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蓝小屋”与“绿马甲”的故事 | 中青报道

中大青年 中大青年 2022-06-11


中青记者:岳美黎、赖玺滟

责任编辑:林子涵


杨风(化名)远远地便看见一辆后座上有个篮筐的自行车向她驶来。想也不用想,那个筐里一定又是满满的外卖。


待自行车驶近,杨风从送餐员手中接过一份份外卖,放进身旁已经空了的红筐里,然后从中拿起一份,给包装标签上的号码主人打电话。“你好,你的外卖到了,请下楼取一下。”挂了电话,接着拿下一份,再下一份。


对这一套流程,杨风早已经驾轻就熟。


一个男生朝这边走来,似乎是要拿外卖。“同学,请问你的手机尾号是多少?”杨风主动询问,得到回答后,不出几秒就将餐盒递给他。直到这一秒,外卖被完好无损地交到同学手中,杨风的使命才算完成。


看着面前的外卖一份份地减少,杨风又开始等待着下一批外卖的到来。


广州校区东校园校门外的外卖小屋,正午时分绿马甲们习惯骑共享单车送餐(摄:中青记者林子涵)


大学城里和杨风一样选择在“外卖小屋”做兼职的学生还有很多。


那么,什么是“外卖小屋”?


今年9月,几座蓝色的小屋在广州大学城悄然出现。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联合外卖平台在大学城十所高校设置了十个“学生工作站”,作为外卖食品的分餐点。而此前,广州大学城长期受到外卖问题的困扰。根据美团外卖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7月全国有七成大学生每天都会点外卖。由于外卖订单数量巨大,外卖配送员人手不足,再加上高校对于外来人员的管理较严格,外卖常常被送餐员随意摆放在校门前的地上,容易出现卫生问题。无人看管导致的外卖被偷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杨风是一位来自广州大学的大二兼职配送员,她向记者透露:“在我们学校,有时候就会有人恶意去拿走别人的外卖,这样真的会很让人生气,但是又没有什么办法。”她转而又笑了笑,“现在这个外卖小屋还挺方便的,不会再有偷外卖的情况了。”


外卖小屋创新了外卖配送的模式:外卖先由专门的配送员运送到外卖小屋,再由身穿“绿马甲”的兼职大学生将其根据配送目的地放进不同的柜子,最后再由他们运到不同的宿舍楼下,通知学生下楼来取。外卖从以前的止步于校门,到现在多了一段校园内的旅程,增加了学生们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9月12日,城市数据团联合蜂鸟众包发布针对上海市外卖骑手的大数据,数据显示,近70%的外卖骑手年龄低于35岁,其中26至30岁占比超过25%,年轻人在外卖骑手中占主要地位。美团点评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外卖骑手群体研究报告》中显示,80后90后为骑手群体的中坚力量,占比高达82%,并且大学生的比例为16%。报告还显示,有高达24%的骑手保持着学习阅读的好习惯,工作之余不忘提升自己。在当代大学生的兼职选择中,外卖配送业已然有了一席之地。


“目前报名参加的大学生有1000人左右,每天实际上岗的有200多人”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小明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这样的数字相对于大学城的学生总数而言并不算多,却也不少,足以让我们看到这片土地上正在慢慢延展的接纳圈。


“我就是想锻炼一下自己,顺便还能赚点儿零花钱。”,“我是被同学拉来的,觉得还不错就接下来了。”在被问及来兼职的原因时,大学生们的回答大多平淡又普通,并无独特或感人的故事,却也最贴近真实的生活。


▲正午时分的慎八宿舍楼下(摄:中青记者岳美黎)


兼职大学生一般在午餐和晚餐的时间上岗工作,以缓解饭点订单量增加的压力。“其实也还好吧,最困难的就是要克服在饥饿的时候闻到外卖的香气。”张成(化名)是一位来自中大的蹲点配送员。一次又一次做着重复的工作也并没有让他感到厌烦,其言语之间时时显露出少年的朝气与活力。


然而,方兴未艾的大学城外卖配送市场表面上看起来平静,实际上充斥着激烈的竞争。这里除了外卖小屋,还有许多配送自定户和其他的外卖配送平台,多方并存,抢单在所难免。一位外卖配送员陈明(化名)告诉我们,他手臂上的疤痕就是不久前为了赶单,骑车快了些而摔的。我们还从他的口中得知,送外卖的时候撞到车撞到人、刮刮蹭蹭,都是“家常便饭”了。“赶时间嘛,胳膊腿啊蹭到撞到什么很正常,我在我同事里还算少的。”


对于兼职的大学生来说,虽然无需像真正的外卖配送员一般掐着时间风驰电掣,但也要面临着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这个工作不是很难,但却会遇到很多同学的不理解,”宋义(化名)是一位生物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中午饭点时间更为忙碌。因为每三到五栋宿舍楼才设置有一个外卖驻点处,蹲点的配送员有时也只有一个,要一直待在驻点处看餐不能离开,所以需要同学自己到驻点处取外卖。“有时候就会有同学打电话来,说为什么还不跟他送到宿舍楼下,要自己走那么远取的话,那点个外卖有什么意义。”


一边是需要人守着的外卖,一边又是同学不断的催促,“真的,每次听到这些话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宋义表示自己大四不会再继续这个兼职。“如果要说建议的话,就是希望能不要一个人负责这样一大片区域,多增加点人手。”


虽然工作看似简单,兼职大学生们遇到的困难与压力依然不小。但这也让他们更接近了一群他们平时或许并没过多予以关注的人。“我觉得他们真的很辛苦,很不容易。”当被问及对专职的外卖配送员的看法时,宋义这样回答。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被问及外卖小屋时,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但提及那些穿绿马甲的人,受访者就会立刻明白。穿绿马甲的兼职大学生俨然已成为了外卖小屋的标志。阿坤(化名)主要负责中大、华师、广工的外卖小屋,他在朋友圈里转发了很多媒体关于外卖小屋的报道,言语之间尽是自豪之情,对外卖小屋的未来充满着希望。“这种模式挺好的,跟以前相比有很大改变。”“就是让我们吃外卖的时候更加放心。”老师同学的评价也是一致的认可。但也会出现批评的声音,“有时候还是会出现外卖比较杂乱堆放的情况,感觉不太好吧”。


互联网给很多传统行业带来革新,也成为了很多新兴产业繁荣的土壤。外卖小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外卖配送模式进行创新,的确为大学城的学生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为保障我们舌尖上的安全出了一份力。


根据外卖运营笔记发表的2018年餐饮分析报告,学校、住宅楼和写字楼占到了整个外卖场景的61%,这些地方的订单量占到了交易总额的71%。学校是外卖行业的巨大市场。外卖小屋看准这一趋势,虽是由一群年轻人创建,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初露锋芒。但要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必须合理采纳学生们的建议和批评。如何将配送模式进一步改善?如何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如何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些都应该是外卖小屋花费精力去思考,去跟学生和用户沟通的问题。


从以前各个商家各自配送自家外卖,到“美团”、“饿了么”等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出现,再到如今针对大学生群体而诞生的外卖小屋,外卖配送业正在蓬勃发展,外卖配送模式的每一次大改变都代表着市场用户需求的变化。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初生的外卖小屋,也正在一步一步地探索自己的道路。


下午两点了,杨风看着路上渐渐稀疏的人,也准备收拾收拾离开。她这时才感觉到刚刚因为忙碌而忽略的饿意。杨风拖着红筐朝校门口的“外卖小屋”走去,虽然现在又饿又累,但明天此刻她依然会回到这儿来,走同样的路,做同样的事。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我和我记忆里的秋天 | 青晚报


那么多有趣的职业,为何要给人生设限? | 青晚报




今日小编:任雯雪 、方婉仪

图片来源:中青记者、广州日报

初审:郑梦婕、万永昊

审核:刘洁予

审核发布:马明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