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青40周年社庆 | 这间储物室里,藏着一代代中青人的回忆

四十岁的 中大青年 2022-06-11

中青记者:蔡可忻 张慧 韩雅欣

责任编辑:蔡温滨 梁幸琳


编者按:“睹物思人”、“借物抒情”,物品作为承载故事和情感的载体,无疑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之一。让我们从中大青年传媒珠海校区办公室里储藏的旧物品们出发,随它们一起回首珍贵而美好的中青四十年记忆。


旧书柜的档案


中大青年传媒珠海分社的储物室坐落在绿草繁盛的榕园七栋下,窗棱外满眼郁郁葱葱。铁门上贴着“中大青年”的纸张已略显斑驳,打开门后,一股旧书刊与灰尘混合的陈旧气味扑面而来。


这个房间自珠海校区建立以来就用作了中青的办公室与储物室,走动其中,随处可见的是十多年里中青留下的足迹。办公室右侧一角堆放着半人高乃至与人齐高的书报杂志,它们经过“撰稿——责编出稿——排版——打印”数道工序后才被送到读者手里,每张纸页里蕴藏的是编辑们推敲字眼、反复琢磨的用心。《后院》杂志文艺清新,中青报纸严肃深刻……成山的报纸堆是珠海中青发展史的最好证物。


作为中青的一大热门活动,有关中青论坛的用品在储物室中随处可见。精心制作的小礼物和大幅海报、装在小袋子里的各种办公用品等等,向旁观者讲述着中青人举办论坛背后的心血与汗水。在左侧,档案柜上的玻璃已蒙上一层浅浅的灰尘,用力推开稍有生锈的柜门,一沓沓排列整齐的档案映入眼帘,每份档案都是前辈们认真工作留下的中青记忆。


(往年微情书大赛作品,图源:中青记者摄)


一个文件袋内装有几年前中青举办的“微情书”大赛的纸质版。那时候还没有电子邮箱投稿的方式,中青便采用了发放纸质版再回收评选的办法。设计精美的纸页上布满了各色工整的字体,书写了各式各样的感情。如今,纸质征稿的形式已经被淘汰,但当我们再回首阅读当年一笔一划写下的微情书,更能品读出其中独特的浪漫和趣味。


(稿件存档,图源:中青记者摄)


另外一个文件袋内装着的,是以前的来稿存档。泛黄的稿纸上映衬着黑色或蓝色的墨水字,间或夹杂有红笔批改的痕迹。在笔记本电脑未曾普及的那些年代,中青的稿件大多以手写为主。往下翻找,逐渐出现了打印版的稿件,编辑们在上面勾勾画画需要再次删改的部分。直至现在,中青已几乎完全采用线上交稿的方式,这些充满年代感纸稿,便与过去的岁月一起被尘封在档案柜中。


(合照,图源:中青记者摄)


还有一个文件袋内保存着2008-2009届中青人的合照。彼时珠海校区的景观与现在的还稍有不同,相片色调略显灰黄,但大家热情昂扬的神采却没有随着时间而褪色。转眼十年已过,这份美好记忆被好好珍藏于储物室内,成为那一代中青人的故事的一部分。


旧报纸的铅字


横平竖直,泛黄的报纸掩盖不了方块字的锋芒;墨香四溢,时光抹不去铅字背后的故事。


《中大青年》报记录着中青成长的点点滴滴,承载着每一个中青人的付出和梦想。从创刊时的青涩与稚嫩,到日渐丰富的题材与设计;从校内外重大新闻的传递,到日渐贴近中大人生活的报道,再到每年定的迎新、毕业等特刊……一沓沓旧报纸就好像时光机,带我们回到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



“中青报纸不仅记录着学校的一点一滴,还凝聚着每一届中青人的热爱与真诚。报纸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信息载体,在数据化大时代下它始终保存着一份最原始的坚持:永远保持严谨,这是中青报纸所教会我的。”2015年刚入学就加入中青采编部的卢欣在谈及中青报纸时这样说道。从选题到策划到组织写稿再到定稿,这是每一个中青采编部成员的日常;每一次报纸的出版,“都是让我们学习成长的过程”。


在自己参与制作的《中大青年》报纸中,卢欣最满意的是第三次新年特刊中的《微如滴水,渺如繁星——2015,我在中大见证着》。那时的她已经跟进过两次策划,此次是独挑大梁。由于需要采访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策划与撰写难度较大,但卢欣和其他成员合作,最终将中大2015年在学生心中的印记和期许记录在报纸上。


“2015年我刚刚来到中山大学,也是我在中青采编部的第一年”,卢欣怀抱着对过去的好奇、对现下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主持了这次版面策划的设计,认为这短短的几行铅字刻印下的是对自己和中青的认识与期许。“中大青年传媒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一步步有此规模,作为中大学子学习生活的见证者,它陪伴着许多学生从懵懂无知到勇敢追梦,确认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术理想。”


(图源:受访者提供)


2016年加入中青的肖雯川分享自己与中青结缘正是源于中青报纸。“在上大学之前,我觉得自己的写作很有局限,而中青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肖雯川曾担任珠海校区2018届主编,在谈到对中青报纸的看法时,她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中青报纸的内容非常丰富,选题也大都很贴合青年学生的口味,而且毫不掩饰初出茅庐的新闻野心,只要有一点可能,我们都会尝试去做我们想要做的喜欢做的选题。”


肖雯川印象最深刻的版面是“中珠六点时”。大一时的她和另一位成员柏豪合作,采访中珠清晨六点在校园内的人群。“早上五点半起床,从荔园到榕园,再到图书馆和南门,一路采访过去,听了一个早上的雨声和鸟叫”,艰辛的采访过程至今记忆犹新,撰写文字时的欢喜也仍然存于心底。“一群也许并没有什么新闻经验的学生凑在一起去做一件在自己看来严肃认真的事情,绞尽脑汁地去思考有意思的话题,虽然最后可能看到这些成果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一直都在坚持地做,而且并没有失去自己的热情。现在想起来,这其实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中青记者一直用报纸上的铅字记录的原因,也是报纸上的铅字一直传递的信念。


四十年转瞬即逝,对于中青报纸来说,或许纸张的印刷、版式的设计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变化。但是作为中青人,以中大学生视角对生活的关注不会变,以尊重的态度对生命的体察不会变。中青终对报纸心存敬畏,不断克服困难,记录下真实。这些被铅字记录下的、刻在中青灵魂里的印记,源源不断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社服里的中青记忆


在偌大的校园里,当你或骑着自行车呼啸而过,或在林间校道悠然漫步时,是否会迎面走来一个和你一样穿着标有“中大青年”字样衣服的人呢?此时你又是否会在心底泛起阵阵涟漪,不觉一笑呢?


中青社服款式众多,风格各异,但不变的是其所代表的中青身份。这样的身份象征让即使是未曾谋面的中青成员也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更带来一种归属感。在堆满报纸杂志的中青办公室里保留着几件社服,蕴含着沉淀淀的中青记忆。


(图为:2018年中青社服  中青记者摄)


苏舟是珠海中青平面工作室的干事,也是2018年中青社服的设计者。关于社服的设计创意,她认为是“体现中青特色并适合日常穿搭”。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苏舟在背后的图案上沿用了中青往年的logo,正面设计则以红色为底,体现出自由热烈的感觉。而“YOUTH”几个字母的扭曲,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构图的层次感和动感,表现活力;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层层的阶梯,既象征着中青厚重的历史,也蕴含着“更上一层楼“的美好寓意。


 

(图为:2017年中青社服设计  中青记者摄)


和苏舟同学活泼简约的设计风格不同,2018届平面工作室干事韦栩滢为2017年社服选择了富有艺术气息与象征意义的设计。文悦古典明朝体的选用,黑白的搭配,留白的运用透露出一种素淡的气质美。背面的话筒图案设计则表现了中青作为一个校媒所拥有的闪亮特质——发声。话筒的顶部是一个小星球,象征着语言和文字可以感知和传达星球万象,同时也可以影响身边或宏观或微观的环境。

 

在简单朴素的社服设计中,两届社服设计者都流露出各自对中青精神的思考。“自由、多元、热烈、敏锐、深入”,这是中青作为校媒的坚持。她们将新颖独特的创意,对设计工作的深入思考和热情注入其中,并用自身行动诠释了中青精神。


同样,在工作的投入与付出中,她们也收获了许多。“脑海中的想法变得真实可触”,“每次开始设计都会进入沉浸状态”,韦栩滢这样描述平面工作带给自己的感受。而苏舟则有一种溢满心间的满足感与归属感,甚至中青其他部门所取得的成就都会令她有一种与有容焉的自豪感。


变化与多元,统一与和谐,这是两件社服设计所展现的共同理念,也正是中青这个集体的特点。在这里,众多独特的灵魂因为相同的兴趣与追求汇集在一起并共同描绘多彩的画卷。这些社服上每一个微小元素中都蕴含着中青的理念,而每一份社服的背后不仅蕴涵着设计者对于中青的热情与奉献,也代表着中青人的追求。

 

这间储物室已经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中青人走过了十余年的光阴,时光如白驹过隙,它却依然安静伫立于此处,见证着前辈们的挑灯夜战、思维碰撞,也见证着新人们的稚嫩懵懂、飞速成长。在下一个四十年后,不知它是否还如现在一般守护着中青人的回忆呢?





今日小编:戴晓佳

初审:郑梦婕

审核:刘洁予、马明辉

审核发布:钟一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