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笋干减产:隐入尘烟不只是食物,还有记忆与乡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什么、如何吃、什么时候吃......饮食行为模式塑造着我们的体质,我们的味觉偏好,乃至人的身份认同——我是谁?
在食物生产环节的实践,如何采摘、处理食材,也形塑着个体的地方身份。
“你们那边是不是都没有这个笋干吃?”特殊的地理环境催生独特的地方味道,我们在半山村访谈时经常被村民问到这个问题。
半山村地处浙江省西北部,距杭州市中心46公里,隶属百丈镇,以丘陵地貌为主,村内有毛竹林870公顷,立竹300万余株,有“中国毛竹第一村”之称。虽然竹笋是我国大多数南方地区的常见食材,但半山村的人习惯将竹笋制作成笋干,成为特产,可以炒着吃,也可以煮汤或者制作成蜜饯类直接食用。我们去研学时是四月末五月初,正值竹笋生长的尾季,半山村多数农户仍在制作笋干。
半山村村民晾晒的笋干
图源:刘艺锋
半山村村民平时其实不以农业生产为生,只是在日常工作之余,顺应时节,制作笋干供自己食用,或是赠礼、售卖,具有社交、经济等多种功能。
不过,让村民引以为傲的乡土本味正在面临减产。
受天气影响,今年半山村竹笋产量明显降低。村民表示,"去年干旱了两个月,今年竹笋都变少了,本来这条街上应该全是晒的笋干的"。在被问到笋干减少会不会影响到收入时,村民说,"笋子少了,那我们就少吃一点嘛,笋干一般都是拿来送礼、自己吃的,卖的比较少"。
如果笋干的减产不会显著影响村民生计,那么它还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现象吗?或者换一个问法:一种味道的消逝,背后意味着什么?
发达的“包邮区”也有气候风险?
2022年浙江发布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表示2022年全年,浙江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全年气候异常多变。
“2022年浙江全省气温平均18.4℃,较常年偏高0.8℃,为百年来第三高。全年降水1395.3mm,较常年偏少1成,降水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衡,偏多集中在浙西南地区(梅雨降水)及宁波地区(台风降水),其余地区降水量偏少。全年气候异常多变,1月下旬到2月有长达一个月的连阴雨雪天气,出现6次较明显的雨雪过程;6~10月气温偏高,高温异常严重,多地最高气温破历史记录,降水异常偏少,夏秋连旱严重,9月台风‘轩岚诺’、‘梅花’影响我省东北区域,12月初寒潮侵袭,冰雹雨雪齐飞,12月平均气温近17年来最低。”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极易受到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改变了农业种植制度及农业空间格局,改变了一年一熟制、一年两熟制、一年三熟制和两年三熟制的区域格局,气温上升也使得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喜凉作物种植面积缩小。
其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也有所影响,气温上升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该影响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
第三,气候变化会引发自然灾害与生物灾害,例如导致干旱、洪涝、寒潮、高温等气象灾害增加。气候变暖导致了大部分病虫害繁殖速度加快,使得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加。
在半山村,我们观察到异常的干旱天气造成了地方特色食材笋干的减产。而半山村已经是一个在生态保护上“颇有家底”的村庄——森林覆盖率91.6%,村域总面积13.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13公顷,人均0.6公顷,还被命名为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森林村庄、省级生态文化基地。
半山村竹林
图源:刘艺锋
已经在进行的环境生态保护行动,是否能够帮助乡村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适应和应对策略是否能承受多种气候风险的可预测性、频率和强度?这显然不只是某一个村庄、某一个地区需要考虑的问题。
留住一种食物,是为了它背后的人和关系
人类对食物永恒的热情,永远不仅仅是关乎食物本身。
食物首先是人类锚定自我身份的标的。村民珍视自己村的特产笋干,离开了这里到别的地方就很难吃到。通过与外来者不同的饮食文化将自我与他者分开、保持特色,是当地人建构自我当地身份的过程。
食物方式是一个结构化的概念,指的是"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吃以及在什么情境吃"的模式。"不同食物方式通过个体、社会制度以及物质世界之间的互动被生产和再生产。"通过对食物方式的分析,可以体现食物体系中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人类对食物方式中的实践赋予意义,是个体在社会和文化影响下建立生活自主性的体现。
笋干的制作过程不难,但需耗费一定时间。笋干的制作工序包括挖笋、剥笋、煮制、烘干、晾晒,往往需要好几天。
半山村村民正在煮笋
图源:刘艺锋
首先是挖笋。每逢春雨季节,村民就会上山挖笋,并且需要赶在笋子长成竹子前挖去。上山之路并不十分好走,村民往往需要结伴前往。山路崎岖,部分路段还需要爬行,挖完笋后膝盖往往会青紫一阵。男女村民共同上山找笋挖笋,由于竹笋有一定重量,背笋下山需要男性完成。
然后是剥笋。用手把不可食用的笋壳剥掉,只留下可食用的嫩芯,将剥好的笋整齐码放在框内,方便后续煮笋取用。
煮制。剥好的竹笋,整根放入大锅中码好,加入大锅容量三分之一的水,用柴火煮熟,煮制过程需要三至四小时。
烘干。煮熟的竹笋需要烘干,一般可以用烤箱烤干。
晾晒。烘干的竹笋,继续在屋前晾晒。经历这几个步骤,笋干最终制作完成。
半山村沿公路分布,呈狭长带状,村户聚集而居,邻里关系亲密,"人情"观念催生出村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互助合作关系。制作笋干并不是一户人家独立完成,经常是两家人一起上山挖笋。在剥笋环节,可以见到多名村民围坐在马路边一起剥笋。
半山村村民围坐剥笋
图源:刘艺锋
笋干主要是供村民自己食用,以及赠礼。由于缺乏市场性服务,利益交换不是通过货币和市场完成,而是通过互助方式来实现的。乡村互助建立在乡土文化传统基础之上,是乡村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体现出地方性社会关系。
这种互助是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以人情和关系为文化基础的社会交换。它既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方式。在半山村制作笋干的生产实践中,互助的内容有人力,以及在剥笋时闲聊提供的情感、慰藉等精神支持。
情感,关系,记忆,乃至文化,是食物能够不断地给人类社会供能的另一层原因。
和笋干一样变得珍贵而稀缺的,还有农村的人口和活力。
半山村也存在农村空心化问题。村民以中老年人为主,挖笋制作笋干一般都由中老年人完成。村里的老人说,年轻人干不了挖笋这件事,"我儿子现在在杭州市区工作,你让他上山挖笋是做不来的,都爬不上山"。
在农村空心化的现状下,留守老人和中青年妇女过度承担农业生产。他们受身体条件的制约,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减少。失去劳动生产力的农村,也将渐渐缺乏传承地方食物心力。村民们一起上山劳作,一起操着乡音闲话家常的热络场景,或许有一天也会隐入城市化和气候变化滚滚而来的尘烟里。
#
参考文献
[1][2]《<余杭微村社志>第16期:百丈镇半山村》,余杭史志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XGmE7YTkPIRdXdG-K6cryg
[3][4]罗秋菊,丁绍莲,潘珂.外来饮食文化影响下广州本地居民地方身份建构过程的代际差异[J].地理研究,2018,37(09):1762-1774.
[5][6]张瑞静.互助OR人情:近代河北乡村社会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3):29-32+38.
[7]卞国凤,刘娜.乡村互助传统及其变化与乡村社会福利建设[J].未来与发展,2010,31(06):20-24+19.
[8]李勇,童绍玉.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适应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05):151-157+175.
[9]《浙江发布2022年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你对哪件印象最深?》,浙江日报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247427363006798&wfr=spider&for=pc
支持方
工作团队
作者 刘艺锋
编辑 袁漪琳
排版 李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