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天天见|习近平寄语大学生

2016-09-11 团中央学校部



  金秋九月,收获的时节,又一批莘莘学子走进大学校园。大学四年是学生由象牙塔步入到社会的转型阶段,是锤炼专业技能、塑造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如何有意义地度过大学时光,是学生、家长及老师都关心的问题。党建网微平台将带您感受习近平在大学校园的“匆匆那年”,并盘点总书记对大学学子的寄语。

习近平:大学时代是令人难忘的青春记忆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他说到:看到同学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我不由想起了我的大学时代,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青春记忆……


1977年,大学时代的习近平(右)。


  1975年还没恢复高考那会儿,正在陕西插队的习近平进清华,走的是推荐。

  1969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虽然身为革命元勋之子,但适逢“文革”,其父习仲勋被打倒,因此习近平在陕北6年,“成分”一直不好。习近平撰文回忆,在陕北,光入团申请书他就交了8次,入党申请书更是写了10份。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回忆那段岁月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回忆:“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全分给了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你让我上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倒。

  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县教育局领导仗义执言为我力争。清华来招生的人不敢做主,请示学校……当时,我父亲下放的洛阳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开了这么个证明,就上学了。走的时候,当地还剩下的一些知青都特别羡慕我。”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好学、坚忍不拔的劲头,知识改变了习近平的命运。插队时“带了沉甸甸一箱书”、“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的青年习近平,终于圆了读书梦。1975年,习近平来到清华大学,在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

  在送习近平(前排中)上大学时,梁家河村民和习近平的合影。


  20年后,他又回到清华园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并以《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一文获得博士学位。

“青年时代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本领的黄金时期。”

  近几年,习近平在多次会议和参观国内外各大学时,都谈到了对大学生培养的重点性和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期盼:

一、心怀梦想,树立正确价值观

  “先成人,后成才。”习近平多次强调大学生要用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装备自己,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去引领学习生活和实践。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2014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就像穿衣服扣扣子。”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

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

  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二、好读书,读好书——保持读书的好习惯

  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13年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谈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这个爱好,伴随着习近平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正定到福建,从浙江到中央。

  习近平本人不仅坚持着读书这种良好习惯,还对大学生提出了几点阅读的建议:第一是发扬挤劲。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读书,特别要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二是要发扬钻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三是要发扬韧劲。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


三、注重实践,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

  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2013年5月16日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的讲话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与应聘者亲切交谈


  读大学时期的习近平,就明白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习近平利用暑假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随同父亲一起下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内省。

  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

  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2013年5月,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四、走出去,结交良师益友

  自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的出访活动中,习近平多次走进国外高校发表演讲。在阐述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等问题的同时,也对青年在国际友好事业中发挥力量寄予厚望。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他指出青年是人民友谊的“生力军”:“青年人情趣相近、意气相投,最谈得来,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

  2014年4月1日,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习近平建议同学们多到中国去看看,“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他认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

  习近平对中国和世界各国青年的友谊充满了期盼。“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们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编辑|张宇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