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期间全国居民消费和复工情况调查报告│数研疫情与经济系列①

研究中心 腾讯研究院 2020-10-25

伴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逐步企稳,全国各行各业已陆续复工复产。为了解复工复产后的居民消费、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以及数字化技术的作用,腾讯研究院基于在线调查数据推出复工后疫情影响的系列研究。本报告为系列第一篇,针对C端居民消费和复工情况进行综合研究。调查时间为2月18日-19日,共回收有效问卷7371份。在正常假期已结束的3周之际,对消费、生产乃至国民经济进行阶段性摸底。



主要结论


1)     疫情明显冲击消费,近7成居民消费减少,近6成减少20%以上,这一影响预计将持续到上半年。


2)    与出行强相关的支出普遍减少,居民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餐饮94%、旅游83.8%、文化娱乐69.4%、食品外卖52.5%。


3)    日常采购普遍收缩,影响5成以上居民,既包括线下的农贸市场、超市、便利店等传统渠道,也包括线上的综合电商和外卖。


4)     7成受访者有明确的复工时间表,3月第1周将迎来第三轮的复工小高峰。55.7%的受访者在2月28日前复工,其中政府/事业单位、医疗、通讯的从业群体复工率最高,普遍高于7成,而餐饮住宿、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下游行业仅在3成以内。制造的从业群体复工率达64.8%。


5)   私营业主/自由职业群体的就业需引起关注。私营企业/自由职业从业群体没有明确复工时间表的情况尤为突出,比例高达53.8%,且2.72%已因公司倒闭而无法复工。这两个比例均位于调研行业的榜首。


6)    单位暂时停工和社区、村镇封闭是受访者尚未复工的两大原因。截至2月28日,全国复工率不足一半的省份有11个。因所在单位暂时停工,社区、村镇封闭导致不能返回工作地的受访者分别占44.5%和 24.2%。


7)     数字化在线起到了提振消费的作用。一是解决生活刚需,68%的居民在垂直电商(如生鲜)的采购持平或增加;二是填补生活空白,新闻资讯、在线娱乐、社交网络的使用普遍增长2成以上;三是带动消费预期,7成以上居民预期2020年医疗、教育和金融消费持平或增加。


8)     远程办公对复工有一定作用但有局限。远程办公率和复工率明显正相关,但5成以上居民认为其效率比线下低,尤其是科研、能源环保、文化娱乐、教育培训、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行业。


9)     复工不确定影响收入和行业前景预期,进而影响消费。预期2020年收入将有增加的受访者比例不足4%,7成多居民认为其所在行业受负面影响,尤其是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物流、零售等依赖线下场景的实体行业悲观情绪尤甚。






问卷数据分析


(一)   消费情况

1. 消费整体受冲击较显著,影响集中在3个月左右

整体看,居民消费普遍受到负面影响,预计可能持续到上半年。近70%的受访者反映疫情期间消费减少,超过57%的受访者认为减少了20%以上,判断影响将持续2-3个月的占比最多达43%。

图1 消费支出变化幅度与影响持续时间的人数比例


具体看,居民消费减少的普遍性体现在多方面。

地域上,反映消费减少的受访者比例超过50%的地区达27个,疫情严重与西部偏远地区受影响更普遍。其中湖北、青海、安徽、江西、新疆排名前5[1],比例分别为73.5%、73.3%、72.8%、69.8%和69%;

图2 疫情期间各地区消费减少人数比例


行业上,各行业从业者反映消费减少的比例均超过60%,其中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教育和培训、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金融、交通物流排名前5,比例分别为73.5%、73%、72.7%、72.2%和72.1%;

图3 疫情期间各行业消费减少人数比例


居民其他属性上,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年龄越低及处于退休年龄以上的群体,越普遍反映消费减少,说明这些群体的需求弹性相对大,后续对消费提振的贡献张力也会更大,应重点关注。

图4 不同收入、学历、年龄的受访者消费减少的人数比例


2.   部分支出收缩明显,医疗等局部有所增加

一方面与出行强相关的餐饮和旅游方面,支出收缩最普遍、程度也最深。支出减少的受访者占比分别达94%和83.8%,而减少超过8成的受访者占比分别达71.6%和67.4%。文化娱乐和食品外卖的支出也较普遍,减支受访者占比也有69.4%和52.5%,除出行受限的影响外,可能也受疫期负面情绪影响。

另一方面受益于数字化在线等因素,部分支出受疫期负面影响较小,主要呈现出持平甚至增加特征。包括医疗保健、学习进修和金融理财,支出持平和增加的受访者占比多,分别达72.3%、66.8%和64.8%。这些支出起到了稳定消费的重要作用,应持续鼓励和提供便利。

图5 各类支出较去年同期不同变化情况的人数比例


3.   日常采购普遍减少,电商、外卖也不例外

线下购物普遍减少,受访者比例超过50%。其中传统农贸市场/菜市场近65%受影响最明显,百货/超市为58.5%,便利店/水果店为57.1%。这些传统购物渠道是人群集聚场所,受疫情影响明显。

线上购物收缩的居民也不少。其中外卖等O2O平台接近54%,综合电商平台接近50%,主要由于物流受限和卫生安全等因素影响;与之相对的是,生鲜为代表的垂直电商呈正向发展态势,近30%的受访者消费持平、38%的受访者消费增加占主体。可见在疫情影响下,生鲜等生活必需品的便利采购需求刚性更强,在线化对此作用巨大。

图6 各渠道采购较去年同期不同变化情况的人数比例


4.   在线内容服务使用普遍增加,正面影响消费提振

疫情催生了“宅经济”场景变革,各类线上服务不同程度的提升。

一方面,在线休闲娱乐对居民受限生活产生较强的填补效应。线上消费具有较强的消费“韧性”,疫情期间较大程度的接替了线下时长。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后各类线上服务时长均有所增加,其中休闲娱乐类最为强势。较大比例的受访者在新闻资讯(53.72%)、在线娱乐(51.11%)与社交网络(38.26%)的使用时间增加2成以上,有效填补了居民因疫期出行等受限产生的空白时间。

图7 在线产品使用时长相较疫情前变化情况人数比例


另一方面,办公、教育、医疗等传统侧重线下的领域获得线上新发展。此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无接触式”场景变化,除传统休闲类消费外,更多的线下活动被线上化,典型的包括办公、教育和医疗。其中远程办工与在线教育表现最突出,分别有15.44%、15.37%的受访者反映,疫期中其使用时长排名从后3名上升为前3名。相对而言在线医疗使用时长变化并不多,仅6.69%的受访者表示明显增长。这一定程度也反映出医疗的线下依赖度较高,在线医疗发展可能面临的难度较大。

图8 在线产品疫情前后每日使用时长高低排序变化


5.   消费预期信心普遍不足,教育和医疗等有望率先带动

居民对今年的消费预期明显偏向减少,尤其是各类线下消耗型可选消费。61.81%与56.55%的受访者表示,会减少外出聚餐/聚会、旅游的消费,仅3成将保持持平,极少数会增长消费;上述较“消极”的居民中,又有34.46%与51%的比例会大幅削减50%以上的预算。甚至对于食品消耗这一类大众消费需求,亦受安全性等问题影响,4成受访者表示会减少食品与外卖方面的消费。

一些增值类消费体现出逆增长性,有望率先带动经济恢复。医疗保健、金融理财以及学习进修方面的消费,由于易借助数字技术在线化,受疫情负面影响较小,并表现出预期消费稳定甚至增长的潜力。上述3个方面,均有超半数的受访者乐观认为,将保持与去年相当的消费水平,其中医疗有58.35%、金融有56.79%、教育有56.32%。在此基础上,还分别有25.8%、18.60%与26.43%的受访者,认为会不同程度的增加相关消费。线下向线上活动转变,有利于提振消费信心。

图9 2020年各类预期消费相较2019年的各变化情况人数比例


(二)       复工情况

1.   7成受访者有明确的复工时间表,3月第1周将迎来第三轮的复工小高峰

整体看,72.2%的受访者有明确的复工时间表,其中55.7%在2月28日之前复工。继2月3日前、2月10日-2月14日出现两轮复工小高峰后,3月2日-3月6日有望迎来第三轮复工小高峰,而后逐渐回落。从行业看,政府机关、医疗、通讯等疫情防控必需的行业成为开工率最高的行业,开工率分别达到82.6%、78.0%和77.3%;科研、金融、国际贸易等行业远程办公可操作性较强,复工率也高于7成。受人力和需求受抑影响,旅游、餐饮住宿、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休闲型、发展型消费的下游行业复工进展缓慢,复工率仅有3成左右。

图10 受访者复工数时间表分布


图11 截至2月28日前复工率最高的6个行业

 

私营企业和自由职业的就业影响需引起关注。值得注意的是,除去1.6%因全职妈妈、辞职等不复工的外,尚有27.8%的受访者没有明确的复工时间表,其中私营企业/自由职业、旅游、餐饮住宿三大从业群体尤为突出,不确定的比例高达53.8%、50.7%和47.7%,位居调研行业前三。随着疫情持续时间的拉长,私营企业和自由职业的从业这部分群体因资金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天然较弱,带来就业的不确定性更大。在因公司倒闭而无法复工的行业中,私营业主/自由职业这一比例最高,达到2.72%,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关注与支持。

图12 各行业复工时间不确定的比例


2.   单位暂时停工、社区/村镇封闭是不能复工的两大原因

为抗击疫情,各地普遍采取了返回工作地后隔离以及社区、村镇封闭等手段,强度不同导致复工程度不同。数据显示,复工率不足50%的地区有11个。湖北首当其冲成为最受影响的地区,复工仅达2.6成,新疆、黑龙江、宁夏、河南紧随其后。

图13 2月28日前复工率最低的10大省份


单位暂时停工,因社区、村镇封闭导致不能返回工作地,是受访者尚未复工最主要的两个原因。3266名尚未复工的受访者中,有44.5%因为所在单位暂时停工。因社区、村镇封闭导致不能返回工作地的也有24.2%,其中湖北、新疆、江西、河南、浙江等省份因此原因未能正常返工的受访者比例达到30%以上。


图14 各地尚未返工人数比例与确诊人数对比(除湖北以外)


3.   线上线下复工方式差异明显,远程复工成为一种探索

线上线下复工方式差异明显。疫情要求政府机关和医疗机构必须返回办公单位,坚守一线岗位;而餐饮住宿、交通物流、制造业等位置依赖型行业,也多选取返回工作单位的复工方式,这一比例均在8成左右。相比之下,教育、文娱等行业不约而同探索在家远程办公的复工方式。例如,教育培训业较多选择线上返工,仅有22%的受访者现场返工;文化娱乐行业已经开始探索多种线上运营模式,线上返工率达74.36%。其次,互联网、国际贸易、商业服务这类公司由于业务的数字化程度较高,实现远程办公的能力较强。此外,旅游虽然远程比例较高,但考虑其受疫情冲击影响极大,可能是以处理退票订单等远程服务为主。

图15 返回办公地和在家远程办公人数比例前6位的行业


线上办公对于线下的替代作用有限。线上远程办公对复工无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调研显示,居民远程办公率和复工率呈现明显正相关,复工率高的地区,居民远程办公比例也更高,反之亦然。北京和上海居民凭借领先的数字化水平,远程办公率也大幅高于其他省份。但新增复工人员的远程办公比例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月18号之后复工的受访者,远程办公比例低于2月18日前复工者。这显示适合远程办公的企业大多已经在2月中上旬通过线上手段恢复了办公。后续尚未复工的企业由于自身特性所限,可能未必适宜线上远程办公。线上办公对于线下的替代,可能会呈现边际作用递减的状态。


4.    在线办公初期效果有待提升,不同行业需要因地制宜

图16 在线办公与线下办公相比效率的人数比例


从总体来看,在线办公开展初期效果有待提升。仅有7%的受访者表示认为其效率有所提升,约20%的受访者认为与线下办公相类似,有37%的人认为有小幅度降低,而24%的人认为是大幅降低。考虑到受访者多是第一次接触在线办公,所在公司也不一定有在线办公的经验,在线办公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从各行业看,不同行业对在线办公效果评价差异较大。效率提升角度,疫情促使大批生活服务向线上迁移,认为此行业在线办公效率提升的受访者比例也最高。此外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互联网、通信行业与国际贸易,线上效率相似或提升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其他行业。效率降低角度,受访者中认为线上办公比线下效率大幅降低比例最多的,包括科研单位、能源环保行业、文化娱乐、教育培训、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行业。科研单位、能源环保等行业工作大多需要专业设备,远程难开展;而文娱、教育、餐饮等行业属于现场体验式服务,远程还很难满足需求。


5.   复工不确定性,导致对收入和行业前景预期均不高

对2020的收入预期,多数受访者普遍持悲观态度。有接近6成的受访者认为2020年收入水平相较2019年将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认为收入将下滑20%-50%以及50%受访者的比例达到了21.30%、20.97%。有27.28%的人认为疫情对2020年收入预期基本无影响。认为2020年收入将有增加的受访者比例不足4%。

受访者收入预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复工不确定的影响所致。调研数据显示,复工率与预期收入变化情况明显负相关。预期收入将增加或小幅减少的受访者群体,复工率较高;而预期收入将明显减少的群体复工率则比较低。稳消费首先是稳就业,后续稳消费措施也应当着重关注现在尚未复工的群体。

图17 受访者复工率与预期收入变化


C端对疫情影响下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也普遍呈现较悲观的态度。受访者中,7成多认为疫情对其所在行业有负面影响。认为有积极影响的比例仅为8.33%。另有9.62%和10.39%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对行业发展无显著影响或影响不好评估。在所有行业中,受影响比较大的是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物流、零售等和实体结合非常紧密的行业。这些行业受访者普遍对行业发展持比较悲观态度。而医疗、科研和金融行业的受访者对自身行业发展更为乐观,认为疫情有积极影响的比例相对较高。

图18 各行业受访者对未来疫情对行业发展影响判断的人数比例




样本总体情况


1.   受访居民的地域分布

本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地域上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分布前10名、前20名的省份分别涵盖了样本总量的62.0%、89.8%。此外,在经济水平上亦有较好的均衡性,其中,一线城市16.6%、二线城市40.4%、三线城市19.8%、四线城市13.9%、五线城市9.3%。

图19 受访居民的地域分布


2.   受访居民的行业分布

本次调查的居民职业覆盖面广,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22个主要行业。调查同时重点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样本占比大于5%的有:制造业(9.8%)与建筑业(9.0%)、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9.0%)、私营业主/自由职业(9.0%)、医疗(6.1%)、互联网/信息技术(6.0%)、零售(5.2%),占样本总体的53.6%。其他主要行业还有金融、生活服务、交通物流、商业服务、餐饮住宿等。

图20 受访居民的行业分布


3.   受访居民个人属性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覆盖各年龄、学历和收入等级,同时以社会消费和生产主体人群为主。年龄上,主要集中在26-30岁、31-35岁两个群体,整体占比为63.9%;学历上,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为92.7%,其中大学学历群体占比67.6%;收入水平上,月薪集中在3001-8000元、8001-15000元两个群体,前者为54.0%,后者为19.5%。


图21 受访居民的个人属性情况

 

作者:腾讯研究院:李刚、刘琼、吴朋阳、周子祺、李瑞龙、徐思彦


[1]由于西藏样本量过小,因此在地域分析中去除西藏,后同。


--END--
我好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