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极端高温,让劳动更难了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2024-09-05


《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15年至2022年仍是185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2022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5℃。


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天气的发生,温度的小幅度升高会引起大量的极端事件。


高温热浪从多方面影响人类生理、心理健康,引发的伤亡人数增长速度远高于干旱、洪涝、冷冻和风暴等其他极端天气事件的总和。


本文从极端高温的起因展开,围绕极端高温如何影响劳动群体的健康与产出进行论述,最后提出适应极端高温的措施。


全文框架示意图



1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气候变化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类是自然内强迫因子,主要是地球轨道参数变化、洋流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等;另一类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外强迫因子,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约造成0.5-1.3℃升温)、气溶胶排放(轻微降温)和土地利用变化等,而人类活动是过去两百年来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例,人类的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等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这些气体形成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和极端高温的发生。如果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有增无减,目前大约每 20 年才出现一次的极端高温天气在未来会更频繁地出现;到本世纪末甚至可能每年都会发生。


高温条件增加了人类用于空调和制冷设备的能源消耗,还会对多个行业的生产活动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旅游、房地产和公用事业行业等气候敏感性行业,增加社会适应成本。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和极端高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图1 1750年至今多个因子的全球年均辐射强迫,矩形框的高度表示中间值或最佳估计值,“x”代表不确定范围,无矩形框代表没有最佳估计值,“o”代表不确定范围很大无法给中间值。

图片来源:《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



2

极端高温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高温会导致劳动者身体不适,尤其是当温度超过某一阈值时,劳动生产率会出现大幅下降。极端高温对劳动力投入的直接影响可能会导致产出大幅减少。


高温下劳动者的心理也会发生复杂变化,如主观舒适度和幸福感减少,注意力、认知能力和决策质量下降,此时出现工伤可能性增加。


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1991年至2018年间,与高温有关的超额死亡中,有37%可归因于人为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高温之下,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适应性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气候变化增加了户外工作的风险。当人体暴露于极端高温下,身体调节内部温度的能力可能会不堪重负,导致中暑。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的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进而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热射病的症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可达20%~70%)。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日均气温不变的情况下,热夜的暴露将会导致死亡风险增加40%-50%。


由此得出两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一是天气热真的会热死人的,二是在室内千万不能省电省钱不开空调,室内也会闷出热射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极端高温引起的最典型的疾病之一。高温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问题。温度升高会令人体皮下的血管扩张,让皮肤的血流量增加,给心脏增加负担,天气热人体会排除大量汗液,让血液黏度升高,很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的堵塞。经过研究发现,只要气温超过32℃,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60%,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可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加。


气候变化对特殊群体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中国家庭的研究发现,母亲在孕期特别是最初的三个月,暴露在极端高温环境下每增加一天,其子女平均将少受教育 0.02 年,标准化测试分数降低 0.48%,身高下降 0.02 厘米。


此外,气温升高正在加剧其他环境挑战,包括臭氧污染、森林火灾等,这些因素的协同意味着更多的人将面临与高温相关的健康风险。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极端高温从生活工作两个方面影响着劳动群体心理健康。


一是生活方面。极端高温的出现会直接导致焦虑,攻击和暴力行为。根据2018年BBC新闻报道,在2010年至2018年间,与环境温度低于10摄氏度相比较,当环境温度高于20摄氏度时,其人们的暴力犯罪率会增加14%左右。除此之外,对于本身患有精神疾病的劳动人群,极端高温更会加剧他们的症状。因为高温的环境会导致患者自身在体温调节方面出现困难,导致药物能力的减弱和心理情绪的变化。

图2 环境温度对人的情绪影响

图片来源:《如何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


二是工作方面。工作场所的高温会导致其精神能力减弱和工作能力下降。模拟热浪实验发现,在热浪环境下,工人的工作能力不仅被破坏,生理压力也在增加。面对这种生理压力的变化,如果没有适当的缓解措施,也有可能让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产生抑郁、焦虑、过度饮酒、暴力行为等。



3

极端高温对劳动群体的社会经济影响


 图3 极端高温对人类经济影响的间接途径

图片来源:《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的高温对市域经济损失评估与实证》


对劳动产出影响的度量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劳动者因为极端高温会缩短工作时间,以避免中暑、热射病、过度劳累和受伤等损伤身体健康的问题。这会导致生产速度变慢,工作进度减缓,甚至导致旷工和工作表现下降。


已有文献利用WBGT指数和国际安全工作标准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工作场所热量增加对全球和区域人口的影响进行全球估计:1975年和2050年之间的气候变化将减少所有地区的可用工作时数,暴露于阳光下的重体力劳动受到的影响最大,到2050年工作时间将减少29%。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人体在极端高温时会脱水、头晕、恶心等健康问题,也会加剧精神压力,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此外,高温还可能加重人体已经存在的疾病的症状,如慢性病或呼吸道感染等,降低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综上,高温会降低工业化、农业化生产及服务行业的生产率,减少工人的产量和效率。例如,在农业领域,高温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质量下降,特别是协同干旱事件共同影响。由生产率下降所导致的制造业工人产出大幅下降大于工人旷工的影响,且温度对工人的效率具有滞后影响。服务业人员则有可能出现遗漏信息、错误判断等情况。


由此可见,极端高温天气会缩短劳动者的工作时长,削弱他们的工作能力,降低生产效率,给劳动产出带来负面影响。


对劳动群体的社会经济影响

极端高温还会给劳动力带来某种程度上的经济损失。研究发现,由极端高温造成、与劳动群体相关的经济损失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类别:一是用于住院或急救服务的医疗费用,二是工作场所因高温缺勤、工伤等承受的经济损失。有针对美国县级研究表明,高温会使人均收入显著降低,甚至一年多出20天的高温会使收入减少超过1.2个百分点,这与轻微的经济衰退相当。

图4 近几十年气象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

图片来源:《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


关于劳动时间减少而造成经济损失,已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


Zhao et al等学者估计,伴随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到2030年全球总工作时间将丧失2.2%,经济损失将达2.4万亿美元,约占GDP的1%,到2100年将上升到 GDP 的 4%。


2022年发布的《柳叶刀倒计时中国报告》显示,与 1986—2005年平均值相比,2021年中国潜在的劳动时间减少了 7.1%,相关的经济损失达到GDP的 1.68%。再详细到中国的各地区,对2013年南京市罕见高温天气的研究显示,当年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高达274.9亿元,约占当年南京市GDP的3.53%,其中制造业、服务业等部门的生产时间分别减少了0.69%和0.67%,且由于产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上述部门的损失会比农业、采矿业等遭受的损失更大。建筑业和采矿业等更容易受到环境压力的行业的负面影响更大,这些暴露行业的每日影响是金融服务等行业的3.5倍,而金融服务等行业不是特别暴露于这些因素。


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出发探究高温的经济损失。康科迪亚大学研究员发现,每排放一万亿吨二氧化碳可能造成全球GDP损失约0.5%,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球GDP的2%。


高温对中国各省市经济造成的损失高值区多分布在东南地区的特大或超大城市,但由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较强,故而高温对这些城市 GDP 影响较小。然而那些高温对经济损失占 GDP比重高的城市,则呈现出规模等级相对较低、多以加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为主等特点。高温对边际劳动产品的影响考虑,每多一天32℃以上的地区,第二年的人均工资就会下降0.048%。


总的来说,炎热的天气与较低的产量有关。在极端情况下,一周有六天或更多天气温超过32 ℃使当周的产量减少了约8%。


此外,也有学者从工伤赔款和高温补贴的角度探究高温造成的经济损失。


广州的一项对劳动部门工伤赔偿数据的研究指出:在广州这个亚热带城市,最低气温每升高1℃将造成每日工作相关伤害索赔数升高 1.7%,考虑到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夜晚,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夜间睡眠状况不佳使工伤风险增大。高温天气更容易使中年(35-44岁)、中小型企业以及制造业的劳动者群体受到伤害。


在1979-2005年间,中国年均高温补贴花费相当于GDP的0.2%;到了本世纪末,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提高等,估计高温补贴带来的成本可能会相当于GDP的3%。


图5 1979-2005年我国平均高温补贴额空间分布图,虚线为胡焕庸线


图6 1979-2005年由气候因素导致的高温补贴和总高温补贴趋势图

图片来源:Potential escalation of heat-related working costs with climate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 China 



4

极端高温对劳动力影响的时空异质性


低收入国家的经济依赖于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等最容易受热暴露影响的行业,在低纬度地区的这些行业的GDP占国家产出的73%。因此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非常大。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却远远不够。研究表明,低收入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损失大约是高收入国家的9倍;热带地区如东南亚、非洲中北部和南美北部,经济损失受影响最严重。劳动时长受高温影响严重的地区包括东南亚(18.2%)、西非(15.8%)、中非(15.4%)、大洋洲(15.2%)、加勒比(11.7%)和南亚(11.5%),且不同升温情景下世界各国表现出不同的影响程度。


不同时长的温度波动带来的产出影响均存在空间异质性。Hsiang(2010)利用年温度波动揭示气候变化对产出的影响,发现1970年至2006年期间28个国家异常炎热的夏季导致当年非农产出下降,在控制了热带风暴变量后一个国家夏季温度每提高1℃,非农产出下降2.4%。短期极端高温受到气候背景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在同样的热冲击下,更习惯于炎热天气的地方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如炎热天气对休斯顿或奥兰多等地区产量的影响相比波士顿或旧金山等地要小得多。



5

劳动力群体适应极端高温及影响的举措


提高社会的气候适应能力和韧性,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层面可以通过制定热浪应对规划,健全相应的处理政策体系。规划部门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中充分考虑气候承载力,增加城市湿地、绿地与水体缓解热岛效应;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在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气象监测网络,实现实时预警和预测,并对高温灾害制定应急预案。


其次,各行业可以共同建立降温型绿色空间网络,推进建设智慧型气候韧性城市。


一是建设有高温适应型的建筑,在工人工作场所设置滴水管等方便工人饮水的设施,预防中暑。


二是建设智能化智慧城市,通过语音、手势和网格化等通信方式,实现远程定时控制的高温指导系统。


三是建设应急救援系统,可通过智能技术管理设备和人员,迅速召集社会力量来处理高温灾害,以此手段处理紧急救助突发疾病的劳动人员。


积极推进绿色农业和气候智慧型农业,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通过智能化实时监控、机械化管理等技术手段,让农民从参与户外作业转向体力要求较低的服务工作。


最后,制定高温人员健康保护措施。为高温工作者日常提供适宜的行业知识与补贴,如饮食、水分摄取、特殊体检等方面的应对高温的指导。高温作业时及时将劳动者转移到阴凉处或室内劳动面临降低社会经济损失。同时,加强相关部门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完善健康检查机制,查找可能的慢性疾病隐患,对脆弱人群提供一定的心理疏导服务。



6

结语


极端高温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风险源之一。它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理功能及心理,加剧热射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同时,极端高温还影响着劳动群体的劳动时间与效率,让劳动“更难了”。在中短期内我们无法扭转气候变化的趋势,但我们仍然能够加强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适应极端高温等气候风险。


参考文献:

 [1].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2 (WMO-No. 1316). 2023.

 [2]. WHO, W.H.O., Heat and Health. 2018.

 [3]. IPCC, TAR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2001.

 [4]. 何思瑶与徐硕, MSCI:极端气温将如何影响中国企业, 2023.

 [5]. Tord Kjellstrom, R.S.K.S., The direct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regional labor productivity. Arch Environ Occup Health, 2009. 4(64): p. 217-27.

 [6]. Zihan Hu, T.L., Too hot to handle: The effects of high temperatures during pregnancy on adult welfare outcom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9. 94: p. 236-253.

 [7]. Leonidas G Ioannou, K.M.L.T., Occupational Heat Stress: Multi-Country Observations and Interv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1. 12(18): p. 6303.

 [8]. Ranson, M., Crime, Weather, and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4. 3(67): p. 274-302.

 [9]. Bruno Lemke, T.K., Calculating workplace WBGT from meteorological data: a tool for climate change assessment. Industrial Health, 2012. 4(50): p. 267-78.

[10]. Corey Lesk, W.A.A.R., Compound heat and moisture extreme impacts on global crop yields under climate change.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2022. 12(3): p. 872–889.

[11]. Adhvaryu, A., N. Kala and A. Nyshadham, The Light and the Heat Productivity Co-Benefits of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20. 102(4): p. 779-792.

[12]. Kjellstrom, T., B. Lemke and P.M. Otto, Mapping occupational heat exposure and effects in South-EastAsia ongoing time trends 1980–2009 and future estimates to 2050. Industrial Health, 2013. 1(51): p. 56-67.

[13]. Rhodium Group, L., American Climate Prospectus Economic Risk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4.

[14]. Heal, G. and J. Park, Temperature Stress and the Direct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 Review of an Emerging Literature.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16. 2(10): p. 1-17.

[15]. Zhao, M.,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heat-related labor productivity loss a systematic review. Climatic Change, 2021. 167: p. 22.

[16]. The, L., The 2022 China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leveraging climate actions for healthy ageing. 2023.

[17]. Yang Xia, Y.L.D.G. and J.Y.Q.L. Yan, Assessment of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heat waves;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71(1): p. 811-819.

[18]. 郑殿元, 黄晓军与潘安琪, 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的高温对市域经济损失评估与实证. 经济地理, 2023(6): 第1-9页.

[19]. Sheng, R., et al., Does hot weather affect work-related injury A case-crossover study in Guangzhou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8. 3(221): p. 423-428.

[20]. Zhao, Y., et al., Potential escalation of heat-related working costs with climate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5. 113(17): p. 4640–4645.

[21]. 中国气象局, 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高温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 2019.

[22]. Hsiang, S.M., Temperatures and cyclone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production in the Caribbean and Central Americ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0. 107(35): p. 15367-15372.



支持方

工作团队

作者 气候变化适应与人群健康组(欧阳馨秋 李栩 朱涵雅 鲁卓韬 周川瑜 陈奕杰 王子琪 陈雨晗 覃颖妮 吕杭洲)

导师 张尚辰

编辑 袁漪琳

排版 刘艺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莱美特气候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