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热点 | 用物理学家的视角诠释十九大报告,这位大学党委书记带来哪些惊喜?

2018-01-08 团中央学校部


1月4日下午一点左右,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学生礼堂内人头攒动。原定只有24个院系的1250余名学生听课,现场却进来了很多慕名而来蹭课的学生。


很难想象,这是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堂课的主题是“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不同在于,授课教师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国科大党委书记张杰院士。颇有学生缘儿他被亲切地称为“杰哥”。


“用物理学家的视角诠释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内涵以及它和每个人的关系”——这一课程预告让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期待:这位充满创新思维、头顶五国科学院院士光环并曾经带领上海交大实现传奇发展的学术大牛,这次又会带给他们怎样的惊喜?



为理科生“定制”的讲授方式


听课的学生大多是理科生。张杰为他们“定制”了“颠覆式”的思政课授课方法。


传统思政课的讲法,是诠释型的。先把结论拿出来,再告诉学生这个结论为什么是对的。“但这不是学生们日常学自然科学最习惯的思维方式。”自然科学是从问题出发,经过推演,最后得出结论。于是张杰按照这样的思路“颠覆”了这堂思政课。


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怎么理解这段话?张杰首先提出六个基本问题:“影响文明起源的因素有哪些”“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是什么”“影响文明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什么”……他从一组问题切入,用同学们熟悉的植物光合作用来解释人类文明起源问题;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导人类文明发展与能量和科技成正比的规律;通过探寻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起源,阐释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与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国科大研究生们用自己最熟悉的理性思辨逻辑进行“推导”式思维,进而自动得出十九大报告中的结论。



一堂思政课有1000多个知识点


“这堂课信息量非常大,大家准备好烧脑!”


尽管张杰刚一站上讲台,就进行了“前方高能预警”,但186张PPT,1000多个知识点袭来,学生们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


张杰的课堂始终充满科学的气息,洋溢着国科大学子们最熟悉的学术氛围。他利用国际知名机构的研究报告,使用了大量的图表、数据,非常注重资料来源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比如,在考察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时,张杰结合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研究成果和地理学原理,分析地理、气候特征对物质生产方式和民族特质的影响;在思考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探索时,他以问题为导向,多处运用东西方文明发展曲线等研究成果,比较各种救国方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合理性;对比中美两国的政治制度,结合海内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理性思考中国的制度优势;基于历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规律,分析新科技革命的大数据思维特征,启发思考中国的数据优势和体制优势,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


特别是讲到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时,张杰启动了现场三个大屏幕同时播放不同领域的成就,这边是重大科技成果展示,那边是大国外交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强军兴军、思想文化建设、民生获得感……礼堂内,五年来诸多的成就以动态图像、多重声音,从三个方面在同一时间向学生们涌来,令他们备感兴奋,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大脑潜能。


“这种瞬间的‘信息爆炸’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要的就是这种烧脑的效果。”张杰说。



上思政课的满足感比上物理学课还大


“原来十九大精神还可以这么宣讲。”听完课后,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的一位学生说,他竟全神贯注到“都忘了拍一张‘杰哥’的照片了。”


原定两个小时的课程,因为学生们的热情,延长到了三个小时。互动环节一延再延,很多想提问、交流的学生同时举起双手争取机会,还有的学生嫌举手太不显眼,干脆把笔记本高高举起。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张杰用这句话作为这堂课的结尾。他认真地对学生们说,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谁?靠的是你们这一代!”


张杰的这堂思政课高强度准备了整整一个月。


“我希望同学们对于十九大报告真正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张杰说,假如照本宣科,接受程度不好。看到学生们跟着他的思维从头走到尾,通过分析推理,学生们加深了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张杰感到特别自豪:“我作为物理学家,上思政课带来的满足感,比上物理学课带来的满足感还要大!”


张杰:为什么要这样讲思政课?


张杰说,讲思政课的灵感最早来源于数年前在美国耶鲁大学读书的女儿。有天半夜女儿打来电话,激动地对他说“老爸,原来马克思这么伟大!”


女儿在学校选修了马克思主义的课程,仅仅12个课时,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入的了解。


“她身在美国,自发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国内有这么多思政教育资源,为什么学生不感兴趣?”


张杰开始琢磨思政课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堂好的思政课应该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去讲,第二要从历史的比较、全球的对比角度来讲,第三要让学生深度参与。


“思政教育是高校每位老师的责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在于一两次课,而在于受他们信任敬重的老师的言传身教。”张杰说,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甚至00后,都是深受互联网影响的一代人,他们不愿意接受甚至排斥灌输式教育。现在尝试用新的讲授方法讲思政课,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用理性思辨的讨论替代训导式授课,针对学生们广泛关心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使用学生们熟悉的科学方法,做对比、解析、推导甚至计算,最后得出结论,不仅传递正确的‘三观’和思维方法,更让学生们加深对十九大报告的理解,感受到有血有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长安街知事客户端、图片来源:国科大、作者:北京日报记者 张然

更多精彩内容


编辑 | 王一涵

校审 | 谢镕镕

责任编辑 | 郗宏历 王家荣


↓↓↓你的点赞将督促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