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与书相携

祝春永 中華古籍書店 2021-01-29


人与书相携

文丨祝春永


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们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其中搭行一段的乘客,这就是当今网络游戏《生命火车》所描摩的情景再现。每当我们上车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英国作家赫尔岑说:“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像桥梁、车载、砖石,书籍是我们思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在所有关于书的格言中,我最喜欢法国美学家丹纳的《艺术哲学》。其中关于“种族、环境、性格这三大要素决定了人的命运”。
然而,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车时既得到过前人以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班乘客留一点东西。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当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新世界,比如海洋、太空、微生物等等。凡新世界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但真正大的世界是书籍,它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作为精神的人,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哥白尼一生研究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困顿于城堡中,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到去世前一刻,他摸了摸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入世。这时他在天文世界里已获得了最大自由,而且还使后人也不断分享他的自由。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总结了做人的经验,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气质。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但这里又用到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你的实践又能走出多远呢?那就只像一只不停刨洞的土拨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你可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算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季羡林在《生命沉思录》中写道:“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对于人类的前途,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季老还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
想起年少时,我们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世界优秀童话诗》,后读《红岩》、《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世界名著丛书;读流行的文艺小说,三毛、张爱玲、席慕蓉、亦舒、严沁;读新月派诗人到80年代的朦胧诗人;从王小波到余秋雨;读泰戈尔、纪伯伦、白郎宁夫人、叶芝。总是一口气,狠不得读遍天下之书。应当指出,读书总是“文化滞后”,来不及读新,使价值的约束力微弱,传统的价值规范一般不起作用,就容易发生一定程度的混乱。博尔赫斯《我的一生》所言,一个人能活到八十多岁本身就值得让人敬畏,何况像博尔赫斯这样一个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博尔赫斯已经失明多年,但他还在到处游走,艺术女神光顾他时,他就通过他的嘴创作出他那些不朽的篇章,美国诗人威利斯·巴恩斯通以及其他一些对博尔赫斯感兴趣的人在他游走的间隙对他进行了一些采访,一个几乎中国诗人西川把它们翻译成了中文,看了这本书,给我这样的感觉是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令人难忘的事件,除了那一本本被他翻烂的书,这可真印证了博尔赫斯自己那句话:“我经历的很少,但我懂的很多。” 正像他在另一篇小说《沙之书》中所描绘的神奇之书一样,那是一本既占据有限空间,又能够无限繁衍像恒河中的细沙一般无法计数的魔书。在这个意义上,"迷宫"与"沙之书"的意象是同构的,它们均表达了永恒与轮回的观念,均构成了对线性时间观和历史观的消解。

因此,古言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凡书籍所记录、所研究的范围,所涉及的东西,他都可以到达,都可以拥有。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生敢当天下。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得历史的承认。

来源:善本古籍

推荐阅读

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三毛:天下本无事

花开花落,又是冬(美文)

席慕蓉:那一轮明月

音乐,慰藉灵魂

立冬古诗词大全

毛姆:为乐趣而读书

50句极美的情话,既文艺又有韵味!


合作/投稿/其它 联系微信:QQ980975521


公众平台请搜索:zhonghuaguji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