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交流会访谈纪实

2017-10-12 团中央学校部


主持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 程立耕


嘉  宾:

作家 曹谷溪

延安大学团委书记 李扬

浙江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 傅尧力

南开大学学生 贾立甲



主持人:


刚才我们听到了几位老师和同学谈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体会,接下来我们邀请几位学习、感受这本书,还有对这本书有直接贡献的老师来交流跟访谈。


先请出第一位曹谷溪老先生。有请。曹老师是青年习近平的第一位采访报道者,具体是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一会儿在台上一一跟大家讲。还有延安大学的团委书记李扬书记、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团委书记李扬同志,还有一位今年的小鲜肉,南开大学法学院的本科生贾立甲同学。有请。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曹谷溪老师,他是我们作协的会员。关键难得的是什么?如果大家翻开我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时候,大家看一看,最早对习近平同志采访并报道的同志是谁呢?曹老,是您。


曹谷溪:


可以这么说。


主持人:


曹老,您讲一讲您怎么就成为了第一位采访习近平同志的人。


曹谷溪: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好说。我先说一点我和这个会的感情。当年我也是一个团干,50年前我就是一个公社团委书记。1965年,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经过审查,让我出席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了朱德委员长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总理和委员长接见以后,我写了八句顺口溜,50多年了,我现在还能记忆犹新。


“红军儿子延安娃,枪声里出生,红旗下长大,毛主席给我三件宝,大笔枪杆和篱笆。扛锄我会种庄稼,挥笔满山开诗花。工农兵定弦我唱歌,工农兵爱啥我唱啥。”


主持人:


曹老也是我们的前辈,是老团干,而且是优秀青年,上进青年,积极青年,咱们给曹老一个掌声。曹老手里拿的是他当年做采访并且登载这篇报道的报纸,这是很珍贵的。


取火记——延川县人民大办沼气见闻。您从这儿讲讲怎么取火就开始了梁家河的发展之火。


曹谷溪:


我在知青来以前是团干,知青到延安以后我就变成了知青专干。1969年,我曾以延川县知青工作赴京汇报团秘书长的身份,到过北京,给清华附中、清华园中学、20中、清河中学等等很多中学做过报告,接待过许多知青家长。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发表了许多关于知青生活的文章。


主持人:


那个时候你跟知青有非常好的交情。


曹谷溪:


后来我接受了县革命委员会关于我采写习近平在延川发动的这次沼气革命,后来就到了梁家河去了。那时候已经发展可以了,有了吉普车了,那时候的梁家河和你们现在看到的梁家河绝不一样,要过一条小河才上坡,我坐那个吉普车,河里边一着水打滑上不去。习近平先用橛头把那个高处劈(挖)了几下,然后一招手,忽一下,就把我这个吉普车推到他们知青的院子里。总书记给我推过车啊!后来我就和他住在一个窑洞里面交谈他办沼气的过程。


主持人:


您和总书记在一个窑洞里。


曹谷溪:


他说他和路遥住过一个窑洞,我说我和他住过一个窑洞,因为他这时候一个人住一个窑洞,我去了就便于交谈,和他一块儿商量如何做好这次报道的过程。还交换了如何防跳蚤的经验。


“引火计”报道的开头有这么几句话:“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从钻木取火的传说到今天煤电天然气太阳能的应用,人类为了火的利用、燃料的来源用了几十万年的艰辛斗争,不断换取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今天在黄河畔上搞的沼气利用就是人类文明进步斗争新的回合。”这个话是当年这个报纸的原话,我和近平商量,把这个报道定位定在什么上,如果定位仅定在做饭照明上我们觉得低了,所以把他定位到了不断换取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一个回合。那么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认为现在世界上广为传播的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的根儿在哪儿呢?能不能说就在这块黄土地上?


当时我们采访时间很长,有的我的文章写到了有的没写到,比如说当年沼气池建设的技术不行,憋气了(气不通),后来气一通给他喷了一脸粪水。其实最难的还是沼气池修建过程中漏水的问题,由于施工技术不高,水泥和砖石的接合一不好就渗水,一渗水就不产气。这个时候近平就需要把沼气池里的粪便、水、草、杂物全部舀出来,然后再跳进这个沼气池里边打着手电筒看,哪儿有裂缝,再把这个裂缝挖开重新修补。空气不好,光线不好,很多农民不愿意进去干这个活,但近平就干了。那时候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他是村里唯一到四川学习过沼气池修建的技术员,采访时我觉得,我说近平你是不是太苦了?他说,谷溪啊,群众很多对这个不接受,说我们就不相信这个臭粪水子能点灯做饭。他说了一句令我震撼的话,我不吃苦谁吃苦?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啊。在建池中间,很多人不想建,他要说服人去建,所以他处处都带头,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非常苦。


主持人:


您当时做采访的时候,你说很长时间,是不是采访之前您已经和习近平认识而且很熟悉。


曹谷溪:


很熟悉。


主持人:


这是他们住的地方,你还在这上面。


曹谷溪:


我在这边。上面这是一条路,路上去第二窑洞就是18号,我住的。


主持人:


我问问我们在座的几位年轻人,他们都读了这本书,曹老介绍的很多情境和过程都有。今天看到曹老讲这样的情境和你们看到这个过程的时候,你们了解这段经历吗?或者有什么感受吗?


李扬:


刚才曹老师讲的事情我在书上也看到了,我实际上多次听梁家河的村民和曹老师给我讲过,我们实际上是每次听到这个故事都有新的感触。我们学校是在2013年,当时组建了一支社会实践团队到梁家河和梁家河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月,形成了一份两万余字的社会调查报告。我们在这个活动落实上开发出了由团干部讲梁家河岁月故事的专题课程,这个专题课程在我们陕西高校是进行了巡讲,受到了陕西高校学生的特别喜欢。


傅尧力:


我第一次看到采访势力的时候就是曹老接受采访的这段。


主持人:


最早的时候看的不是书里看到的?


傅尧力:


这个要从我们学校今年三月份开始开展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的教育活动记起。那时候学习时报连载刚刚开始。我们学校把采访实录集结成册了,也发给所有的班级和寝室,非常受欢迎。


主持人:


你们是自己编印的。找到的话想着给我留一本。


傅尧力:


没问题,到时候给您寄一本。我们专题的读本封面照片选的跟我们这次《岁月》的照片是一样的,我们对青年习近平学习的初衷、初心是一样的。当时我们为什么开展这个学习教育活动呢?首先我觉得当代青年是需要有榜样的,我们青年对英雄特别有一种热爱和敬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殊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是我们最大的英雄。我们都喜欢叫习近平总书记“习大大”,这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和热爱。我们来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经历,学习他的进取的精神,这对于同一年龄段的青年是一种非常大的启迪和教育。我们学校考虑到大家虽然都是在不同的时空,但是同样的年纪,我们需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所以开展了这样的活动。


主持人:


其实是所有人都需要心中有榜样。年轻人真正喜欢的榜样是英雄。不是今天简简单单式的明显的榜样和小鲜肉,那是短暂的过程,真正打内心当中喜欢的一定是有成就的。


我想问问贾立甲,他们谈到这个事的时候,他们是老师,你是学生,你想一想那个时候年轻的习近平同志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又是技术员又是指挥员,还要做很艰苦的事,过四关,我问一下,要是您觉得这个时候你可以不可以在这样艰苦的情境下来实干、奋斗?


贾立甲:


之前我读了这本书,我身边的同学们都在学习这本书,刚才听了曹老师分享的几个故事,包括两位老师讲了一些他们学校的经历、实践的过程,我感触非常深。并且从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他七年的知青岁月的过程中,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干实事的诺言,这对我们广大的中国青年来说是一种激励,是一种鼓励,我想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会有这样的理想和抱负,在需要我们的地方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


主持人:


为什么把立甲请来,因为我听说她想当兵,但是没让她去。但是她同学有当兵的,说说这个事吧。


贾立甲:


我有个大学同学,他叫阿斯哈尔,今年也是作为南开大学新入伍的毕业生中的一位,是一名海军,现在已经在新兵训练营里面进行了训练。我跟阿斯哈尔的关系很好,他在大学时我的印象中他虽然话语不是很多,但是他一直在为心中的海洋梦努力着,锻炼身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因为他是我们院队的篮球队队长、足球队的队员,一直在为海洋梦努力着,现在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也是新疆走出来的孩子,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这种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都非常珍惜,也渴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它建设得更加美好。


主持人:


9月23号的时候总书记给南开大学新入伍的8名同学有一个回信,我们大家想知道,这个回信你们看到之后是什么样的心情?是否让你们的青春无悔呢?


贾立甲:


我看到回信的时候心情非常激动,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这八名南开同学的认可和鼓励,同时也是对我、对南开青年、对中国青年的认可和鼓励,也是对我们南开大学百年学府、对我们服务中国的办学理念的认可。我们的校训都刻在我们每个南开人的心中。在这样一封信中我看到了总书记对我们的鼓励和认可,看到了我们中国青年的未来的希望,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谨遵总书记的教诲,不忘“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在军队里,我的八名同学会在奋斗中淬炼成钢,奉献他们自己的青春热血。


主持人:


曹老,您和我们说说总书记那时候读书的故事吧。


曹谷溪:


那时每次开会习近平总是选一个不太显眼的地方,他当时不会盘腿,腿闪开来看书,我每次见到习近平的时候他总是鼓鼓囊囊的背一包子书。而且他是酷爱读书。到县城办事来背一包子书,回家劳动的时候中午休息了,别人男的砍柴去了、闹(打)猪草去了,女的纳鞋底,近平坐在旁边看书。派他去放羊,他把羊打(赶)在草坡里,他拿一本书去看。每天晚上都要读书到深夜,点的煤油灯,没电灯,每天早上起来两个鼻子筒儿(窟窿)都是黑的,都是煤油熏的。近平读书面儿很广,他读中国的、外国的、当代的、古代的。他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我在一九九几年的文章中写到,由于历史的原因过早的失去读书的机会,一旦取得读书机会就拼命往书里面钻,总书记这代人和父辈人相比,少保守、少教条,和他们年轻一代人相比更具有使命感,多思考、多实干,在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中,他们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是世纪交替的桥梁。


主持人:


李扬刚才我们说到梁家河的变化,现在梁家河什么样?


李扬:


我们学校在2014年专门组建了一支农业科技和产业规划帮扶的专家团队到梁家河帮助我们梁家河村民建苹果合作社和产业规划,这几年因为我经常去梁家河,也是能感受到、能看到我们梁家河的变化,包括我们梁家河村民的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变化。这几年梁家河是修起了柏油路,村民住进了楼房,办起了农家乐,搞起了苹果和杂粮产业。村民的收入和过去相比提高了很多,比如我们一个村民搞了一个苹果园,也是当时我们带领专家团队从苹果的产量的提升以及方方面面给他提供支持,他现在是每年收入在20万以上。能感受到,我们梁家河的村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奋努力使生活越来越富裕。


主持人:


其实这样的发展还是回到刚才跟曹老讲的,从取火记开始,从火一直发展到现在。再请曹老讲讲当时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时候,包括他获奖给他奖励要换的东西和怎么带领梁家河发动生产的细节吧。


曹谷溪:


当年有个三轮摩托就奖给了习近平,个人的奖励。他坐这个车子在堂坡(地名)上,县革命委员会有个地方叫堂坡,是老县衙的那个地方,升堂的那个坡就叫堂坡,他在堂坡溜了一圈以后,就说这个东西不要了。


主持人:


总书记说这个三轮叫偏轮,是挎斗的,说不要。


曹谷溪:


不要了,换成个拖拉机,换的时候人家还给找了一个推磨机。很多青年说,呀这个好么!这不吃草不吃料跑得赶比驴还快,要要。近平说这个不能要,因为它不会耕地,不会锄草。


主持人:


当时有很多人骑挎轮摩托可以兜风的,但是习近平觉得没有用,又不能耕地又不能除草。


曹谷溪:


一些小青年图红火呢,说这个好啊,咱有这个不吃草不吃料跑的赶比驴还快,习近平说,我作为大队书记,坐上这个三轮摩托兜风啊?他坚决要换成个手扶拖拉机,拖拉机那时可金贵了,3000多块钱。


主持人:


按照现在来讲得按照几十万的价值来算,当时摩托非常少。手扶拖拉机可以耕地、除草的,后面可以拉犁,还能运输,拉东西,习近平把个人的奖励变成了一个给单位用的劳动工具。


曹谷溪:


就是,在这件事情上大家很敬佩习近平的这个亲民思想,他所想的、所做的事都是为集体的、为群众谋利益。


主持人:


十八大闭幕以后第一次和媒体见面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样的理念和思想不是说他在做了总书记才开始思考的,现在来看,应该说在梁家河的那七年和他后来发展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曹谷溪:


习近平在梁家河,最先呢他没有施展出他真正的本事来,因为他是彭高习反党集团重要成员习仲勋的儿子,他和别的知青不同点在哪里呢,别的知青可以在平地上建设楼房,建设他的人生价值之楼,习近平不是从零上开始,是从负数开始,先把面前的坑垫平,能和其他人一样才开始建筑他的人生楼房。1973年他可以推荐上大学没有推荐上,他在冯家坪公社入了团,县委把他招入延川县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分子队,他和陶海粟一起分配到冯家坪公社的赵家河,他本来在文安驿公社的梁家河,把他分配在冯家坪公社的赵家河,陶海粟说,近平,我是队长,你是队员,我是挂名,你是长驻,你放手工作,搞哈(下)的成绩都是你的,出了问题他承担,梁家河村委会把这段话写出来了,但没有写这是谁说的,那个人就叫陶海粟。在赵家河他取得了话语权,传达文件、整顿领导班子、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民一起打淤堤坝、造林,我这里有几张照片,说习近平和群众打的淤堤坝年年都长好庄稼。他们造的林当地都叫知青林,当年的小树苗如今成了参天大树。特别有意思的是赵家河有个队长,叫武钢文,小名叫随娃,1965年带头开荒种地,叫县委书记曹立家把他给免了,这个人劳动管理得好,又叫武钢文当队长,武钢文就是不当,说我这辈子再也不做生产队长这个(孙)官了,但群众就想让做了,近平和武钢文谈了三天三夜,指明了开荒种地是反政策,但不能因为这个就不领导生产了,三天内把武钢文说通了,从这件事情看起来是一个领导干部的配用问题,但在赵家河习近平的威信一下子提高了很多,群众都说“近平这个人火可旺了,三天倒把随娃这个牛脑(头)煮烂了”。随娃当了生产队长,他在赵家河还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这个大队院子有一个厕所很脏和很烂,近平就修了,有人说近平这个活你干不了,近平不仅把这个旧茅房修好,而且改造成成赵家河第一个男女厕所。这样冯家坪书记赵天平就说,这是个好书记,就让近平当赵家河的书记。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和过去不一样了,总书记办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沼气池。


主持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那个时候的工作和他后来对青年人的要求是一样的,要艰苦奋斗,务实做工作。我想问一下傅尧力,通过这样的学习,在改变青年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上,锤炼自己的作风品格上有什么样的变化?


傅尧力:


自从我们三月份开展这个活动以来,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相当于有四个融入,我们是融入课堂,相当于我们把知青岁月的故事编入课堂教学的案例,我们语言专业课都是拿这个教学的,课堂上就是有转变。第二就是融入实践,我们其实今年暑假也是去了梁家河,也是带领的党委书记一共是39名师生一起在那边度过了一周,不仅在黄土地上感悟,去体验,我们还把我们自己高校的智能和当地的需求结合起来。我们其实跟延川县委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的教育、电子商务、旅游,各个方面跟他们做了一个合作,我们自己的学生、师生和当地的贫困学生建立了结队,在这样的过程中间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提升是一般的书本和课堂是教不了的。所以去了那边的学生,这种感受非常大,应该说回来之后对于他们的整个价值的取向,包括这个人生轨迹都发生一个改变。我们有一名学生,那个毕业生是自己主动报名参加援藏的,扎根于西藏,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完全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主持人:


李扬,你们学校是得天独厚,在延安革命圣地,在培养出我们建国以来第一位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家主席、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我们的书当中说以一个支部书记成为党的书记,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国家主席,从一个普通军官成长为中央军委主席,那片热土对你的学校来讲也会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


李扬:


我们是深深感觉到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里,实际上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讲是可触摸、可学习、近在咫尺的楷模和榜样。我们基于此在梁家河设立了实践基地,每年安排千余名学生到梁家河接受现场教学,进行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同时我们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小红专”指尖课堂,将梁家河岁月这个微课作为我们走进延安版块的重要内容,通过我们手机APP向我们青年学生进行推送。十天前,我们建校80周年之际总书记给我们学校有一个批示,要求我们学校一定要弘扬好延安精神。实际上他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延安精神,包括前一段时间给青年助梦之旅当中也提到延安精神。总书记能在延安,在梁家河能够快速成长,我觉得是受到了延安精神的熏陶和激励。他本身就是一个践行、学习、弘扬和传承延安精神的光辉典范。


我们学校是全国的窑洞大学和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基地,我们也想通过这样的平台向全国的青少年传播延安精神。


主持人:


一讲起延安一讲起过去的岁月总感觉是讲不完的,很多故事和情境都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当中会有记录和采访的。希望我们大家认真去学、读。其实青年人永远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动力,是最积极的力量,不论过去是现代还是将来,我们的青年人都是一样的,时代不同了,但是我们的理想、信念、追求都应该在。习近平总书记讲,现在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未来是用来回忆的,如果没有奋斗的青春,未来拿什么做回忆呢?“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我们都处在这样自己成长发展的过程当中,是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刻,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和奋斗,未来才有可以让我们回味的那一天。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实实在在地干起来真正实现理想和信念。


我们今天的交流就先到这儿,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再向您讨教、学习、了解。把掌声送给我们的曹老。


曹谷溪:


谁有中国梦就到延安来!


主持人: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各位访谈嘉宾。



更多精彩内容


编辑丨李冠钰

校审 | 李冠钰

责任编辑 | 郗宏历 王家荣


↓↓↓你的点赞将督促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