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发展史:漂亮的千篇一律,特别的万里挑一 | 中青报道
中青记者:胡茵婷、陈心怡
责任编辑:彭抒文
如今,“网红”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网红经济”的蓬勃发展,让“网红”更多成为一种职业,而非一种身份。在习惯了精致靓丽的网红后,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的网红也并不全靠光鲜的外表走红:我们既追捧过古早的网络作家的作品,也关注过夺人眼球的芙蓉姐姐和罗玉凤。可这些千姿百态的网红已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和一个年代的逝去而销声匿迹。时代的特点决定着怎样的“网红”才能走红。网红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互联网进化史。
网红1.0文字时代
(早期BBS论坛之一——曙光BBS)
90年代是一个关于表达欲和文学梦的时代。技术的限制使网民们只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我,他们活跃在BBS论坛和各种文学网站上。文笔和才情,是网民们追寻着自己心目中的“文学红人”的准绳。
1998年,一部网恋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横空出世,迅速地被各大论坛不断转载、推荐,引起无数跟贴,作者痞子蔡也随之走红,成了当时风头无两的“网络红人”。小说出版后台湾销量超过50万本,3个月便为痞子蔡赚进版税百万(新台币)。
自痞子蔡后,网络上又相继涌现出了女文青鼻祖安妮宝贝等一批当红作家。他们的ID至今仍影响着一大批文学拥趸。在那个时代里,“真知灼见”或许是成名因素的重要维度。但囿于变现手段的单一,他们仅是通过小说的出版、改编来创收。
但是千禧年前后以痞子蔡为代表的“网红雏形”,证明了草根在网络世界一夜走红的可能性,也为荒漠般的网红市场播下了商业的种子。
网红2.0 草根时代
2000年后,随着网络带宽的加大,互联网迎来图像时代。网民规模的扩大,让步入新千年后的中国互联网,不再仅仅是文人乌托邦式的江湖。网民们一方面对自我个性的展示愈发包容,另一方面也愈发猎奇。“审丑文化”应运而生,以“丑”为美的网络红人横空出世,刺激着人们的眼球。
2004年,史恒侠扭着肥硕身材摆出S造型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她另类的言论和反常的照片,引起了网民们嘲讽恶搞的狂欢。彼时的她有一个更家喻户晓的名字——芙蓉姐姐。不过多年后,史恒侠自己对“芙蓉姐姐”这个符号作出的定义却是:“那不是红,是臭不可闻”。
虽然当时的草根网红个体饱受争议,但是商业的种子却已经萌芽。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芙蓉姐姐参加商业活动价格在 20 万上下,疯狂积攒的人气也让她有了不少广告代言。噱头光环下,商演、代言、参加电视节目成了草根网红的主要变现方式。
与此同时,以包装、炒作、推广、变现为商业逻辑的网络推手公司相继出现。09年凤姐的走红就是标准的套路化胜利。在推手公司的策划下,她上街征婚,频发雷人言论,雇佣大量水军发帖造势。一心想要改变命运的山村教师罗玉凤终于在大众的嘲笑声中红了。从这时起,网红群体构成基础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博眼球,获名利”的行列。
网红3.0——社交电商时代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一场社交革命拉开了帷幕。“颜值即正义”成了前微博时代的社交法则。一大批发美丽自拍的人,凭借着出色的外表以及更加出色的PS技术成为了新一代网红翘楚。
蓬勃发展了十年的电商玩家们也将目光投向了社交平台这个庞大的流量池。电商的入场,给网红的发展版图拼上了一块关键拼图——持续变现。
2014年,微博网红张大奕率先开辟了“网红+淘宝店”的网红电商模式。在颜值加持下,网红身着样衣的照片,一方面继续吸粉,扩大了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收集了粉丝的反馈——一旦反馈良好便直接打版投产。粉丝疯狂追逐着网红售卖的衣物和化妆品,好像拥有了这些,自己也能过上网红照片里呈现的精致生活。“网红经济”这个概念,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张大奕微博主页截图)
“学而优则仕,网而红则商”成为了新的社会现象。网红吸金能力的提升让更多的人对网红这个行业产生极大的兴趣,不少人将网红划在职业考虑范围内。同时资本持续地注入也让网红产业迅速发展,“网红经济“成为这个阶段的核心内容。
网红4.0——泛领域化时代
2016年是真正的网红元年,直播、短视频等模式让网红更贴近人们生活,内容成为更高效获取精准用户的流量入口。
这一年,中国当之无愧的网红第一人是靠着精准有趣的吐槽视频走红的papi酱。她发布的第一条上海话+英语的短视频便吸引了数百万粉丝,在之后的一年内获得了2200万元的投资。
2018年中国网红排行榜上,半数以上的网红都以制作短视频走红,其中快手、抖音成为新的网红集结地。网红产业也打起了“内容为王”的旗号,越来越多的网红开始组建团队深耕内容。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高呼着“内容为王”,但再少有像papi酱一样输出文化内涵类内容的网红。更多网红深耕的是时尚领域、直播行业,精心雕琢的内容依然指向“如何看起来更美”、“如何更吸引人”。
与此同时,“窃格瓦拉”“竹鼠兄弟”等草根网红也间或出现,但相比于网络主播、美妆博主,他们的影响力也仅仅停留在浏览B站鬼畜区的年轻人中。
这个时代,有一种“网红”叫故宫
“网红”的定义不断被延伸,其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人物。2018年,有一群另类“网红”在网络上爆红。它们的走红给“网红”这个群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网红和网红经济的固有观念。
近年来的故宫仿佛正在“逆生长”,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为了成为“网红”,你知道故宫有多努力吗?
新晋热门表情包“皇帝很忙”“Q版韩熙载”和文创产品朝珠耳机、朕亦甚想你折扇等一系列画风清奇的故宫“爆品”让故宫甩掉了“高冷”的标签,走上了卖萌与优雅并重的宣传发展之路;《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所体现出来的“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令人动容,并且引发了要去故宫修文物的热潮……成为网红的故宫变得更加亲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迈出了创新的一步。故宫走红的背后,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喜爱和追求。这样的故宫堪称网红界的一股清流。
(故宫淘宝店铺页面)
僵小鱼诞生记:动漫IP的走红之路
它头顶鱼骨、身披官服、眼圈黝黑、一脸萌相,但是它却坐拥2200万粉丝,深受大众喜爱,他就是呆萌可爱的网红僵尸僵小鱼!它于2014年10月首次在站酷网发表,一经推出便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2016年正式推出以僵小鱼为主角的系列视频《叫我僵小鱼》,讲述了小鱼被鱼爹收留后,两人之间暖萌治愈、笑中带泪的日常故事。
僵小鱼诞生之初,研发人员就把打造成年轻人喜爱的IP作为长远目标,始终坚持追求真实和个性的定位,让僵小鱼不再是虚拟化、理想化的动漫形象,而是更加贴近人类的真实情绪表达和肢体语言,从而无形中拉近了观众与动漫人物的距离,观众即便隔着冰冷的屏幕也能从僵小鱼的种种经历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事实上,因为其延展性和多变性,僵小鱼比真人网红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所看到的生活中时常犯傻却始终乐观积极的僵小鱼不正是自身的影射吗?也许,爆款只能红火一段时间,打造一个经典IP却需要更长时间和内核来沉淀。
(动漫IP僵小鱼)
网红现象和网红经济在受到热捧的同时,也遭受着非议和批评。有人担心网红只是昙花一现,担心其不能保持持久的关注度与吸引力;有人批判网红的门槛逐渐降低,庸俗、无下限的网红文化现象会冲淡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也有媒体揭露网红圈背后的激烈竞争、蓄意炒作和潜规则。总之,在相关行业法规还未颁布之前,“网红”可能远没有我们所看的那样光鲜亮丽,成为“网红”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诚然,这是一个盛产网红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华或者颜值,都可以成为网红。甚至,精心筹划的文化产品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一炮而红。“网红”的历史在不断被改写,范围在不断被扩大,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似乎是一部进化史。但除去诸如故宫文创对历史文化创新和现代审美追求的努力,其余无论是以靓丽的外表吸引迷弟迷妹,还是用出格猎奇的言行博出位,其终极道路总会趋向吸引人气,流量变现——一切都是奔着钱去的。与那个单纯表达自我的时代相比,我们追逐的这些“网红”或许正在逐渐“退化”。
(图片源于网络)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水晶球里藏着的世界 | 光影
游离于神话与现实,专属航天人的浪漫 | 青晚报
今日小编:胡亦丹 余潇
审稿人:谢博远 康遍霞
审核发布:马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