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抛开偏见,他们真的不是你想的这样 | 青晚报

中大青年 中大青年 2022-06-11


12月3日,成都街头的一群滑板少年挺身而出,合力救下被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按倒在地的陌生女孩。事情曝光后,网友们纷纷为这群滑板少年点赞。对此,滑板少年阿杰表示:“很感谢这次网络的传播,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不是坏孩子。


在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会将“街头滑板少年”与“不务正业”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通过采访可以得知,这群孩子并非不务正业,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是阳光并富有正义感的。这实际上是由刻板印象带来偏见的一个实例。

(图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画面截图)

今年热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电影中陈塘关的百姓们觉得哪吒是妖怪,因此对他充满了抵触的态度,不接受他。而在玩世不恭的外表之下,哪吒渴望被认可与被接受。在父母的鼓励下,哪吒立志斩妖除魔。最后,他拯救了陈塘关所有的百姓,证明了自己。


偏见对人的伤害是无形的,现实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见的桎梏。那么,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呢?

 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一)认知层面:节约成本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经典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即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能对实现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核算。而人对事物进行认知是需要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和脑容量等。考虑到成本与收获的比例,人会本能地拒绝投入大量的成本去对每个人进行逐一认知和深入了解。
这时候,按照规模经济的思维,大批量认知的技巧出现了。人们开始学会形成群体化的经验印象,也即所谓的刻板印象。可以说,对人群进行划分归类认知是节约认知成本、提高认知效率的需要。从这个层面上看,刻板印象是顺应需求产生的,那么它的形成是必然的。 然而刻板印象并不等同于偏见。刻板印象是认知层面的,而偏见则代表一种态度。“刻板印象”节约了认知成本,带来了效益。但同时,它也容易使我们的认知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甚至导致偏见的产生。 比方说,有些人对“女司机”存在某些偏见。当讲到“驾车技术差”“应变能力差”这样的词汇时,他们下意识把它们和女性司机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因为,这样的形象恰好与他们印象中的某一个典型的个体相符。实际上人群中不乏开车仔细谨慎、遵守规则的女性司机,但当这种节约成本的认知技巧被习惯性使用时,固有印象便很难随着人群的更新而更新了。 

(二)态度层面:排异的心理本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潜在地具有一种排异的心理本能,倾向于在态度上认可和肯定与自身具有同质化程度较高的人。通俗地说,人们往往可能更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而对与自身有差异的人会持较为消极的态度,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
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心理被称为“群体内偏见”或“内群体偏爱”。人们将自己和与自己相似度高的人归入某一群体,形成内群体与外群体之区分,通俗意义上便是区分了“我们”和“你们”。
在这一区分的基础上,人们会对自己所属的群体产生归属感、荣誉感和较高的认同感,而可能对其他群体产生敌意。这种心理本能使得我们下意识地对与自己意见和看法不同的人产生漠视甚至否定的态度。这种否定的态度便不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人,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误与偏见。


(图源:www.shobserver.com 柳友娟 绘)
 偏见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首先,偏见有时会阻挠个人潜能的发挥。有研究者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将一批数学尖子随机分为一组,做同一份难度极高的测验卷。中,只有第一组人员提前被告知一般男生会在测验中有更好的表现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中的女生在实验中表现得更加焦虑,并且影响了最终的测试结果。

也就是说,有的人会害怕自己的行为印证了他人的消极否定看法,从而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因而被偏见桎梏的人有时会在行为表现上受到影响,个人潜能无法很好地发挥。斯提尔将这个效应称为“刻板印象威胁”。
 
其次, 偏见是冲突的导火线。偏见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公平的看法,没有人会喜欢别人对自己产生偏见。因此,偏见常常会伤害或激怒他人,不利于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许多隔阂便源于偏见。偏见有时甚至会造成一些极端的冲突,后果十分严重。

最后,偏见是认知的拦路虎。对某一人群的偏见形成后,人们总会以经验思维找到各种支撑自己偏见的“证据”,而那些无法支撑自己偏见的信息便常会被忽略掉。认知与情感两者之间既有差异又相互影响,固有认知导致的偏见也会反过来成为认知前进路上的拦路虎,甚至使自己对某些固有的错误认知更加深信不疑。
 如何减少偏见?


偏见会带来严重的危害,而价值与情感总会伴随着人们的认知。我们对他人的看法不可能永远客观公正,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对他人的偏见呢?
多反思自己的固有观点。人固有的观念中也许会有一些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甚至逻辑不自洽的观点。对此,我们应该多去切身探索,对听闻的观点保持冷静审视的态度,也多反思自己。
真诚地了解对方,放缓做结论的速度。在人际交往中,应该认真了解对方,不轻易给他人“贴标签”。
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求同存异,多一分对他者的理解与尊重。 偏见就像一座大山,挡在个人潜能、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正确的认知面前。但这座大山并非牢不可摧,随着现代偏见研究的进展,人们也正在努力着,共同减少偏见的桎梏,一起跨越偏见这座“大山”!

参考文献:

[1]陈世平,崔鑫.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看内外群体偏爱的发展[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03):422-427.

[2] 张中学,宋娟.偏见研究的进展[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02):150-155.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歪,动物管理局吗?这里有只土拨鼠 | 青晚报


细菌说:我也有艺术范 | 青晚报




今日小编:江茵茵、刘津津图文来源:电影截图、www.shobserver.com

初审:郑梦婕、万永昊

审核:刘洁予

审核发布:马明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