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
●
阳
佳节又重阳
国庆刚过,又迎重阳,重阳节抓住了国庆小长假的尾巴。初步金秋,又恰逢国庆假期,同学们又刚好可以趁此时机,或是与家人团聚、感恩敬老,或是结伴出游、登高赏秋,不亦乐乎?
重阳的起由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的习俗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登高赏菊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感恩敬老
现在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似乎重阳节的分量不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对于重阳节的印象更多的是登高赏秋、插茱萸、享宴求寿,或者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风雅诗词,而对于其中的内涵底蕴,似乎有所忽视。理解传统节日的厚重内涵,理解传统文化的优秀底蕴,这是我们需要做的。
敬祖——中国四大敬祖节日之一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中国数千年来承袭了祭祖的传统,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受儒家影响,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敬老——新时代中国的“老人节”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孝道——对中华孝传统的一大承载
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其根本正是作为中华传统根本之一的孝道。我们的父母或长辈也许还没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却仍然需要。
感恩——重阳最大的普世价值
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最大化地推而广之,所得到的最广泛、最普世的价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无不体现了对于抚养我们亲人的感恩之情。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学会感恩,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个重阳节,让我们趁此金秋,拾起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拾起我们对养老尽孝的紧迫感,趁亲人尚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
往期精选
改版后的公众号让很多团儿粉“迷路”了
快来按提示给小团儿点亮星星⭐
第一时间接受小团儿对你的爱💗
出品 | 共青团东北大学委员会
主编 | 张耘溢
责任编辑 | 江虹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