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年开新局 记者走基层②乡村振兴再扬鞭 ——“新年开新局 记者走基层”乡村见闻录

宜宾日报 2022-06-16



“十三五”圆满收关,“十四五”大幕开启。从整行装再出发,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各级干部和群众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快马扬鞭持续发展基础产业,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叙州区柳嘉镇人和村

后续帮扶让群众增收底气足 

人和村聚居点。


位于宜宾、乐山、自贡三市交界处的柳嘉镇人和村,蜿蜒盘山公路将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与100公里外叙州区主城区连接,村里沃柑、山羊等特色农产品通过这条致富路源源不断销往城市,人和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就在公路边上。


张腾岗在聚居点的新家离公路只有十几米远。100平米安置房内,四间卧室宽敞明亮,集成式的厨房燃气热水器、抽油烟机一应俱全。1月15日下午,看见记者到来,正在厨房内洗碗的张腾岗笑得有些腼腆。

张腾岗在聚居点新家。

43岁的张腾岗家中住着五口人,弟弟和母亲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易地扶贫搬迁前,他们一家五口人挤在三间快要倒塌的瓦房内。张腾岗说,当初从来没有想过,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人和村全面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修建硬化村道24公里、入户路11.5公里,修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13户49人,张腾岗是其中之一。


结合地偏山高的地理特点,人和村以新型种养结合为突破口,整合资金大力发展专合社及养殖大户,探索“村集体+专合社+大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利益链接机制,发展较大规模专合社3个,家庭农场13个,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余元。


为了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在叙州区委的统一部署下,人和村多方调研,反复论证,将易地扶贫后续帮扶专项资金注入专合社、家庭农场形成链接机制,优先解决移地扶贫安置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找到了较好的切入点。根据这项机制,去年年初,张腾岗和64岁的父亲被安排到人和村张小英家庭农场务工,一步到位解决就近就业的问题。


“这是最好的安排。”张腾岗告诉记者,弟弟和母亲都需要人照顾,家中还有一个11岁的儿子在村小读书,在农场务工每天能按时接送小孩,在家门口务工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纯收入,又能照顾到家庭,感觉这样的日子过得很安心,“在农场干了一年多,我也跟老板学了不少技术,新的一年,我也买了沃柑的苗子,准备自己也发展一部分。”张腾岗乐呵呵地说。


据介绍,下一步人和村还将充分利用好优质专合社及家庭农场的带头示范和引领作用,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模式,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及成宜高速合什出口开通后交通便宜带来机遇,大力发展以特色优质种养加休闲体验式的新型乡村经济。

兴文县周家镇龙洞社区村

“桑+N”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兴

龙洞社区村连片的桑园。


1月中旬,隆冬时节,兴文县周家镇龙洞社区村连片桑园里却是一片热闹的场景,在高高低低桑树间,村民们三五成群,修剪桑枝、清理杂草,时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忙碌的劲头把冬天的寒意冲淡了许多。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空气也更加清新了,去年我家收入达到了10万元,有了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正在桑园里劳作的龙洞社区村村民谢培琴笑着说。


据悉,在2014年以前,龙洞社区村发展主要以矿山资源采掘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曾经赖以生存的煤硫产业急转直下,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为此,周家镇紧紧扭住“转型”主旋律,探索推行以蚕桑为龙头的“桑+N”产业发展模式,即“桑+蚕+竹荪+彩云菇”的立体种植模式,成功实现了经济由“黑”变“绿”,转型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杨兴中(左一)正在指导村民修剪桑枝。


杨兴中是该村探索“桑+N”产业发展模式的第一人,去年他拿出多年积蓄,以土地租赁的形式,向村民征集了200亩连片桑园地,开始在桑园里面培育竹荪。“我们的桑园,只养蚕的话,按照去年的行情来说可能就是每亩2000元左右收入,但如果我们采用‘桑+蚕+荪+菇’,一亩收入就能达到1万多。


此外,杨兴中还吸纳村民到基地务工,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他们收入。“村民可以在基地务工,每天有一百多元工资,今年就给村民发了70万元左右的工资,解决了全村一百余个劳动力就业。”
除了致富带头人,51岁的杨兴中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龙洞社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老百姓和组织相信你,那么你就要尽心尽职地为老百姓服好务。”这句话不仅挂在杨兴中口中,更落实到了行动中。他深知,只有产业发展起来,群众的日子才能真正越过越好。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已有100户村民有意愿参与到发展“桑+N”产业中。
如今,龙洞社区村现有桑园3500余亩,正由一个产业薄弱村,变成一个产业生机勃、村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半个多月前,中国共产党兴文县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胜利召开,兴文县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建设蚕桑等四类农业产业基地,这让龙洞社区村干部群众感觉到干劲更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桑+N’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推行‘桑+荪’‘桑+菇’的错季生产模式,进一步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加强生产便道等大基础设施建设,多组织开展栽桑养蚕技术培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杨兴中说。

筠连县乐义乡沙地村

牵住“牛鼻子”村民返乡创业忙

韩华松在自家的牛场忙碌。


1月12日,一大早,筠连县乐义乡沙地村的养殖户韩华松与妻子熊宗英就在自家的牛场忙碌了起来。“快过年了,肉牛需求量一定会增大,要加紧把牛儿喂得壮壮的。”韩华松一边麻利地给牛儿投喂草料,一边说。
乐义乡的沙地村距县城46.7公里,原属省级贫困村。由于山高路远、坡地为主、土壤贫瘠,受限于交通和土地等因素,仅靠在自留地里零星种点红薯、包谷的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正因为大量农村青壮年在外务工,也造成该村农产业发展人才极度匮乏的恶性循环。
为扭转这一局面,在乡党委的统筹安排下,沙地村认真思考,反复调研,因地制宜确立以“沙地黄牛”为主题的特色农业产业。在此基础上,结合方竹产业示范基地,创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明显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提升“一村一品”、“一组一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经济效益日渐显现。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华松了解到左邻右舍的乡亲绝大多数都因养牛走上致富的道路,涌起回乡创业的激情,“之前在山东那边打工,背井离乡,开销很大,日子苦不说,一年到头也存不下来多少闲钱。”韩华松告诉记者,如今他每年在家养牛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比以往打工的收入高出一大截不说,还能照顾好家庭,“一家人齐齐整整的,这才是真的幸福。”
近年来,随着家乡“沙地黄牛”产业发展,多数村民选择回乡创业,沙地村不再是“青年壮年出门挣钱,老人小孩留守看家”的局面,村里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
2021年新年伊始,筠连县正式启动了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在本轮选举中成功当选的80后支委委员孙容就是其中的一位。“群众和组织相信我,我一定要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服好务。”展望未来,在外打拼多年,有着丰富市场经验的孙容充满了信心,“现在的沙地村,发展起产业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沙地村会更好。”
据了解,除肉牛产业外,目前沙地村1、2组种植面积400余亩的茶业园发展基地已建成投产,预计2020年将创收100万元左右,为村民创造人均收入1万余元;7、8组林场打造方竹产业、青椒种植发展产业正在加快推进,预计2023年正式投产。沙地村正由一个产业基础薄弱村,逐步蜕变为一个青年人才聚集,产业生机勃发的美丽乡村。


公益广告



来源:张猜 粱俊  宜宾日报记者 秦莉萍 


本期编辑:陈根 实习生:汪慧琪 责任编辑:张桦

当天吸金17.25亿元!宜宾又添国家级新“名片”

回眸十三五 奋进看宜宾(24)开放的门户城市最“宜宾”

点赞!宜宾两个区县入选四川拟认定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官宣了,免费退改!

上热搜!因疫情滞留算旷工吗?钟南山:谢谢过年不回家的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