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夜读书忘却眠

刘绍义 中華古籍書店 2021-01-29


寒夜读书忘却眠

文丨刘绍义


袁枚曾作七绝一首,题为《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这首诗又让我想起见过的一幅清代《夜读》木雕,一小娘子坐在床沿,手撩幔帐,想来罗衾不耐五更寒,见丈夫还在读书,就嗔怒相责;作丈夫的半尴尬半理屈,侧面避锋,画面生动有趣。在今天这个十处灯火九处牌的时代,如此木雕更让人耳目一新。


“雪夜围炉读禁书,为人生至大幸福”,正如金圣叹所言,在古代,读书人寒夜读书是幸福的。“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十年读易费膏火,白头还对短檠灯”。当然,这些夜读生活,春夏秋冬都有,只是雪中夜读,别有一番情趣罢了。

 

陆游《冬夜读书》和《冬夜对书卷有感》,都是描写寒夜读书生活的,“挑灯夜读书,油涸意未已”,读书读到灯油都没有了,还余兴未尽,可见书中有多少乐趣了;“白发萧萧年八十,依然父子短檠灯”,父子俩一对书痴,寒夜读到夜深人静,在古代也是不足为奇的。

  

习惯成自然,在大人影响下,孩子也爱在冬夜读书。唐伯虎《闻读书声》写道:“公子归来夜埋雪,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才有读书声更佳。”如果没有亲眼看到小儿夜读的场景,是很难写出这样美丽的诗句的。还有明代山阴人王思任,看到宝贝儿子刻苦夜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满怀深情写下了《听鼎儿读书歌》:“月沉灯渴雁无征,竹窗犹有读书声。鸡未着裈鸟未醒,书声先旭开东井。”看样子,早期教育从娃娃抓起,古来久矣。 

 

想想看,古代诗文典籍中,哪里没有夜读的身影,悬梁、刺骨、映雪、囊萤、凿壁借光,无一不是熬夜苦读的场景。就是在漫漫旅途中,文人儒生也放不下书。“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这分别是白居易和韩愈的旅途夜读诗。不仅如此,很多人读出了感情,清代阅微草堂主人纪昀曾自撰楹联一副“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表达自己夜读的心情。

 

当然,古人夜读多是寒冬夜读,也是有其原因的,我们从《魏略·董遇传》中就能找到答案。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读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哥俩经常打柴卖钱,以此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就拿出来诵读,哥哥讥笑他,他仍照读不误。当董遇有所成就时,有人向他求教,说自己也想读书,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告诉他,应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对方问何为“三余”,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冬夜读书,“三余”一下就占了两余,众人纷纷效仿,并以此为趣,以此为乐,以此为荣矣。

来源:北京日报

推荐阅读

梁启超谈读书

老舍:我的读书方法

用书香温暖冬天

藏起来读书

冬日午后书正香

人生有梦书相伴

读书三境

村上春树:那时我喜欢书


合作/投稿/其它 联系微信:QQ980975521


公众平台请搜索:zhonghuaguji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