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狗十三》:长大,就是要学会告别 | 视界

中大青年 中大青年 2022-06-11



中青记者:李文卓  

责任编辑:李健睿




心疼,心狠狠地在疼。


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刹那,李玩那个压抑而悲伤的抽泣还牢牢映在脑海挥之不去。恍惚间,竟然觉得电影中的李玩就在身边,真实到令人害怕。她长大了,《狗十三》这部连名字都十分叛逆的电影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我们也长大了。





李玩平常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离异,父亲与后妈生了一个弟弟却一直没有告诉她。这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传统而保守,有认为“那李玩就是个女孩子,懂啥嘛”的爷爷;几十年没有出过家门却觉得社会乱七八糟的奶奶;还有强势而固执的父亲和外热内冷的后母。李玩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学习成绩中上,每天按部就班上学放学写作业,日子过得平淡而压抑。在这个家庭里,仿佛所有人都关心着她,却没有人真正理解她。家里人不知道她一喝牛奶就会吐,不理解也不想去了解她口中的“平行宇宙”。她很孤独,渐渐地沉默寡言,却又无法避免地很孩子气。


“爱因斯坦”,一只爸爸为了补偿而送给她的金毛犬,就是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她的生活。



爱因斯坦的陪伴缓解了李玩的孤独。因此,在爱因斯坦跟随爷爷去菜场走丢之后,李玩不顾家人的阻止歇斯底里地寻找,疯狂地在黑夜里奔波。这场“寻狗”风波,让爷爷摔倒受伤,让奶奶外出迷路,在爸爸以“都是为你好”之名的暴打中结束。在家人看来,爱因斯坦只是一只狗,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李玩如此在意一个“畜生”,哪怕重新再买一只新狗都不能让她满意。但是对于李玩而言,爱因斯坦已经不仅仅是父亲送给她的一条狗,它经历过李玩从排斥到接受的过程,在这个与她格格不入的家庭中,它是李玩唯一的“自己人”。它还承载着她的依赖感和安全感。她声嘶力竭想要找回来的,是她自己渴望被理解被认同的那份真诚的关心,而爱因斯坦,仅仅是一个独特的载体。


李玩只是一个孩子,她执拗,她赌气,她哭天抢地,都是在表达着她对这个家庭的不满,对这种教育模式的抗议。但可惜的是,没有人理解。爸爸认为这是她“不懂事”,爷爷最终也对大吵大闹的李玩失去了耐心。当满怀期待落空,家里出现的那只狗并不是真正的爱因斯坦时,李玩多日来的委屈、着急、不知所措终于化成笨拙的反抗,试图表达的她却在爷爷的那声怒吼中安静下来,只有委屈而愤恨的泪水倔强地在眼眶里打转。自那而后,李玩变得沉默,变得敏感,与家人的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双方的不满在李玩的一次晚归中爆发。强势的父亲冲动之下动手打了李玩,事后却追悔莫及,用同样强硬的方式表达着歉意。“你要原谅爸,爸最近工作上忙的很。”“我打你是因为爱你,你长大就明白了。你啥时候能长大呢。



爱因斯坦丢了,李玩的童年也渐渐地丢了。她被迫地成长,学会了妥协,开始接受现实。她开始讨好性地关心,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与家人的关系。她学会了与爷爷奶奶聊天,渐渐地开始接受新的爱因斯坦,开始让自己学习不喜欢的英语,甚至平静地接受了有个新弟弟的事实。一切似乎都在变好,都在按照大人们期望的那样变化着。这种平静,到新的爱因斯坦因误伤了不懂事的弟弟被后母赶出家门,绝食死在流浪狗收容所里时,变成了对现实生活的认命,全盘接受生活中所有心酸,不再反抗,也不再忿忿不平。这时候的她,早已把平静当成了习惯,习惯于失去,习惯于希望重生之后的再次破灭。成长,对她来说,就是不断地失去。失去爱因斯坦,失去参观天文展览的机会,失去新的爱因斯坦。面对这些心爱之物的失去,李玩从一开始那样执拗地努力寻找,到后来感到深深的无奈,直至最后平静地接受。正如电影说的那样,“以后这种事儿还多着呢”。


李玩的家庭用残忍的方式让她迅速成长。他们不关心这个有些叛逆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甚至天真地以为物质上的尽可能满足就已经足够。他们不理解青春期的李玩,不明白她其实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情感上的慰藉和指引。爸爸仍然坚持认为孩子需要多打多骂,遇到矛盾时不由分说用暴力的方式解决。这种强势的教育理念让李玩渐渐封闭自我,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在乖巧的外壳下,逐渐变成一只不轻易显露柔软的小刺猬,用自己不堪一击的盔甲守护着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同时,他又把社会的复杂毫不掩饰地展现在尚在稚龄的李玩面前。他让她看到了酒桌上大人们的觥筹交错、溜须拍马,他让她敬酒,让她恭维领导,甚至为此错过了她期待已久的天文展览。没有犹疑,他亲手将自己的女儿推向了成年人的世界。他无疑是深爱着女儿的,但是他的这份爱逼着李玩迅速成长,让她默默地承受着本不应该由她承受的痛苦。


爷爷奶奶宠爱甚至有些溺爱着李玩和她的弟弟。然而,他们不懂李玩,甚至从来没有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个体来看待。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的无理取闹是因为他们不明事理,对孩子的爱就应该是无条件包容他们的所有错误,不论这份包容是否恰当。奶奶在电影中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怪娃,娃还小,啥也不懂”。他们深爱着孩子,却不懂如何引导孩子成长。他们细心地呵护,想走进她的内心与她交流。


但当李玩想要表达诉求却情绪激动时,爷爷直接用家长的绝对权威硬性压制,奶奶仍一直以和稀泥的方法试图安慰。没有一个人能了解她内心深处最渴求的东西。再加上家庭中缺少了来自母亲的关怀,这个敏感的女孩儿伤心时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肩膀供她依靠,于是,她学会了妥协,能够在狗狗去世之后微笑着对爸爸说谢谢,开始沉默地接过爸爸递来的酒杯,甚至能够在刚得知爱狗去世的情况下面无表情地咽下饭局上的狗肉。李玩懂事了,懂事得让人心疼。



这一路上,李玩是孤单的,因此她渴求被理解,并且在不断寻找能够理解她的人。她一开始以为她的堂堂姐姐理解她,后来堂堂被家里人“收买”,不得不站在她的对立面,她觉得遭到了背叛。接着她又找到姐姐的男友高放。这个多情而耐心的大男孩,陪伴着她度过了最艰难的那一段时间,引导她逐渐走向成熟。然而,他也不懂她。他以为她需要爱情,却不清楚,她缺少的不是爱情,而是最基本的陪伴理解和情感抚慰。李玩没有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属,只能一次又一次把情绪藏在心里,逐渐变得波澜不惊,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趋于沉默。



李玩的经历刺激着有相似童年的人们。姜思达在录制的影像观后感中表示“这个片子中的很多情景真的是完全一样。”没有安全感,只能懂事,只能以未成年人的视角理解父母,这是许多人长大的蜕变。我们在等待父母的道歉,父母在等待我们的感谢,这是现如今许多家庭的情感困境。父母与孩子之间,总有道看不见但又跨不过的门槛,让父母与孩子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但是这本不应该存在。


《看天下》的影评中有这么一句话:“毕竟在初入社会之前,来自家庭的‘爱暴力’,才是影响我们这代人敏感、胆怯、自卑、多疑等大多数负面性格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直接对一个人性格塑造有巨大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以后人生的影响是极其可怕的。但是幸好,我们长大后变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不论代价有多大。


在影片的最后,爸爸面对李玩突然间的懂事,忽然明白过来,原来自己并不称职。可惜,李玩已经长大了,时间没有给爸爸的后悔留任何机会。在街上遇到从前走丢的爱因斯坦也能够淡定擦肩而过的她,在强忍哽咽说出“我刚才好怕他认出我扑过来”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自己是真的长大了。





当我们面对李玩、面对最后在冰场上不断哭着跌倒却仍要尽力爬起的弟弟时,我们才知道,其实长大,就是一个在跌跌撞撞中学会告别的过程。


而我们,已经长大了。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如果把中大景色做成衣服 | 光影


冷空气到货,你的老寒腿可还行? | 青晚报



今日小编:胡茵婷 李子程

审稿人:康遍霞  谢博远

审核发布:马明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