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学霸”直播学习,自我监督还是网络作秀? | 中青报道
中青记者:林诗婷 朱荟岚 王小雨 谭越
责任编辑:高菲远
在互联网社交的时代,晒美食、晒旅游、晒运动等展示日常生活的短视频接连涌现,连成一片纷繁的海洋。在这片海中,有一种“晒”显得尤为独特——晒学习。他们在互联网平台实时直播学习、分享考研笔记、安利学习神器、推荐学习方法……这些热衷于将自己的学习记录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分享在社交平台上的人,被形象地称为“云学霸”。
“哔哩哔哩弹幕网”上的大量学习记录类视频
在微博、抖音、bilibili等各大网络平台上都有“云学霸”们“打卡”的记录。目前与其有关的微博超级话题#studyaccount#在微博教育榜排行第一,阅读量达到25.7亿,发帖量20.5万,粉丝41.3万,该数字目前还在迅速增长,每分钟都有网友晒出自己的学习记录;在“哔哩哔哩弹幕网”(B站)上搜索“study with me”(学习记录类视频),播放量在1.5万以上的视频超过1000个。
微博超级话题#studyaccount#
“云学霸”的“圈”文化
“云学霸”们聚集起来形成的圈子叫做“SA(Study Account)圈”。在圈中活跃分享自己的学习记录的人被称为“SAer”。作为“SAer”之一,学习博主“枸杞老太”称,“SA圈”像一个来去自由的自习室,向每一个抱着不同科目的书、怀揣着不同的目标的人开放。
“枸杞老太”去年十月上网搜索书单时无意发现了微博中的#studyaccount#超级话题,对她而言,从此多了一个分享读书笔记的渠道。另一位名叫“考研悦哥”的博主则把#studyaccount#当做每日学习打卡的平台,2020年将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她想通过“打卡”记录这段努力的时期。
“枸杞老太”在微博上分享的读书笔记
在微博“打卡”时,博主们会梳理、回顾一整天的学习历程,把“做了什么”分条列出来,实际上就是在用检视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学习所得,从而更清楚自己的效率如何,清晰地觉察到不足之处,并在接下来的计划安排中有针对性地改进。
除了分享与记录外,B站up主“无情情”希望通过录制学习视频实现自我监督,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她表示,在这之前自己看书时总是放不下手机,难以静下心来学习。而在公众平台上分享学习记录时,他人的关注会形成一种外在的监督力。
对于“SAer”们来说,在拍摄视频和直播时,想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会直接呈现在他人的眼前,这种“被注视”的压力会强迫自己保持认真的姿态,并且出于树立良好形象的需求而坚持每天学习,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由此,学习的持续性得以保持。
有趣的是,大多数接受采访的“SAer”都表示不会将学习记录发布在微信朋友圈等较为私人的圈子,而是倾向于将它们放在微博、B站等公开平台上。中山大学历史学系18级小波同学也经常在微博上“打卡”分享学习记录,她认为如果在私密性较大的圈子中分享学习记录会“拉仇恨”,而且身边的一些亲人朋友未必能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相反,更开放的平台上更容易集聚志同道合的朋友。
美国硅谷的软件设计师Eliezer Yudkowsky将网络社交模式分为两种:“大广场”式和“大杂院”式。在“大广场”上人人都可以喊话,可以四处探索,信息更容易流通,个体也更容易组团,微博、B站等平台就类似“大广场”。“大杂院”则相对封闭,如朋友圈,“访问权限”等隐私设置使信息的流通仅限于相对狭小的圈子内。
在“大广场”上大喊一声,一旦有人回应,就有一条无形的线迅速将两个陌生的个体联系起来,一个人的喊声由此放大为两个人的喊声、三个人的喊声,逐渐形成一个社群。而在“大杂院”内,喊声只能被同一屋的人听到,呼喊时还要担心会否“打搅”隔壁屋子的人,讯息的传递难免低效许多。
对于那些期待着通过分享学习记录,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彼此勉励,共同进步的“SAer”而言,微博、B站等“大广场”可能是一个更占优势的平台。
努力还是作秀?
随着“云学霸”和“打卡”记录学习的流行,争议声也不绝于耳。
“SAer”们认为“打卡”学习可以将努力的过程量化,为自己带来成就感。网友“茕意意”表示,每天“打卡”可以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积极的暗示,让自己不会浑浑噩噩地虚度最好的学习时光。当一张张刷过的卷子、画满了记号的资料被拍进照片里,几小时的学习过程被延时摄影浓缩成十几秒的加速视频,学习后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分享经过后期处理后的精美图片与视频让学习看上去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打卡”带来的仪式感也让平凡的日常显得富有生活情趣。整洁美观的笔记,收拾得整整齐齐的书桌,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事物让学习有了不一样的乐趣与美感。
学习目标相似的人彼此鼓励,也让单枪匹马的求学之路显得不再那么“孤寂”。“SAer”们在“SA圈”中共同探讨问题、共享学习资源,彼此给予鼓励和安慰。原本围观的网友也被“SA圈”中浓郁的进取氛围带动着投入学习。网友“小思凡”坦言:“‘SA圈’的很多人除了分享学习外,表现出的认真积极的生活态度也很鼓舞人,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一条学习记录微博下的网友留言
相比起圈内人的交口称赞,对于“云学霸”公开“打卡”记录的学习方式,外界的看法显然要复杂许多。
不少人认为“SAer”在拍摄视频和直播过程中未必能静心学习,反而可能因为感受到他人的目光注视而增添心理压力。且学习科目相对较为单一,文科居多而理工科较少;抄写居多而真正需要总结下功夫的内容较少。拍摄剪辑视频、修图等后期工作耗费时间;“真正想学习的人不必搞这些花招,如此学习只是在博人眼球,难有真正的收获”。
尽管“SA圈”中有不少励志者的故事,但也存在着一部分目的不纯的“SAer”,希望通过塑造“学霸人设”,得到他人的关注,借此成为“网红”牟利。他们花费大量时间选购精美的文具、研究拍摄与后期技巧、精心剪辑视频,学习反而成了被“摆拍”的对象。许多人为登上“专注森林”软件每周的学习时间排行榜前列,将每周“专注时间”刷到了10000分钟左右(学习时间接近7x24小时)。这样不眠不休地“学习”已经成了一种虚假的作秀。
分享学习记录是提高效率、达到目标的有效方式,还是“商业互吹”与“自我感动”?网友“小思凡”认为:“人在某些阶段需要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提醒和鼓励自己,压力很大的时候就是需要鸡汤,需要找到认同、鼓励,但是不能长期这样。我对自己打卡的要求也是不能流于形式,要真诚,所以也不会花很多时间把po出来的图弄得特别精美。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有的人愿意追求仪式感,有的人的确学得就像他们展现的那样好,而有的人就不习惯这种方式。我觉得身在一个总体积极的环境多少都会对自己产生正向的影响,自己在这个环境里也要努力保持理智清醒。”
信息时代青年的自我监督
“现在网络技术发达,为学习交流提供了线上的平台,而以前没有这样的平台,大家才有学霸都在闷头学习的刻板印象。”因分享学习记录而在平台拥有了一万五千多名粉丝的玖玖说道。#studyaccount#微博话题的大热、线上自习室的出现给了“云学霸们”出现在大众眼前的机会。
除了在社交公共平台上分享学习记录,近年还兴起了一系列以学习为主题的软件,例如通过“种树”的方式激励用户放下手机的“Forest”,可以视频记录和“连麦学习”的“Timing”,以及将“番茄钟工作法”(以30分钟为周期,25分钟专注于完成任务,5分钟用于休息)与时间记录结合的“Focus Timer”等等。
学习软件Timing上的各类连麦自习室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直播等网络社交方式的普及,也改变了人们人际交往的心态和习惯。新一代的青年们在现实中的交际意愿不断下降,青年人偏爱独居、“宅”等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直面手机电脑,而不是和实实在在的人面对面相处。而在全民学习的大趋势下,如何在独身的情况下保持努力、自律的状态就变得尤为重要。这种需要带动产生了“Study Account”等线上共同学习的模式,成为不同于过往普通自习室、图书馆的学习新“场所”。
至于这样的学习方式高效与否,是否必要,就因人而异了。也许有的人就是需要他人陪同才能获得更多的动力;也许有的人正处在迷茫中,需要向他人吸取经验;也许有的人隐私感更强,偏爱更独立私密的学习空间。在这个自由而宽容的网上学习空间里,人们寻找着自己的同类结伴同行,发现着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记录并分享着生活的点滴。或走或留,人来人往。
在“SA圈”这个自习室里,感觉不适合自己的人选择离开,被这里的氛围感染的人就留下一起“打卡”。“云学霸”的真正意义或许就如网友“枸杞老太”所说,“比热度更重要的是记录,而比记录更重要的是生活本身。”
(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图片来源:哔哩哔哩直播平台、微博、学习软件截图
今日小编:李子程
审核人:马明辉、康遍霞、谢博远
审核发布: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