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电影完成A轮融资,估值3亿,坐拥500万用户,将成中国影迷第一入口!
邦哥为何要选《教父》作为题图,看完文章才知道哦
背靠着2016年有望超过600亿人民币的中国电影市场,“毒舌电影”最近完成了由BAI(贝塔斯曼)领投的A轮融资,估值3亿元。
以下一篇融合了董舒(机叔,毒舌电影合伙人)与何君(小卷,毒舌电影创始人)的经验分享。董舒,一位懂电影的“叔”,专业影评人,本科学土木工程研究生学电影,创办了电影网站Moviegoer,负责毒舌电影的日常营销;何君,曾在上海《东方早报》娱乐板块任职,后来去了网易,也主要分管泛娱乐领域。
前半部分,来自董舒在“泛娱乐造起来”创业邦公开课暨深圳DEMO SPACE揭幕仪式上的演讲:毒舌电影是如何受益于“魅力人格体”,又如何避免受制于此,衍生出一个“人格家族矩阵”的;
后半部分来自邦哥对何君的独家采访:毒舌电影是因何而起,3亿估值背后,它究竟在下怎样一盘棋。
上篇,董舒:毒舌不会只有毒sir
如果大家看毒舌电影的文章,你不会觉得毒舌电影的背后是一个编辑部,你肯定觉得ta对应的就是一个人。在ta的文章中,你可以看见ta对世界的看法,不单单局限于电影。
所以,在我看来,自媒体核心价值的变化,就是从一个群体变成了一个人。我们把这个核心价值称为“魅力人格体”。这其中包含了“人格”和“魅力”。
“人格”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怎么让“魅力”产生大面积的作用,就要看媒体的区别。用户对于毒舌电影营销的反应,总的来说分为两类:
第一,看到你们打广告我就放心了,因为毒舌电影不会因为赚不到钱而饿死了。
第二,这个广告创意我给100分。
这其实主要是因为我们的“魅力人格体”吸引到了用户的关注,而品牌端找你合作也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平台的人格魅力能不能把品牌的价值辐射出去。在我们看来,一个媒体的核心价值在用户端和品牌端是统一的,并不存在我介入了某一品牌就会伤害到用户。
人格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每个人的人格也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前段时间《百鸟朝凤》因为院线票房不好,制片人方励直播下跪。如果从传统媒体角度来说,他们不会表态,会兼顾各方的态度,表达中立的立场。
但是我们在这个行为产生之后,8小时就把文章亮出来,表明了我们的态度。这个内容能让你觉得这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家媒体的态度。
所以,在某一件事情上,我们会把自己的性格凸现出来,尽管在传统媒体看来那是不理性、不中立的,但我们是家自媒体。
在品牌端,当我们想把品牌诉求和用户诉求结合,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时候,会不会出现人格分裂或者双重化的倾向呢?
会。
但在我们看来,这是自媒体的出路。但由于毒Sir的核心价值是一个人,在他的影响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加工的过程中,会做一个质变性的提升。
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个问题,你是继续保持个性,还是在慢慢演变过程中变成一个传统媒体、丧失个性?
我们打造了“魅力人格矩阵”,也就是一个IP家族。在这个家族中,增添了机叔、菊长、表妹和云舅。“家族”的概念是说,尽管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但是他们的魅力几乎是一致的。
就比如机叔,我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个文艺片的爱好者,研究生学的也是和文艺片相关的领域。看了很多文艺片,对文艺片也有自己的见解。
菊长,代表的就是一个小镇青年,有浓厚的广西口音,听他说话似乎有浓浓螺蛳粉的味道。现实生活中,他喜欢的就是口味比较重的电影,兴趣爱好略偏屌丝。
表妹,则代表着大城市中的女青年,可花痴,更可以补充毒舌电影中缺失的女性形象。
如果我们把毒舌电影比喻成一个教父(电影《教父》中的“教父”)的话,大家看到这个人就会知道他是什么人,有何个性和习惯。我们现在打造的是和教父捆绑的家族,他的儿子、女儿、媳妇和女婿虽说个性不同,但你不会觉得他不是教父家族的人。
当我们把这些个性化的人物进行排列组合,就可以组合出很多丰富的东西,也会把我们的内容从1变到10到100。
像《大鱼海棠》上映之后,毒舌电影就从3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个片子。一般来说,这就属于打脸行为了,但是最终毒舌电影的用户都能接受,而且每篇也都是爆款,每篇的阅读量远不止100000+。
毒舌电影有关《大鱼海棠》的3篇影评
从现在自媒体发展的趋势来看,大家每天更新5到10篇文章,可能还嫌少,而最小的门户每天生产的可要比这个数量多得多,那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自媒体必然得往家族矩阵的方向走,在不牺牲核心价值的时候,做内容扩张。
所以,当我们为用户推荐某部电影或者某个产品的时候,我写一大篇文章告诉你这个东西是好的,人格家族矩阵是既能展示产品的价值,也可以提升产品的说服价值。因为我们在说服的过程中不是一个人在说服,而是一帮人在说服。
像毒舌电影的每篇文章的生产周期至少是2天,如果是广告稿子,有可能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因为每一篇广告都有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如果你不看文章下面的产品,你根本不会觉得它是篇广告。
广告上也只接品牌广告,影视类的软文绝对不做。做垂直媒体其实也是一个很微妙的事情:
一方面需要依托整个电影行业生存,二者属于互相依托的关系;
但另一方面,如果毒舌电影成为影视行业的下游——影视营销媒体,就很难有和行业平等对话的机会。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把影视营销的业务砍掉了,保持影评独立性。
对于长期关注我们公众号的用户,他们会成长,也会对我们有一些期待,所以我们也正在慢慢完善。
对于毒Sir会偶尔出现的打脸行为,毒友们也都照单全收,甚至我们打脸时,用户还会很喜欢。我们觉得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以我们的魅力说服了用户,还因为我们在写每篇文章的时候很真诚,每篇文章的逻辑也很完整。
打脸会让用户觉得你很真实,而且从一开始我们就不做作,或者我们做作的很自然(大笑)。
下篇:何君:创业就是老司机组团打Boss
我们在全网有接近500万的用户,如果还不能盈利,我觉得这是一件挺扯淡的事情。
从2014年11月开始独立运营毒舌电影公众号,到现在获得超过200万微信用户的订阅,每篇文章的打开率是30%(邦哥注:大多公众号最多的打开率可能只有10%),篇篇100000+,甚至广告也不例外。
创办时很多人都告诉我说,公众号的势头正在减弱,红利快被吃完,但我和陈植雄(毒Sir,毒舌电影联合创始人,最早在《看电影》杂志工作,后来去了网易娱乐,也主要负责电影领域,并与何君成为同事)依然“任性”的创办了毒舌电影。
其实那时我们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当时很多与电影相关的产业都在北京,广州做电影的机会很少。如果不做电影相关的事情,那就意味着我们要转行。
我和陈植雄喝了几次酒之后,就觉得要不我们自己去创业。反正也在这个圈子里打拼了那么多年,想着怎么也可以组队去打个BOSS了吧。
再加上当时电影势头正好,所以我们选择电影领域创业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时我们想的很清楚,像微信是一个可以做二次传播很好的场所,所以在写文章时,我们会从3个角度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第一,获得信息。
这就是硬资讯,一般来说用户会乐于分享,如下图
第二,满足虚荣心。
比如定期推出片单,如下图
第三,满足“寂寞空虚冷”。
这是寻找一些共鸣,比如:曾经分析《肖申克的救赎》的地位会如此之高,这些肯定会带动对这部影片喜爱的受众的传播。
总的来说,这都是产生了情感牵连的东西,表达了用户的观点,说了用户想说的话。
Get到用户的点,再对症下药也就好了。再加上我们赶上了电影的红利期,所以,被用户和资本市场青睐也算是自然而然。
但是我们还真没做过所谓的粉丝运营。因为基于公众号,可以做的运营真的很少。尽管之前有赠票,但那都是浅层次的,算不得运营。所以这次融资,我们准备干票大的,做出我们自己的App,折腾出一点新花样,成为“中国影迷的第一入口”。现在资金和人员已经到位,预计年底就会和大家见面。
我们现在已入驻了20多个平台,预计年底全网用户将达到1000万。这么大的量级,如果没有平台来沉淀用户需求,显然也是不合理的。这也是我们要做App的原因之一。
通常我们在后台,看到最多的留言有两类:
第一,毒Sir你说了那么多,我们在哪里可以看?
第二,我最近没有片子看了,有什么可以推荐的?
我觉得第一类是想要快点消费到优秀影片,缩减消费链条。所以希望未来可以更快的打通这个体系,找到靠谱的合作伙伴。
而第二类用户,他们是想要更多可消费的东西。像2015年的院线电影是348部,而2014年却有380多部,电影数量不增反降,这就可能导致供需不平衡。
所以我们探讨新模式,怎么样可以更多的提供可消费品,简单来说,就是让影迷可以在我们这里能够更快更爽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你去应用商店就会发现,在移动互联网上,真正懂影迷的应用是缺失的,我们背后有这么多用户在支撑,有机会也有能力做这个事。未来也希望为用户提供多样性的东西,甚至是垂直社交的可能性。
至于模式是轻还是重,我觉得大家都可以期待啊。
更多精彩文章↓↓↓
北京瘫背后,是葛优的励志人生:影帝、投资人、上市公司老板
史上唯一两夺诺奖者,白天搞黑科技吊炸天,晚上跪搓衣板妻管严……
五张图看《口袋妖怪 GO》惊人吸金能力 来中国后的可能情景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