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2021年更加确认的中年感

李梓新 故事公园 2021-01-24


从伦敦回国没多久,英国就基本陷落了。

重新回到上海,比我想象中的心安。因为我出走10个月,摆脱了对上海的日常倦怠,收获了一段异域的时光,以及重新观察上海的角度。

人生来到42岁,这是人类在世界杯进球的最大年龄记录。这两年我才体会到一种真切的中年心态,确切地说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1. 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扑腾,看看上一辈的朋友,40多岁就进入慢性退休状态的也不少。但是光停留在目前的成就 上,似乎也心有不甘。

  2. 看着20多岁的年轻人,明显感觉到了代沟,不理解他们,常为他们感到遗憾。而且在他们身上,其实也越来越看不到自己过去的影子。


回上海以来,我经常会和不少年轻面试者有缘分交流片刻。我并不太喜欢与面试者对视,我的眼睛本来就小,我还要体现一种虚无状,偶尔看几眼而已。因为面试其实是一种颇具强度的脑力劳动,一方面有人与人初次见面化学效应的冲击;另一方面,对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公司来说,和一个面试者的聊天,有可能是你和TA最深入的一次交流,即使随后TA进入了你的公司,你也可能很难有机会再和TA单独对谈一两小时。在这一两小时里,你要感受TA的气质和想法,判断出TA为什么要加入你,合不合适。这似乎需要一种品酒师的直觉。

有时我看着面前的年轻人,我对他们的惯性思路是陌生的。“积极”往往变成一个令面试者警惕的词汇,好像这个未来老板要挥舞胡萝卜吸引TA入坑,让TA陷入996的泥沼当中。“机会”也不再太吸引人,“能力达不到”的年轻人会选择后退。他们变得审慎而迷茫。

整个社会失去十几二十年前那个大干快上的氛围感,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只有自己的感觉最忠实。社会变成了诡谲的丛林,而不是可以奔跑的平原,这是今天年轻人和当年作为媒体新人的我感受最不同的地方。

二十年下来,媒体化的中国社会已经被综艺化的中国社会代替了。社会的议程设置,交给了几档热门综艺节目。

综艺是一种在感官上更加绚烂,表达上更加恣意的内容方式,它与流量明星的无缝连接,让整个社会在草根、“火了”、KOL、名人几个维度之间切换。以至于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个想火的草根选手。

没有目的性的努力开始变得奇怪,单纯追求趣味的行为变得傻气。这让媒体型人格的我不那么习惯。现在这个社会最主流的气质是哪个学科带来的呢?感觉上,应该是金融+商科+技术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的大舞台。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最近的登场,其实是年轻人无法作为主力参与社会互动后发起的反思浪潮。

因为疫情等不确定因素,整个社会的谨慎在提升。即将打破一种人类社会组织模式的时间记录,所有人都在未知的进度条上缓慢前移。

我似乎放弃了文字上的努力,更顺手地拿起了录播客的话筒。

很多文字本来就是易碎品,现在我们更从容地让它们飘散在互联网电波中,和风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