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解 MBTI: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人格测试?
孙玮璟 腾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MBTI 的顺风顺水之路
可以说,MBTI 是应时而生。
上世纪 40 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城镇乡村中的男性劳动力参战,妇女们走出家庭参加工作。但是,这些家庭妇女既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工作简历,用人单位无法判断到底该用谁更为合适。一对名为 Katharine Cook Briggs 和 Isabel Briggs Myers 的母女想到一个办法——通过性格测试来进行工作分配[1]。
但这对母女既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的正规训练,也没有在相关机构工作过,于是,母女俩想到借助专家名人来包装理论的办法。通过学习、借鉴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人格理论”,在 1944 年,母女俩发明出一种测试量表:
荣格曾在《心理类型》一书中提出,人类主要使用两种维度下的四种心理功能来体验世界——实感(S)/直觉(N)、思考(T)/情感(F),每种功能又有两种体现——内向(I)/外向(E),共计八种心理类型。母女俩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维度:判断(J)/感知(P),从而将人格划分成了 16 种。
MBTI 由此诞生,全称为 Me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eyers-Briggs,正是两位发明者的名字。
之后,母女俩将 MBTI 测试兜售给初创的战略情报局,随后又说服了四十多所医学院以此作为招生标准。MBTI 测试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知名机构、企业如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和贝尔实验室等都开始采用此测试招聘和构建团队,反过来又为 MBTI 测试作了良好背书。
MBTI 测试将人格分为认知型、判断型、思考型、直觉型四类,这与许多往哲先贤的理论都不谋而合。
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四种体液组成,四种不同体液的不同配比混合成了人的不同体质[2]。
后来,古罗马医学大师盖伦提出了“气质”的概念,并结合“体液学说”形成了 4 种气质的“四液说”,把人分为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这是较早的心理学分类方式。
上世纪 2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将人的性格分为“支配”“影响”“稳健”与“服从”四种类型。这套方法以这四项因子的首字母而命名为 DISC。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凯尔西发现,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学者在性格分类上的研究所得颇为相似,而 MBTI 性格类型系统与前人的研究异曲同工。依靠学界泰斗的理论发端,契合用人机构的迫切需求,加上知名企业的相继背书,以及一些学者的推波助澜,MBTI 测试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和流传这条路上顺风顺水。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回答成套的测试题获知自己的人格类型。目前流传较广的 MBTI 测试完整版一共有 93 题(简单版有 48 题、23 题版本等),描述某种思考或行为风格,被测者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程度,并获得测试结果。
近几年来,以 MBTI 为代表的性格测试工具,已经被用人机构广泛采用。2022 年,智联招聘通过收集超过 73 万名用户的 MBTI 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划分出了各行各业不同 MBTI 类型的占比,研究发现,职场性格类型以 ISFP、ENTP 与 ENFP 为主导[3]。Facebook、Google、Coca Cola 以及国内不少企业都会在招聘和培训过程中使用性格测试方法,与企业需求匹配的性格测试结果已经成为入职者的“敲门砖”。[4]
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井喷式的内容与激烈的讨论,也可以在学术网站中寻找到 MBTI 的专业化解读。可以说,由两位未经专业教育的女性发明的 MBTI 测试,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人的自我认知、职业指导、社交娱乐以及学术探讨中。它的成功既显而易见,又充满争议。
关键词“MBTI”在知网上的部分检索结果
“专业”理论通俗化的成功案例
牛津大学副教授米尔维·艾姆蕾在研究中发现,2018 年的《财富》榜 100 强公司中,有 89 家在不同阶段对员工进行性格评估,性格测试产业已经形成约 20 亿美元的市场。拥有 MBTI 正版版权的 CCP 公司,以 MBTI 为母体推出了将近 800 种周边产品,每年能创造千万美金的收益。可以说,MBTI 的成功是学科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的代表性案例之一[5]。
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人类如此喜爱这类性格测试?
人们对 MBTI 性格测试的喜爱,其一是源于认识自我的强烈需求。MBTI 的拥趸大多是在 20-30 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正处于象牙塔中初步迈向社会的成长时期,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加深了对自我的好奇与认知需求。迷茫阶段,披上科学外衣的 MBTI 性格测试无疑是一根稳固的绳索,帮助年轻人定位自我,俯视内心。
其二,是与自我和解的诉求。初入社会,往往倍受社会现实“打脸”。对于漂泊无定、求助无门的年轻人而言,测试结果描述中的溢美之词,是一剂完美的镇定剂。按照测试结果给予的定义“与自我和解”,可以避免很多“认知不协调”。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平静与和谐,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因此在为人处事一旦出现挫败的情形下,就可以用“我就是这么个人”来代替“是我的错”,从而较少心理上的不和谐。之后无论遇到何种情况,对或不对,都因为自己性格如此而坦然对待。这是与自我和解的有利助力,另一方面又可能是对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变相逃避。
其三,基于 MBTI 当下流行的渠道,我们不难发现社交功能的举足轻重。在微博、知乎、豆瓣、小红书等平台,人们大胆地标记自我个性,用标签帮助用户们互相认识,彼此共鸣,建立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从而牢固圈子文化。就算是对此不感兴趣的“村网通选手”,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通过测试并将结果传播出去。越来越多的人会自发地认同、传播,这样一来,MBTI 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交、交友,甚至于恋爱的重要凭据。
而就 MBTI 本身而言,它同样具备一些易于被接受、理解并传播的必要特质。
结果简单、直观、清晰、笃定,是 MBTI 区别于九型人格等其他人格测试的一大亮点。一些性格测试往往给出一些性格趋势、倾向的描述,其结果模棱两可,需要用户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分析。而这些不同倾向的描述,可能并不冲突,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觉得这样的描述只是一个空洞的模版,无论谁都能在各种不同的描述中找到自己性格的影子,从而丧失对测试的信任度。
相比之下,MBTI 给出的结果直白、肯定,“你就是内向直觉情感判断型”,加上类似“提倡者”“表演家”等的鲜明标签,更容易被人理解。同时,MBTI 的每一个评判维度都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每个分类很明显区分开来。再将性格种类的不同评价维度、不同评价结果进行排列组合,最终人格分类可达 16 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年轻人追求个性的诉求。
就阐释内容而言,MBTI 的用词用语一般都偏褒义,从而为测试者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从而增加认同。对于同一种性格的描述,测试结果往往会选择好的方面,避免负面描述。比如,对于“守卫者”的描述,“不会把出色的记忆力用在数据和琐事上”也可以被解读为“记忆力差,忽略生活琐事”。即使有负面描述,测试结果也能力挽狂澜,比如在现实中不太聪明,生活能温饱却难以大富大贵的人被描述成“数学差却能获得平稳的幸福”。用户很容易产生认同,喜爱,由此引发裂变式传播。
另外,MBTI 还擅长用名人的“光环效应”来增强认同与传播[6]。测试结果结尾通常有历史名人的 MBTI 性格类型。当被告知自己和某位名人的思维逻辑、行为倾向相似时,用户会将名人光环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自己身上,产生“我以后也可以成为某某大佬”的心理暗示。
这虽然是一种错觉,却无疑是最有利于测试本身被认可和传播下去的。然而,没有人能在一味赞美与迎合中正确认识自我。在巴纳姆效应的影响下,我们很容易被甜蜜的“糖衣”束缚住,加深对自我的刻板印象,从而拒绝去创新与改变。
事实上,不同于其他在国际心理学上得到权威认证的人格测试,MBTI 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一直存疑。
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哈佛心理学教授亨利·默里和搭档唐纳德就发现 MBTI 的用途极其有限。到了 50、60 年代,美国的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发现,50% 以上的人第二次测评 MBTI 的时候结果和第一次不同,MBTI 的信效度较低。2018 年,米尔维·艾姆蕾再次在《人格经纪人》一书中证明,MBTI 的信效度远低于可接受的统计学显著性水平。2021 年,霍金斯的纪录片《人格测试背后的黑暗真相》,则记录了 MBTI 作为一个危险工具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和歧视性。
《人格测试背后的黑暗真相》纪录片海报
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依赖 MBTI 大获成功的 CCP 公司董事会主席、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Thoresen 也不承认 MBTI 测试的科学性,在他职业生涯中发表的 150 多篇论文中,无一提到 MBTI 测试,这是由于“同事们会对此提出质疑”[7]。
此外,MBTI 的分类方式也存在着极端化的倾向,没有考虑到性格的中间状态。在混淆的情况下,我们是很容易会把自己原本的类型判错,而错误认同心理类型则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8]。
过于迷信、一味趋同,都违背了接受测试的初衷——我们不就是希望能够以科学的视角去认识自我,接受自我,自信地展示个性吗?2022 年 4 月,央视网评论 MBTI,“每个个体都难以被归类”,指出“将其作为自己的标签,那反而会成为 MBTI‘套中人’。更不要把测试结果奉为圭臬,当成自己缺点的挡箭牌,拒绝发展和改变。人作为万物灵长,最有趣和珍贵的,不就是每个个体都如此特别、难以被归类么?”[9]。
可以说,尽管套上了科学的外壳,MBTI 测试本质上与过去流行的星座测试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样既无专业出身,却带有“爆款”特质的心理测试的流行,某种程度上是在吃国内心理学“底子差”的红利。
血型、色彩、星座、MBTI……
下一个又是什么?
MBTI 的前身实际是 Woodworth 量表,是应军用之需首次诞生于世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用量表以实验的方式筛选训练士兵,以评估哪些士兵容易遭受“炮弹休克”。
随着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社会普遍需求的旺盛,性格研究从军队推广至民间,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量表逐渐转化为性格测试的形式,逐步受到政府、高校、企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成为人力资源评估工具。因此,性格测试的商业模式一开始便是偏向于企业侧的。
彼时,受到学界广泛认可与应用的理论工具被发明出来。较为出名的 PDP 性格测试系统(Professional Dynamitic Programs 专业活力能量衡量系统),又演变为五种动物性格测试,将人分为老虎型(支配型)、孔雀型(沟通型)、考拉型(耐心型)、猫头鹰型(精确型)、变色龙型(整合型)。流行的还有荣格的“八分法”、起源于宗教教义的“九型人格”等。
PDP性格测试系统示意图
随着发展的不断专精化,除了人力资源评估工具之外,性格测试进化成为自我发现的工具,进入世俗化的领域后,也产生了更多变量和新奇玩法。性格测试由此走向了大众。
如今,性格测试已经弥散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也已经进入了商业化阶段,而变现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例如,通过网页或链接免费开放性格测试,只针对结果收费;例如,利用买卖双方的信息差打包销售自己已有的性格测试题库资源,无限复制便可带来无限收益;又如,利用分析师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招牌,为客户提供“私人订制”服务,此时定价便不再受控;再如通过内容社区平台发布心理测试、星座星盘、卡牌占卜等内容积累粉丝,将粉丝打包二次售卖,赚取平台分成、广告收益等。[10]
B站上的各种性格测试
由此可见,只要有需求,“性格”也能成为一种消费品。如今,MBTI 的本质已经从“管理工具”到“赛博玄学”,或许正在转变成 “金钱生意”。血型看性格、色彩看性格、猜猜你是什么动物、星座、MBTI……焦虑而迷茫的年轻人,寻求被理解与被支持,以为终于在亚文化总找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但可能是被消费文化洪流冲昏了头脑,轻则损失九块九,重则被塑造、被限制、被固化。
又或者,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所谓跟风,所谓社交,所谓共情共鸣,其实都是在这物资丰饶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独善其身的一种处世方式。他们热情地迎接新兴的浪潮,奔放地投入其中,待大势一过又坚决地抽身离去,没有人会去留恋已经“过气”的流行。循环往复,乐此不疲,也许人们已经麻木,也许又是始终清醒。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498533952109425&wfr=spider&for=pc
[2] 薛维峰. 性格分类理论与模型的简要综述[J]. 科技信息, 2013(13):1.
[3] https://www.sohu.com/a/536829452_100147587
[4] 陶文莹. MBTI职业性格测试在面试中的应用[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9(11):2.
[5] https://mp.weixin.qq.com/s/AALWq-ZiLXLS6fS2AqrX8A
[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358443127985301&wfr=spider&for=pc
[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498533952109425&wfr=spider&for=pc
[8]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9483288
[9] https://xw.qq.com/amphtml/20220406A01GPI00
[10] http://news.sohu.com/a/531323791_104421
推荐阅读
帕孜丽娅:《为什么朋友之间说话方式会越来越像?“语言同化”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