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这些“神仙团队”的风云一年

中大青年 中大青年 2022-06-11


中青记者 :杨晨欢 庞少博 陈格菲

责任编辑 :林诗婷 施文昕


2019刚刚过去,这一年对于来自各个领域的学生团队来说,既平淡又热血。


无论是科技创新团队还是体育竞技团队、志愿服务团队还是文化艺术团队,都践行着几句听着有些“俗套”却朴实有力的“老话”:“团结就是力量”“有付出就有回报”。



实力才是硬道理

空中机器人团队


中山大学空中机器人团队是一支自主研发技术的“硬核”队伍,由15名来自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的本科生组成。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制作无人机,运用代码编程、图像处理等技术让无人机成为能完成规定任务的“空中机器人”(下文简称“飞机”)。在这里,运用与改进技术是他们的日常,追求完善每个细节是他们始终的坚持。
去年8月24日至25日,2019“圆梦天使杯”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亚太赛区)在昆明的北航云南创新研究院举办。现场共有四轮比赛,涵盖了从残缺二维码的识别和拼接,到人机交互、定位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内容。队员们在比赛中克服了种种困难,为团队增添了一枚亚军徽章。
(空中机器人团队合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2017级本科生张昊是团队的队长。他表示,组建这样一支队伍并不容易,训练安排、研发规划、投入热情等等都需要纳入考量。这样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团队要求成员们投入不少时间:从去年11月开始,大家为参赛准备了九个多月。当其他同学在享受寒暑假时,几乎所有成员都在校准备比赛,以求制作出性能更优良的“飞机”。
尽管付出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测试和训练中的问题仍接踵而至。有一次在体育馆做测试,队员们发现“飞机”的下视激光雷达总是出故障,导致死机。这个现象困扰了队员们很久,经过反复调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体育馆场地临时进行了打蜡处理,地面发生了镜面反射,雷达被“照”坏了。测试时这样的意外不少,一一处理也许会耽误研究进度,但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对一个难点的跨越,可以减少“飞机”在比赛中的失误。
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更是团队任务的重中之重。残缺二维码的识别和拼接技术是团队自主开发完成的,是本次比赛获奖的核心技术。张昊称,“这个二维码部分完全是我们独立开发的,二维码拼接部分我们迭代了3次,最终版本是临时提出的一个创意,用了不到一周做出来,稳定测试了一周。”从灵感迸发到落实执行,再到稳定测试,队员们有序地解决问题,最终做出成绩。
(空中机器人团队平时训练的情况,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8月,成员们赴云南参加比赛。此时正是酷暑时节,赛场上同学的心却很“凉”。原来,在比赛前一天,团队研制的“飞机”有一架坠毁了,这样的意外让整个团队的情绪陷入低谷,甚至想干脆退赛。计划被迫改变,但意外继续发生:比赛中途“飞机”又坠毁了两架。面对其他队伍的机器几乎没有坠毁损耗的情况,队员们最终抗住了压力。张昊直言,“大家都很紧张,熬夜到天亮处理各种问题,准备了这么久,谁也不想机器在最后环节发生故障。”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不休息,坚持处理问题。在强大执行力的带动下,团队最终打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代表队,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
从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到团队的管理和运行,空中机器人团队带给张昊很多感动与成长,他用“创新、敢于拼搏、实事求是”这三个词来形容这支队伍。“得到亚军不会让团队止步,”他坚定地表示,“队伍的主体还在,希望下一年能拿到冠军。



热爱与汗水

中山大学龙舟队


中山大学龙舟队是为数不多的由非特长生组成的校级运动队,队伍主要由东校园各院系的本科生组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抱着增强体质的初衷加入,在训练中同时收获了伙伴间“相互关心、共同拼搏”的珍贵情谊。


这份团队归属感也督促他们不断进步、提高水平,让他们在不少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去年六月,中大龙舟队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男队获大学生组冠军,女队首次出战,取得公开组第五的好成绩;八月,几名队员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静水皮划艇项目;十月,龙舟队下属皮划艇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皮划艇锦标赛,获得4金4银1铜,列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山大学龙舟队合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航空航天学院2017级的本科生何梓科最初是被“队员训练有专属的健身房使用时段”的宣传语所吸引,在通过体能测试后加入了龙舟队。除了主动申请以外,体测成绩优秀的同学也会被邀请入队。一群非专业但热爱运动的同学们就这样组建起了一支队伍。


作为一支校级运动队,龙舟队的日常训练任务比一般社团更繁重:周一到周五至少两次健身房训练,周六全天水上训练。赛前则有更高强度的集训:为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队员们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赶去谷河训练;被通知要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皮艇项目后,参赛的同学每天三次刻苦练习,半年内就适应掌握了专业皮艇的操作(普通人光练习坐稳就需要一年)。繁重的训练任务并未使队员们感到辛苦,相反,他们乐在其中:努力的训练是他们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基石,也是他们彼此间的羁绊。


(队员们在东校园谷河训练,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去年10月12日至13日的全国大学生皮划艇锦标赛,何梓科跟随队伍前往北京参赛。比赛固然紧张激烈,真正上了赛场的他却突然觉得平静。“你说比赛本身重要吗?当然重要,因为要为学校争得荣誉。可我更在意的是和龙舟队的队员们一起吃饭、一起划船、一起跑步、一起健身的时光。”何梓科说道,“比赛结果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和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尽管他不在意结果,那些时光里共同流过的汗水却会带来奖赏:龙舟队最终取得4金4银1铜的好成绩。相比上一年的1金4银2铜,可谓进步“神速”。赛后,教练赵云雷老师提了几个“小目标”,“明年总不能比今年差吧”——这给新一年的龙舟队队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的本科生殷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他相信这个集体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实现那些目标。


前一年师兄师姐们的热爱和付出、教练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殷旭愿意接过这根“接力棒”,和这个团队一同继续努力。“下一年的计划更主要的是让新人们对这个队伍也产生那种归属感,”殷旭说,“我觉得大家一起好好训练,有了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努力了就好。”



立足专业,服务社会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国语学院志愿者队


外语志愿服务队是外国语学院的一个学生团体,致力于将热心志愿的同学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高水平的志愿服务。


2019年10月25日至27日,“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在穗召开。外国语学院从“外语志愿服务队”中选拔出50余名学生,作为中山大学唯一的志愿者派出团队参与“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志愿服务活动。在为期两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外语志愿者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负责交通保障、会务礼宾、酒店服务、参观考察等工作。


(志愿者为嘉宾指引路线,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这次志愿服务活动中,外语志愿者团队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会耐心地帮助低年级的同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9级的本科生谭文轩被选入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他说:“那天我和孟昕宇学姐在同一辆车上,学姐和我分享了很多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也跟我交流了不少学习上的事情,让我收获了很多。”即使团队中很多人是第一次合作,大家也颇有默契,因为志愿者们的目标都一样:同心协力把工作做好。


谭文轩自己很热衷于志愿服务活动,理由很简单,“就是喜欢帮助别人的感觉”。在“读懂广州”志愿服务活动中,曾有一个外国友人在接受他的志愿服务后向他竖起大拇指,那时他感觉一切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其实,外语志愿服务队的大部分同学都有这样的信念:帮助别人,服务社会。也正是这种共同的信念将他们聚在一起。


 “有温度,有干劲,有热情”是外语志愿服务队留给谭文轩最深刻的印象。作为“外语人”,用专业技能帮助别人,同时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世界——这是这个温暖热情、胸怀理想的团队的独特之处。

 


用心打磨作品

中山大学东校园合唱团


中山大学东校园合唱团(以下简称东团)成立于2004年,由来自各院系的近百名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组成,分为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部和钢琴伴奏部,由青年指挥郑理老师担任常任指挥。


东团固定每个学期末会举办一场音乐会,近年还参演了音画诗剧《中山情》和音乐话剧《笃行》。去年3月16日至17日,广东省教育厅主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东团因为出色的合唱水准受邀赴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和揭阳市普宁红领巾实验学校举办专场演出,广受好评。


(东团赴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演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航空航天学院2017级本科生夏立嘉是东团男低声部的一员。大一军训时第一次看《中山情》,他就被合唱团“圈粉”了,马上选择加入。东团平时每周晚上有两次排练:开声、声乐训练、排练曲子。尽管没有特别严格的考勤制度,平日的排练也少有人缺席,因为团里“挺像个大家庭的,让人喜欢上这里,很主动地来排练”。


夏立嘉自己也说不上这份“喜欢”到底是因为什么,也许是东团特有的排练气氛使然。虽然平时嬉笑打闹,一到排练,郑理老师便会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大家,“排练玩手机是要在群里发红包的”——这让团员们意识到合唱的严肃性,要用心去打磨一件又一件作每一首歌一般先由声部长带着过谱子,再由郑理老师做一些艺术处理,带领大家一起排练。东团的每一个人都自然地融入这种气氛中,心甘情愿地为共同的作品出力,因为“当足够投入时,就会觉得享受”。


东团的校外演出机会不少,这些机会让成员们欣喜于“被认可”,也促使他们不断进步与创新。年初,合唱团在星海音乐厅和温雨川老师合作演出了《东团和他的朋友们》,为此,团员们在寒假进行了一周的集训。去年三月受邀赴潮汕地区的校园演出中,东团还特意准备了潮语歌曲,观众反响热烈。


(东团在星海音乐厅和温雨川老师合作演出《东团和他的朋友们》,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夏立嘉是汕头人,赴潮汕的“返乡演出”让他既紧张又兴奋,因为他的父母、高中音乐老师和几个师弟都专门来看演出,他也想趁此为母校中大“打一波广告”。“演出整体效果挺好,大家都挺满意的,我的老师和师弟们也说听后很满足。”夏立嘉说道。


去年12月22日,东团举行“旅行者一号”主题新年音乐会,这是大三的夏立嘉第一次作为观众欣赏东团的表演,“体验一下在台下看大家演出是什么感觉”。不论台上台下,享受音乐之美是连结他们彼此的纽带。


新的一年,作为指导老师,郑理老师希望东团能形成适合综合性大学学生的训练体系,“能举办原创作品的专场音乐会就最好了。”

 





专业、努力、温暖、用心,一些看似平凡的品质被这些团队不断坚持着,最终也能完成一些不平凡的事。


新年已至,期待这些“神仙团队”在2020年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愿我们有挣扎的勇气,同时看到希望|新年献词

2018-2019,新旧相续,此刻即永恒




今日小编:方婉仪、任雯雪图源:受访者
初审:郑梦婕、万永昊审核:刘洁予审核发布:马明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