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学都:“双碳”主导企业ESG表现,把减碳过程转化为发展机会
● 重要的是如何把减碳的过程转化并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机会和过程。
● “双碳”目标也可以理解为“大变局”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吕学都
原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演讲整理
1
ESG不是企业形象“装饰品”
ESG是把企业治理及与环境和社会的表现,用一系列细化的指标体系来表征和刻画,目的是考察企业中长期发展潜力,找到既创造经济效益又创造社会价值、具有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投资标的。
2006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提出了负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并将负责任投资概念定义到ESG框架上,形成一整套完整的ESG理念。
PRI有六条原则:
1、将ESG问题纳入投资分析和决策过程。2、成为积极的所有者,将ESG问题纳入所有权政策和实践。3、寻求被投资实体对ESG相关问题进行合理披露。4、推动投资业广泛采纳并贯彻落实负责任投资原则。5、齐心协力提高负责任投资原则的实施效果。6、报告负责任投资原则的实施情况和进展。据有关机构的统计,全球现有超过5370家机构签署PRI,所有签署机构管理资产总规模超过120万亿美元。
不同ESG评级机构的评级体系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同一公司在不同评级机构下的评分可能相差甚远。ESG评分分歧较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波动大;ESG披露较多的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高。好的ESG表现可降低投资风险,但也可能因为投资于ESG,投资回报会有所降低。
ESG表现好不一定能提升企业价值,但ESG负面信息对企业会造成长期负面影响,甚至致命影响。有些企业把ESG作为企业形象的“装饰品”,但到头来会发现不过是“自欺欺人”。
供应链覆盖产品研发、计划、采购、生产与物流等环节。供应链顺利保供和可持续运行,对保障企业正常运营至关重要。无论是头部企业还是供应链环节中的企业,都有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头部企业与供应链企业的ESG表现,将是促进和提升相互合作关系的可衡量和可比较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对于参与国际供应链的企业。
2
气候变化全方位深刻影响社会
目前,国际ESG实践以市场驱动为主,中国以监管部门引导为主。中国ESG相关的监管部门包括国资委、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国际ESG披露标准的重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今年6月发布的新准则,包括了要求披露减排温室气体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信息。
我国的ESG披露信息标准正在完善中。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碳减排和应对气候风险已经成为ESG中的主导信息,并逐渐与国际接轨。未来,企业“双碳”表现将成为决定企业ESG表现、影响企业发展的主导因素。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这两年ESG很火热,但也须注意,“双碳”并不等于ESG。
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以CO₂为主的温室气体而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带来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目前全球仅由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已经超过350亿吨、总排放约500亿吨以上。中国能源消费排放水平约100亿吨、总排放约120亿吨。
气候变化问题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广泛性。其引起的因素、影响的范围、减缓的行动等涵盖了方方面面。二是长期性。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将延续几个世纪;减缓气候变化也需要长期的努力。三是不可逆转性。气候一旦发生变化,很难逆转。
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经济有全方位、深刻、持续和长期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包括风暴潮、城市洪涝等,对农业、水资源、林业、海岸带、能源生产与消费、交通运输、国际贸易等,都将带来深刻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行动,则将会带来深刻的社会变革。
3
亚太碳中和成败看中国
据有关机构统计,全球已有49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6%。全球已有133个国家、116个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83%的排放、91%的GDP,以及80%的人口被净零排放目标所覆盖。
欧盟承诺到203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55%、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美国政府承诺2035年电力行业实现完全脱碳、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日本、韩国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全球长期发展趋势,是不会逆转的长期战略目标。
全球碳中和的成败看亚太,因为亚太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一半。亚太碳中和成败则看中国,因为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亚太的一半。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CO₂的吸收及CO₂的收集和储存,包括:减少化石能源消费、CH₄的回收利用、HFC-23焚烧、N₂O分解、植树造林吸收CO₂、CO₂收集和利用、固化存储等。
中国双碳目标下的具体指标有:2025年,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GDP CO₂排放比2020年下降18.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
预计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达峰。单位GDP CO₂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2亿千瓦以上。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实现。
4
“双碳”目标
是“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系统性提升全社会的低碳发展观念,包括道德规范、社会行为习惯等,促进变革,形成新的社会生态。教育和文化建设在实现低碳零碳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对产业而言,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发展对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筑设计、产品包装、装潢等都需要考虑绿色低碳要求。节约观念要渗透到大众血液里,包括日常生活习惯、餐饮习惯等。要进行全民低碳零碳教育,倡导节约、绿色低碳文化,重塑社会生态。
总之,中国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将是确定的、不会逆转的长期战略。我们正在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碳”目标也可以理解为“大变局”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社会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几十年高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依靠投资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惯性难以短期内改变。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只有30年时间,发达国家则有50到60年时间。目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所需要的法规、政策、标准、指南尚未到位;技术、人才奇缺。东中西部,城市与农村、山区等发展水平不平衡,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照顾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地方的实际,因此这会导致推进工作复杂、难度大。
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占全球的50%以上,煤电装机全球占比55%,碳中和任务艰巨。不恰当的减排政策和措施,还可能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新的社会阻力。社会习惯例如“面子问题”导致的过度包装、各种浪费也将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巨大“隐形”障碍。
5
提高站位看碳排放、碳减排
实现碳中和是全球企业竞赛的新目标、新方向,是全球“同频”进行公开、透明的竞争。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将能够获得政府政策支持,如投资建设、市场准入等,获得更多投资机会、政府补贴机会、优惠融资机会,如气候(碳)融资,获得碳减排信用机会并获得“碳收入”,并获得市场、社会、大众认可和支持。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减碳的过程转化并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机会和过程。
为此,企业需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组建专门的“碳团队”;提升自身“涉碳”方面的能力,包括对自身碳排放状况及前景的了解、规划、对涉碳政策的认知和利用、对“涉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大家都了解低碳发展需求、把促进低碳发展变成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
在双碳目标要求的大背景下,“增碳”会给企业带来“负资产”,而“减碳”则会给企业带来“正资产”。未来碳市场是获得现金流回报的重要环节,即使在没有做“碳”交易时,增碳(负资产)或减碳(正资产)同样会对企业的经营带来重要影响。因此企业需提高站位,从更高层面和更长远发展来看待碳排放,保障自己不仅赢在当下,更赢得未来。
6
ESG保障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ESG是衡量不同企业在保护环境(尤其是碳减排)、担负社会责任并具有良好治理结构和措施的“同频”指标。因此,利用ESG作为衡量指标,促使产业供应链所有企业在ESG方面“对标”、“达标”,向全球行业先进理念和水平看齐甚至超越,将是保障产业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龙头企业在促进自身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如果产业供应链也能够同步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无疑将提升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实现共同发展。
企业在做好自身的ESG工作、把ESG完全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可把推进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建设和发展纳入本公司的ESG目标当中。同时,企业可主动赋能供应商,推动供应链减碳、推动供应链企业积极主动披露ESG信息等,携手供应商共同成长。企业还可以对供应商依据ESG表现给予激励和鞭策,如此,必将能够赋能供应链、有力推进并保障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从而保障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活动预告
2023年11月29日复旦管院·兴动ESG大讲堂论坛邀请来自学界、业界、金融资管的嘉宾,从宏观经济、全球发展、企业实践等多个视角深入探讨ESG前沿理论、双碳目标的挑战以及负责任的ESG投资等最新议题。本次论坛也将通过科学核算、节能降碳、核准减排量抵消论坛碳排放量3个方面来实现论坛“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