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是一名“中大青年” ——专访国庆联欢活动文学总执笔杨都海 | 中青报道
中青记者:邵志成 叶梓雯
责任编辑:姜清越
摘要
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顺利举行,这是一场面向全球的大型视听盛宴,作为整场联欢活动的文学总执笔,杨都海已经是第二次和国庆结缘了。随着活动的圆满结束,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199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杨都海,至今已经为400多台文艺晚会撰稿。中国文艺界知名创作人、歌词作家、策划人、中国传统文化资深研究者......在他身上,有着多重的光环。
在国庆联欢中,为国家执笔传声,正是毕业于中大中文系,1995年曾任《中大青年》副主编的杨都海刚刚完成的工作。
他说,“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国家,不能辜负自己的良心,因此,我每件事都会特别认真特别投入,绝不惜力,一定要做好,多累都无所谓。”
(图源:新华社)
(以下为杨都海自述)
谈现场
10月1日晚,国庆联欢活动过程中,我在广场上的固定点位工作。当时,我主要的心情是特别为祖国骄傲,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现在“强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振奋!十年前,国家60周年大庆,我是当时天安门焰火联欢晚会的总撰稿人。这十年看到国家更强大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觉得特别有奔头。
同时,我也特别希望联欢活动平安、圆满、顺利地完成。这种既自豪又紧张的心情,没有亲身参与是很难体会的。
谈幕后
同十年前的那场国家成立60周年大庆的晚会不同,今年的国庆联欢活动现场没有一位专业演员,是各族各界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集体参与的一场充满了声光电艺术的大联欢。
十年前,我是一个人负责撰稿,今年则组成了一个六人撰稿团队。这次国庆联欢的执行总导演甲丁任组长,《红旗飘飘》的词作者、著名音乐文学家乔方是副组长,我是总执笔,后面还有三位同仁,大家术业专攻、同心协力。
国庆联欢非比寻常,我们撰稿组写的文学台本必须具有泱泱大国的气势,还要有诗意;并且接地气,又得精准呈现每个章节代表的时代特点,写作难度确实很大。
“七羽振翅的白鸽,自由翱翔在天安门广场,这是对祖国繁荣发展最圣洁的祝愿,这是对世界和平安宁最由衷的期盼。开放的中国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愿做全世界的朋友,愿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最勇敢的担当。”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四十一年的一声惊雷唤醒了新中国又一个崭新的春天。新中国奋斗的故事,滚滚向前、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新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解说词片段
整体的文学台本是电视解说词、电台解说词与现场口播稿的母本,我今年五月份进组后首先就要创作文学台本的初稿。之后,随着各个团队排练的开展与调整,我们的稿子也必须随之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这次国庆联欢的解说词,最重要的就是要起到“点化”运用。观众在欣赏,解说不能抢镜头的风头,而是配合画面展开说明和抒情,给欣赏者留下共情与共鸣的空间,点到为止,春风化雨。
(杨都海在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现场)
谈中大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个地方。
考入中大以后,我在中文系学到了太多东西。我们系大一要写一百篇作文,这个训练对我特别有用。开始我还觉得挺累,但是天道酬勤,完成了这个写作量,你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同时,我觉得中大中文系的老师都特别好,我很感谢他们。我大一百篇作文的指导老师是黄修己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文学史家。我大三学年论文的导师是黄伟宗先生,他是岭南文化的泰斗级人物,我从他的言传身教中了解了许多广东本土的特色文化。程文超先生是我大四毕业论文的导师,更是我终生难忘的授业恩师!程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权威谢冕先生的弟子,程老师是北大弟子,而我是北大子弟,我们特别投缘!程文超老师讲课生动深刻,高屋建瓴,水准极高,我和全班同学都特别喜欢听他的课。后来我毕业回北京工作,仍然和程文超老师保持通信。他始终特别看好我,总是写信鼓励我。1999年,他回北大开会,我还和他一起游北大,我们师生有着共同的中大情结,也有着共同的北大情结!
在中大,我的另一位贵人,就是《中大青年》!
1994年我进入《中大青年》编务组,刚刚在上面发表文章时,我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油墨印出来,立即有一种强烈的光荣感!我觉得《中大青年》是一个特别好的阵地,它充满了青春气息、中大情调和岭南风格,文化个性极为鲜明,许多优秀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在《中大青年》施展才华,大家在沟通和交流中共同提升。
我从《中大青年》得到了写作和办刊的许多实践经验,这个学生社团是我在中大成长的一个重要基地。1995年,我成为《中大青年》的副主编,参与了中大211专刊的编刊工作。
可以说,《中大青年》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它告诉我什么是大学社团,怎样度过大学的课余时光。所以后来我又去搞辩论赛,开始是我自己参加,后来快毕业了,我作为教练带着生物系还获得了1996年的全校冠军。我在中大还参演过多部当时在全校很红的话剧,挺开心的。在《中大青年》的活动给我打开了一个大门,让我感觉到,中大学生社团原来这么有意思,所以我特别感谢《中大青年》!
中大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人情味儿,又很有章法,它塑造出来的学子带有很鲜明的风格——勤奋、厚道、阳光、充满灵气。
中大这些年越来越强,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上升的态势特别猛,母校的未来大有希望!
我希望师弟师妹们好好在中大度过自己最宝贵的四年青春时光,努力学习,参加社团活动,做正能量的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校、对得起这个伟大的时代、对得起这个伟大的国家。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论“祖国我爱你”的十八种表达方式 | 青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