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浪地球》=7+1+1 | 视界

李欣欣 中大青年 2022-06-11


中青记者:李欣欣

责任编辑:黄晓晴


如果给《流浪地球》打9分,那么7分是给电影本身的,1分是给惊喜的,1分是鼓励未来科幻电影的。


#本文含有剧透#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看完《流浪地球》,起身走出电影院那一刻,第一时间想起的或许只有这句话。但作为春节档以30亿票房杀出重围的黑马电影,它所带给我们的,肯定远远不止这一句话。


《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但电影选取的仅是小说中原文约一千字的一个片段:地球经过木星时被木星引力捕获,几十小时后两颗行星将会相撞。


电影选择地球以及国际领航员空间站双线并行的方式,以小说原著为背景、空间站领航员刘培强的儿子刘启与刘启的妹妹韩朵朵为主角,聚焦于中国其中一支救援队,叙述了为改变地球转向、避免撞击的一次全人类共同努力的救援行动。


(电影《流浪地球》海报)


“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


电影上映后,获得好评如潮。许多观众感叹《流浪地球》是“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更有人称此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在原著中,大刘对地球经过木星这一片段仅是篇幅短小的、平淡的描述,而此部影片却将其扩充成了一部剧情跌宕起伏、情节完整的剧本。电影的背景设定基本还原原著,情节上以运送重启发动机的燃料“火石”为故事主线,在火石运送以及火石点燃过程中设置了多次转折。主角以拯救全人类为使命,每一次遇到的困难都关乎全人类存亡,因此每一次剧情转折,都紧扣人心弦,带动着电影的节奏。


使这部电影具有分界线意义的,更源于电影人将中国的价值观熔铸于电影之中,进行价值观输出。之所以称《流浪地球》为“我们自己的电影”,电影中必定有些东西是“我们的”,带有中国色彩的。电影中,中国人特有的安土重迁的故土思乡、家庭观念、集体主义价值观等都渗透在电影情节中。


出于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即使面临人类文明毁灭的危机,也舍不得扔下曾经赖以生存的地球,全人类出逃,而是“裹挟”地球一起逃跑。影片中也强调着“回家”这个概念,爷爷让刘启带妹妹回家、爷爷牺牲后无法再回家、刘培强进了空间站后也无法再回家了……影片中对“回家”总是有一种执念,回家永远是最后的归属。


(地球“出逃”过程中被木星引力抓取)


团结合作是电影中集体主义价值观最大面积呈现的一种方式,从救援队登场开始,团体合作的情节便随之出场。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强调在多元利益主体基础上形成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处于同一“队伍”意味着团体属于同一阵营、肩负同一使命,包括在上海进入大楼后通过绳索爬到顶楼;决定点燃木星后,大家分工合作点燃火石重启发动机;最后国际救援队掉头奔赴苏拉威西助力……从一个救援小队团结一心到国际团体众志成城,这些情节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人所强调的团结精神。


《流浪星球》振奋人心之处,不仅在于它证明了中国也有能力创作有高质内容的科幻电影作品,还在于它展现了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光芒。除了内容,电影中视觉效果也让观众叹为观止。为呈现影片的恢弘叙事,电影在概念设计上也下了狠功夫,地下城、空间站、服装、运载车辆、枪械等一系列场景道具的美术设计手稿完成后共计有8000张。


(电影《流浪地球》地表场景图)


对于科幻电影而言,概念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流浪地球》在此处的用心,为科幻电影行业的精良制作提供了范本。知名科幻评论人“兔子等着瞧”在豆瓣影评《中国科幻电影有了希望,是因为它在为你开路》中,称赞了《流浪地球》的开创性。他认为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视觉时代,实现了精准的类型控制,达到了行业的顶级水准。


(电影《流浪地球》概念设计手稿)


“我叫韩朵朵,是一名初中生”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科幻方面的情节、设计可以给出好评。但抛开科幻的因素而言,单纯以一部电影的标准评判,如果说“已经完美”,这是让人不敢苟同。相比精良的视觉设计,人物的塑造却没有同步跟上,反而显得略为粗糙。在电影中,剧情应该从人物出发,以人物连结剧情,但在《流浪地球》中却反了过来,人物形象反而服务于剧情。影片中人物角色的行为、言辞生硬,大都因为人物角色只是电影剧情的棋子随着剧情推进,在不同阶段将不同的角色安排得妥妥当当,哪里需要感情,哪里就安排一个人物角色来一把突然的情感宣泄。


虽然电影《流浪地球》倡导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是个人拯救世界、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地球那一套,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但套上主角光环,刘启和韩朵朵兄妹自然受到更多关注。而与同类题材的电影不同兄妹俩作为肩负拯救地球重任的主角出场时并不是英雄相反他们很任性甚至间接造成了救援队部分人员的牺牲。尤其是韩朵朵,其台词由于过于幼稚而为众多观众诟病,片尾韩朵朵开广播请求国际救援队支援时的台词有强行煽情之嫌,在微博上网友甚至发起了“韩朵朵台词重写大赛”。电影中刘启兄妹多次的情感宣泄幼稚而毫无征兆,观众直呼“尴尬”。


(电影《流浪地球》中饰演韩朵朵一角的演员赵今麦)


人物形象的扁平化也是影片人物塑造的硬伤。曾经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为了让观众专注于特技,从而将人物塑造简单化。但近年来开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恼和困难的描述开始加大力度。《流浪地球》安排了一众带有丰富背景的配角,但在剧情中的矛盾展现却不尽人意。如刘启兄妹的爷爷韩子昂,一位年轻时在上海生活、工作上尽职尽责、家庭中爱护孙子孙女的高级驾驶员。影片中着重刻画了韩子昂“爷爷”这一家庭角色,但是爷孙两代之间的互动情节甚少,爷孙两代的感情仅在他临近离世时匆忙渲染,也谈不上细致入微动人,同时影片还忽略了韩子昂其他侧面的刻写,如“高级驾驶员”这一名号也从未交代前因后果。又如一同在救援队中的“中澳合资”的白发少年蒂姆,除了从头到尾贯彻与彰显爱国主义,他的“合资”背景并无其他推动剧情的用处。


虽然人物塑造这一方面成为了电影《流浪地球》的瑕疵,但不置可否的是,《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少证明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可能性。中国科幻电影市场长期以来面临着剧本制作不够精良、声称请了好莱坞团队但特技仍然不出彩、因口味小众而获得投资少的问题,《流浪地球》正是一部对抗中国科幻电影市场旧态的影片。


中国优秀科幻电影的长期空缺,也让观众降低了对“好”的要求。如果给《流浪地球》打9分,那么7分是给电影本身的,1分是给惊喜的,1分是鼓励未来科幻电影的,它作为一部科幻电影,超出合格线但并未完美。对影片有讨论和反思而不是一味的赞美才能推动科幻电影行业的规范与创新,但若只对电影的不足进行审判一锤定音,在豆瓣打个一星,为它贴上“烂片”的标签,未免有些不公。如果《流浪地球》真的只值一星,那便是给那些真正的“一星电影”纵容的空间。


《流浪地球》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剧情、特效,更是让大众的目光聚焦到了科幻世界。观众从《流浪地球》启程,将目光聚焦到了科幻世界——那一个少数人关注的角落。以《三体》《流浪地球》为代表的中国科幻作品,也参与到世界科幻作品中,共同为人们构建一个出宏大叙事,推演一个“真实”,给予我们一个重新打量现有一切、领悟人类渺小的方式。


这也是科幻作品的意义所在。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这个中大人坚持数年拍了部院线电影,正在热映 | 中青报道


这个假期,你上过称了吗? | 什么鬼




今日小编:郑晓晴 闫明

审稿人:谢博远 康遍霞

审核发布:马明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