用醋、精盐来回揉搓均匀,反复用清水洗净,这样才能彻底清除异味儿。这种小吃,颜色呈乳白,味道鲜嫩,很适合作为冬季滋补佳品食用。不过,如今的羊霜肠在市面上,并不多见了。



蒸而炸类似于大饺子,但要有褶儿,形如元宝。西葫芦、小香菜拌上黄酱,再撒上点儿熟芝麻,包成饺子型。然后上锅蒸,蒸好后再用高油位半煎半炸,炸至表面布满珍珠状的小泡,表明这“蒸而炸”酥香刚好。


苏造肉苏造肉是卤煮火烧的前身,对于它名字的来历,有说是江苏人做的,也有说是江南的一位姓苏的师傅做的。据能查到的宫廷档案的记载,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苏师傅做的肉口味比较特别,由于制作的师傅姓苏,于是便有了“苏造肉”这个名字。



甑糕,很多人都误解甑糕是源于陕西的小吃,其实陕西甑糕是用花盆蒸的,该叫“盆糕”。北京的甑糕类似元宝状,吃起来的口感是爽口、筋道、口味多变。但是由于制作甑糕的小摊贩卫生条件极差,所以在1953年后,国家就明令禁止制作甑糕,于是甑糕也就失传了。


当然消失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


以前的北京街头还不拥堵,


南锣鼓巷还不是人山人海,



还有人送蜂窝煤,街边还有3块钱的理发店。



借用天涯的网友的一段话:”那时..四环还没修,地铁只有两条,白石桥总堵车,太阳宫是垃圾场,四惠是郊区,汽油才两块钱。那时上网要拨2631,国内没有论坛,telnet上水木清华。那时没有QQ,我们都用mirc和老外直接聊。“




听说现在公众号还可以置顶?

爱吃爱玩的你忍心看着我被别人压在身下么?

快来置顶让我傲视群雄!





点击查看头条↓

抓紧看,北京要在全国出名了!

在北京四天怎么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